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重大作用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下表是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变迁的几个片段。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时期 | 状况 |
19世纪50年代 | 花园弄(现南京东路)路面铺筑用煤渣和碎石混合 |
19世纪60年代初 | 大型城市用花岗石碎片和黄沙混合,不久便以砖头作基础,用圆卵石作路面 |
1897年 | 工部局分别从英国等处获得有关木块路面和柏油路面铺筑技术 |
1906年 | 江西路以东的南京路上铺筑了第一条澳大利亚铁藜木路面 |
A.交通建设呈现多样化
B.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C.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
D.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3、近40年来,有研究者从社会经济视角,关注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造成的破坏;有学者从情感史角度认为,这场运动使江南尽成废墟,给民众留下难以释怀的伤痛;也有人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大灾难。这启示我们( )
A.拓展研究视角有助于客观认识历史
B.研究视角越新颖越能接近历史真相
C.研究视角的选取能够决定历史结论
D.近期研究视角比传统视角更加可信
4、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5、从1979年开始,广东省在农村社队推行“五定一奖”的经营管理制度,即定劳动、定地段、定成本、定工分、定产量,超产奖励。这一做法意在( )
A.摒弃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B.防止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
C.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建立适应对外开放的新体制
6、1879年,徐建寅在德国考察火药厂后总结道: “各厂之器具,皆不及中国津、宁、济、沪备局之精备,而所成之药反良者,何也?则因试验胀力、速率、重率各法,尽心竭力,有弊即改,随时消息于无形,无他秘法也。”由此可知,徐建寅主张洋务企业( )
A.改革管理体制
B.引进德国装备
C.重视技术革新
D.主动面向市场
7、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时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出奏折制度( )
A.造成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
B.强化了政务运行制度化
C.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
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集权
8、下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据此可知,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
A.反映出右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B.满足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促进了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D.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提前实现
9、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问世,主张要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的主张旨在( )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
C.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
D.倡导反清的武装起义
10、1927年8月18日,湖南省委在讨论某次起义计划时,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有一两个团兵力,这个就可起来,否则终归于失败。”毛泽东这一说法意在( )
A.积极宣传开展工农运动
B.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思想
C.结合实际践行士兵运动
D.开辟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11、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12、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记者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游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第二天,毛泽东和斯诺共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显要位置上,报纸的右上角还特意刊登了一句毛泽东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这些做法意在
A.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帝
B.向美国表达中国追求和平的信心
C.传递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D.区别对待美国人民与美国政府
13、这张照片是19世纪70 年代初,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们的合影。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林永升赫然在列。这幅毕业留影可用来印证当时( )
A.晚清政府实施了自救运动
B.甲午海战中英烈的精神风貌
C.清末新政推行了教育改革
D.道光帝勇于变革社会的决心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对外战争”。对中国来说,“形式和内容”的“近代意义”指
A.地方武装参与的程度广泛
B.洋务军事工业成果的检视
C.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表现
D.日本工业革命进程的影响
15、如表为1952~2002年部分年份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 高等学校 | 中等学校 | 小学 | |||
专任教师 | 在校学生 | 专任教师 | 在校学生 | 专任教师 | 在校学生 | |
1952 | 0.06 | 0.45 | 1.02 | 20.94 |
| 467.31 |
1965 | 0.62 | 3.05 | 5.30 | 95.41 |
| 1124.44 |
1979 | 1.68 | 6.20 | 34.78 | 628.39 | 61.25 | 1685.50 |
1992 | 2.71 | 14.17 | 42.53 | 627.99 | 83.39 | 1913.65 |
2002 | 4.22 | 56.70 | 60.14 | 1093.22 | 89.68 | 1813.33 |
①政府始终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③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④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巩固了新生人民民主政权
17、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如图所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总量在快速增长,移民数量从1970年的8446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2.57亿人,移民数量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也由1970年的2.3%上升到2017年的3.4%。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
B.国际移民成分的多样化
C.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D.全球人口迁移日益频繁
18、如图为骆驼载乐俑,出土于西安的鲜于庭诲(葬于723年)墓。根据这些乐工的衣饰、胡须和面部轮廓可断定他们来自中亚。下列各项中,与材料相吻合的是( )
①骆驼载乐俑属于唐代代表性工艺品青瓷 ②体现了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为研究唐代风俗、音乐、绘画提供了宝贵资料 ④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如表是1907—1909年全国学堂数量统计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 属地 | 时间 | ||
1907年 | 1908年 | 1909年 | ||
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 | 京师 | 5 | 5 | 7 |
各省 | 74 | 84 | 104 | |
实业学堂 | 京师 | 3 | 3 | 2 |
各省 | 138 | 189 | 254 | |
师范学堂 | 京师 | 12 | 14 | 12 |
各省 | 541 | 581 | 415 | |
中学堂 | 京师 | 21 | 20 | 22 |
各省 | 419 | 410 | 460 | |
高等小学堂 | 京师 | — | — | — |
各省 | 1955 | 1954 | 2038 |
A.学堂数量变化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B.学堂类别的多样表明教育体系的完善
C.各地设立学堂反映民众对教育的重视
D.选官制度变革影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0、下图为某时期中国外交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出席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国家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选项中,条约内容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割让香港岛——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在通商口岸设厂——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B.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在通商口岸设厂——割让香港岛
C.割让香港岛——在通商口岸设厂——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D.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割让香港岛——在通商口岸设厂——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22、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这一做法( )
A.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
B.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C.完善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D.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
23、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24、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定了一份对外“和约”用以表达他对之前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国家利益的不满。其“和约”部分内容如下。以上条款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
A.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狂潮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狂潮
D.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中法战争 瓜分狂潮
25、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清末“新政”
(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26、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_____________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_____________ ,构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7、内容
(1)奉行非集团、________的政策。
(2)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____________作为重要任务。
(3)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28、国民大革命(________年----________年)
29、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________不断加深。1572年,________即位,________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2)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________,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结果:________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________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被废止。
30、背景:从三国到五代,________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31、明朝中后期,随着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32、1960年提出_________的方针,1962年_______ 总结了经验,1964年 _____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33、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________年,农民军首领________在西安建立________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________灭亡。
34、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1)背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________的伟大决策。
(2)过程:中国以________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________体制。
(3)成就: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5、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1775年—1883年间西方商船来华统计表单位:(艘)
材料二 “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民人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
——林则徐也在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初六日奏折
问题:
(1)材料一,西方在所涉时期内对华贸易呈现怎样的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格于定例”指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状况对中西方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6、国家治理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杰出帝王在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将下列政治作为与相应的帝王匹配。(填写字母)
A.创设郡县制度 B.采取“无为而治”政策 C.统一女真,建号大金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E、遣文成公主入藏 F、设立军机处,商议军情
G、派遣郑和下西洋 H、实行推恩令 I、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J、凿通京杭大运河
秦始皇: 汉高祖: 汉武帝: 隋炀帝: 宋太祖:
唐太宗: 明成祖: 努尔哈赤: 康熙: 雍正:
(2)任选一帝王的作为,简述其意义或影响。
3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体系叫做什么?
38、在辛亥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期,有两部对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巨大积极影响的宪法。据此回答:
(1)这两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时候制定或通过的?
(2)两部宪法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从这两部宪法的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39、西汉中期强盛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