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查找中国古代王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的历史材料,应选择( )
A.四境之内,丈夫、女好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B.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C.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帛布一疋(音pǐ,量词),务在存恤
D.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2、“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 )
A.不利于选拔官员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3、“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4、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A | 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 光武中兴 |
B |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 开元盛世 |
C | 元世祖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 大定之治 |
D | 康熙、顺治、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 | 康乾盛世 |
A.A
B.B
C.C
D.D
5、有学者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过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最高,1950年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和□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处高频的关键词应是
A.“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
B.“互利共赢”和“不结盟”
C.“独立自主”和“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和“全方位外交”
6、秦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湖南龙山里耶秦简中就有很多关于各类人口管理的档案资料,包括常居人口、流动人口、奴隶等。这有利于( )
A.维护乡村的政治秩序
B.确保秦朝政权长期稳定
C.确保国家赋役的征调
D.国家加强对乡村的治理
7、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皇权,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的政治局面
8、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 工人 | 劳动农民 | 转业军人 |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 学生 | 资本家 |
上海 | 35.52 | 12.95 | 2.69 | 18.75 | 16.08 | 5.94 |
天津 | 39.13 | 14.27 | 3.27 | 12.29 | 19.44 | 3.70 |
陕西 | 26.26 | 27.99 | 8.32 | 8.67 | 22.95 | 0.52 |
新疆 | 16.16 | 25.47 | 23.19 | 18.18 | 19.05 | 0.23 |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9、下面是读书活动中一段关于“罗马帝国”的笔记,笔记中所能反映的信息是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B.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D.帝国源于爱琴海区域
10、《周易·系辞》中记载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本草经》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 )
A.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
B.生产技术实现突破
C.社会生产出现细致分工
D.重农思想已经萌生
11、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
12、战国时期,有学者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这一主张( )
A.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
B.运用了朴素的唯物观
C.带有一定的平等精神
D.彰显天下为公的理想
13、经此一战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奠定了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大国地位。此战是指( )
A.淮海战役
B.抗美援朝
C.援越抗美
D.渡江战役
14、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它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 )
A.服务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B.全面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C.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D.契合中国摆脱传统模式的需要
15、阿根廷、尼加拉瓜等拉美国家在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压力,选择了进口替代模式,大举外债以发展国内工业,导致债务加剧,经济岌岌可危。据此可知,拉美国家的发展( )
A.存在政策性失误
B.过于依赖宗主国
C.排斥经济全球化
D.缺乏科学化管理
16、东晋时期,朝廷中的要职大多都由中原南迁的高门士族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充任,其中也不乏南方士族,但为数甚少。这( )
A.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强化
B.直接导致了东晋政权的灭亡
C.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D.促成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17、1933年,国民政府任命俞大维为兵工署署长。在他主持下,迅速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及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处等。这说明当时国民政府( )
A.积极应对日益紧张的形势
B.意在建立完备的科研体系
C.努力改变科技落后的面貌
D.力图平衡轻重工业的比例
18、1931年,中共在江西德兴苏区设立了四大对外贸易处,履行“管理并监督苏区与非苏区的贸易,流通苏区与非苏区的经济”的职能,落实“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商经商”的政策。此举意在( )
A.改善苏区经济窘况
B.践行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土地革命进展
D.重构商品贸易体系
19、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这说明西周时期( )
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
B.外儒内法理念初步形成
C.贯彻明德慎罚原则
D.礼乐制的教化功能突出
20、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
A.扩大了对外开放范围
B.启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
D.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1、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成立中华民国
C.谋求民族独立
D.发展资本主义
22、《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实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坚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3、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对侵害他人财物的行为,规定必须估价损失,而损失包括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有人杀害了一对骡子中的一头,或四驾马车中的一匹马,那不仅要对被杀的骡或马估价,而且还要进一步计算那些活着的贬值了多少。这( )
A.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B.加重了平民阶层的经济负担
C.保证了司法审判的程序原则
D.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成功转型
24、17世纪末,咖啡在欧洲兴起,主要种植地为也门和埃塞俄比亚。由于咖啡贸易利润丰厚,1699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咖啡种植园,18世纪上半叶,英、西、葡陆续将咖啡引入牙买加、古巴、巴西、秘鲁等地,咖啡产业在西半球快速发展。咖啡的世界性传播得益于( )
A.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B.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C.咖啡消费市场的扩大
D.工业革命的发生扩展
25、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26、美洲印第安文化衰落:16世纪____殖民者入侵后,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27、发展
(1)革命实践: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
(2)理论著作:发表《资本论》
①时间:1867年《________》第一卷出版。
②内容:创立了________,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③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3)主要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
①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
②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28、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________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________》,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9、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________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________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给明朝带来较大的________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30、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________、社区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31、________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
32、全面内战开始时, _______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33、主观条件
①秦________优越,________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________,________较为________。
③________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34、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5、经过百年的求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促使民族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有哪些?
(2)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把废除私有制和发展工业同时并举,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请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历史影响。
(3)1984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36、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疫病?
37、埃及独立的过程是怎样的?
38、你怎样认识“文革”的危害?
39、古典罗马文化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