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台东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1903年,猕猴桃由中国引入新西兰,在当地大量种植。因其外表与新西兰国鸟Kiwi(几维鸟)相似,故取名Kiwi Fruit(奇异果),成为新西兰水果中的宠儿,返销中国并行销世界。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大洲物产交流

    B.中外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互动频繁

    C.奇异果命名体现新西兰自然崇拜

    D.中国为全球食物丰富性做出贡献

  •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3、18世纪80年代,在英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织机仍占绝对优势。到了19世纪中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动力织机增至22.5万台,手工织机则减少至6万台。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改良与使用

    B.机器制造焕发新的活力

    C.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D.垄断组织的出现与扩大

  • 4、“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竹枝词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

    A.满足军事工业发展需要

    B.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

    C.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 5、拜占庭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和民众均以“罗马人”自称。但7—8世纪,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帝国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帝国的政治视野逐渐退居东地中海,军队、外交使臣、传教士很少再出现在西欧大陆。这一变化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A.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B.积极应对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C.寻求政治理念与疆域相统一

    D.力图改变中古欧洲政治格局

  • 6、1975年,日本中央政府机关中的50万名公务员中,高等学校毕业的占90%,高级官员中基本上全是大学毕业生,其中尤以东京大学的毕业生为多。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人数已达到450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这些现象(     

    A.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

    C.破坏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D.解决了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

  • 7、新中国成立后,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下采取了多种外交方略。其中一项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而是先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各项特权,坚持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在主权上的独立解放。这一方略是(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8、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     

    A.抨击正统思想

    B.倡导经世致用学风

    C.否定君主制度

    D.强调自由平等原则

  • 9、唐长安城设市署,内有市令1名、市丞1人、市佐1人、史2人、帅3人、仓督2人,彼此分工明确。其中,市令“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市丞为副官;佐、史、帅分行监察及文案等事务;仓督则专管出纳。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强烈冲击

    B.朝廷重视维护商业经营秩序

    C.吏治清明确保经济复苏步伐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明显调整

  • 10、2015年,中国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了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 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 。这说明该时期我国(     

    A.人工智能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

    B.交通工具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C.交通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交通运输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 11、《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法中做出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如主权平等、维护和平、保护人权、禁止歧视、国际合作、结果公平、承担责任等。这表明国际法重在(     

    A.规范国际秩序

    B.强制约束暴力

    C.体现国家意志

    D.调整双边关系

  • 12、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指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是当时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尽管由于军事局势,根本没能实行,但它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这里的“它”是指(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天演论》

  • 13、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如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配。这一做法(     

    A.推动佛学取得文化主导地位

    B.促成三教合一局面最终形成

    C.有助于减少佛学传播的阻力

    D.反映儒佛思想内涵本质相同

  • 14、读“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     

    国别

    铁路

    建筑年代

    里程(公里)

    投资估计

    (百万美元)

    中东铁路

    1898﹣1903

    1721

    189.3

    胶济铁路

    1899﹣1904

    446

    15

    滇越铁路

    1903﹣1909

    464

    32

    南满铁路

    1899﹣1903

    1105

    49

    广九铁路(英段)

    1907

    36

    6.7

     

    合计

     

    3772

    292

    A.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

    B.甲午战后外国开始了对华资本输出

    C.俄国在对华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D.外国在华投资铁路便利了经济侵略

  • 15、清代土地契约中的“民田”并非是与“官田”相对的概念,指拥有“田底权”的田地,与“客田”(拥有“田面权”)相对。田底持有者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权,而田面持有者享有耕作权,并向田底持有人交租。民、客田用语上的区分,表明土地田底权与田面权的分离已成为清代部分地方的乡规俗例。这类现象的普遍(       

    A.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B.导致旧有生产关系的瓦解

    C.反映了租佃经济有所发展

    D.源于土地兼并的有效抑制

  • 1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一些士族“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的首选,司马光曾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 17、甲午之败把我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一阶段“科技现代化”的总成绩,给冤枉地报废了。材料中的“科技现代化”是(     

    A.师夷长技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 18、某学生梳理明清政治制度的知识时,记录了“废丞相制”“设立内阁制”“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

    B.国家疆域奠定

    C.商品经济发展

    D.文学成就显著

  • 19、“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政府割地赔款。”材料中“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20、下面是1949~197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经济建设呈现曲折性发展趋势

    B.工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C.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协调发展

    D.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工业发展

  • 21、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 22、西周金文资料康簋铭文提供了有关西周井田制和在宗法关系之下以井田分封子弟的重要资料。《礼记礼运》篇说“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说明了

    A.礼乐制促成生活等级化

    B.宗法制是井田制的基础

    C.分封制具有绝对稳定性

    D.君统与宗统统治相结合

  • 23、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中国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据此可知,我国(     

    A.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的判断

    B.将融入第三世界作为外交重心

    C.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D.积极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

  • 2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背景

    _______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______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______,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 27、古埃及文明

    (1)地理条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发展概况

    ①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埃及的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____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3)文化成就

    ①文字与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使用____文字。

    ②历法与科技: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____。金字塔的建造,证明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③书写材料尼罗河的特产____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 28、尧舜禹时期部落推选首领的做法称________

  • 29、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________和一切________武装

  • 30、古代西亚文化:地位: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____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 31、发展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____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____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 32、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①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__________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 33、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

    (2)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____主导下,1947年达成《____》。

    (3)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____组织成立。

    (4)影响:①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②1997年《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签署,电信市场互相开放,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

    ③2001年,____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____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34、全会以邓小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_______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战略决策。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1956-1966年,中共的失误?(政治上、经济上)。如何调整?

  • 36、网络媒介与于其他大众传媒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 37、东罗马帝国又名什么帝国?首都?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的哪部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东罗马帝国何时被谁灭亡?

  • 38、全球物种大交换对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39、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倡导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正在失序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变革动力和新的行动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谋求共同发展有何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4)举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所作出的努力。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