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2、英国在1793年、1816年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对此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帝回复英国国王“天朝不宝原物”,要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优势
B.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
C.清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朝贡体系
3、1927年2月江西省农民协会出版的《农民画报》发表了一幅漫画《农民协会是农民谋解放的机关》,图右上方的人物代表“压榨阶级”,右下方人物举着“农民协会”的树杈,撑起“压榨阶级”往下压的杠杆,以解救被“压榨”的农民。据此可知,该漫画( )
A.旨在唤醒农民群众的革命觉悟
B.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C.反映了农民阶级获取土地的愿望
D.是根据地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佐证
4、东汉后期,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主要因为其活动触犯了( )
A.宦官利益
B.外戚权势
C.皇帝权威
D.士族权益
5、《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据此推知,该税制( )
A.不抑兼并,按财产两次征税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计亩征银
C.以均田制为基础,分类征收
D.废除丁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6、1949--1978年,中国从一个个工厂“点”,演化为一个个工业门类“线”,最后织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网”。 这反映了新中国这一时期( )
A.基本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经济部门类别齐全
C.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
D.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7、19世纪70年代,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工匠数十年前纠众滋哄,减工加价……工匠不允,遂至停机。于是工匠大汹,毁机厂而爇(烧)厂主房屋……动辄称乱以劫持之,亦西洋之一敝俗也。”据此可知,郭嵩焘( )
A.同情英国的工人运动
B.主张制度上向西方学习
C.警惕工运向中国蔓延
D.缺乏对西方的全面了解
8、《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实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坚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9、下表所示为宋代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出身 | 人数/人 |
文官 | 54 |
武将 | 18 |
太监 | 1 |
A.宗法观念的彻底消亡
B.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C.科举制弊端日益凸显
D.官员选拔制度的成熟
10、下表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 史 实 | 结 论 |
① | 中共八大宣布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② | 1958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 | 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
③ | 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得到清除 |
④ | “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时期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具有奠基性意义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之诸史,正史以外之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之群书。”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政治立场会影响到历史真相的准确记录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会变得模糊不清
C.历史研究的重心应放在史部以外的资料
D.原始记录比学术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致力于使总统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该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临时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13、1917年4月,列宁号召进行革命,并宣布要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认为这是说“梦话”,孟什维克责难列宁不顾国情,甚至布尔什维克内部也有人认为这是“乌托邦式”的计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暴力革命违背了俄国社会现实
B.对俄国社会发展方向存在分歧
C.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难以为继
D.临时政府仍有较强的民意基础
14、宋代的立法出现了一种新的体例“编敕”。“敕”是皇帝发布的涉及国家管理的各种事项的指示、决定等文书。“编敕”就是将皇帝的敕令进行分类编纂并且发布天下,对各级政府机关在未来的行政管理起到调整、协调的作用,是宋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敕”的出现( )
A.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促进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标志古代法律走向成熟
15、这次列强惩罚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规定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一两白银“罚金”,以此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对发生过反对列强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阅读如表:“晚清时期的上海工部局图书馆”。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年份 | 概况 |
1849年 | ShanghaiBookClub(上海书会)创立。 |
1851年 | 改名ShanghaiLibrary,中文名“洋文书院”、“市政厅图书馆",其办馆经赞由“书会”会员纳费支持。 |
1881年 | 获得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每年一定的讣助。 |
1911年 | 图书增加至11904册,但只限干英文。 |
A.公共图书馆的出现
B.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备
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社会生活的半殖民化
17、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这说明,唐玄宗开元时期的统治( )
A.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
C.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D.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18、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兼容并蓄
B.多元一体
C.和谐共存
D.天人合一
19、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取消了“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济贫法(修正案)》的出台说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已基本实现
B.工业革命造成贫富悬殊
C.社会教育亟待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
20、福建土布原畅销上海、辽东及台湾等地。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布贩们放弃土布运销洋布,导致土布滞销。这表明《南京条约》签订使( )
A.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B.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C.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缓慢
D.清朝丧失了贸易主权
21、1937年初,国民党要员潘公展写了《统一与和平》一文,该文说:国民党的“统一”不同于中共的“联合”。他说:“无论怎样联合,内部的单位仍存在。所谓统一,是把原有的单位经过统一运动之后融化为一个整个的单位。”这一观点反映了国民党
A.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组织力量反击日本的全面侵华
C.借统一名义打击中国共产党
D.反对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主张
22、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恩格斯意在( )
A.抨击神学控制欧洲文化
B.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
C.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D.痛斥教会毁坏欧洲文明
23、宋太宗曾下令两浙、岭南、福建各州官员鼓励百姓种植粟、麦、豆、黍等杂粮,江北诸州鼓励农民广种粳稻,种子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供应。这一举措得以实施是基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劳作方式的改进
C.分裂局面的结束
D.民族交融的加强
24、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其主题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资政新篇》虽然是经洪秀全批准预发的,但在太平天国的广大官兵和群众中,并没有激起什么反响。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B.持续的战争环境的破坏
C.纲领存在明显的空想性
D.西方列强的干涉和阻挠
25、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
(1)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的________,物价飞涨。
(2)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________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________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6、大西洋贸易
(1)欧洲与美洲的贸易:欧洲人将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____、蔗糖和烟草。
(2)“三角贸易”: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____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罪恶的“____”。
27、填图题: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中填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28、历史局限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________,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________,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2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________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0、今天西方的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把希腊民主政治推向完善的三位政治家是________、_______。
31、其他航路的开辟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2)过程:
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通往亚洲的主要航线:
①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________。
②16世纪,法国人________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③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________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④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________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⑤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探寻南半球新世界的航线
①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________。
②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________和塔斯马尼亚岛。
(3)影响: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32、条件
(1)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政治: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因素: _____ 的帮助。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到中国,与陈独秀、李大钊商议建党事宜。
(4)组织基础: _____ 的建立。1920年8月,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
33、东汉的衰落
(1)东汉后期统治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________的局面。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________”。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________”。
(2)黄巾起义
①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________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③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________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34、台湾:荷兰占据了______________
35、“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概述唐朝和北宋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36、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作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回答:
(1)改革开放新时期祖国统一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引领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3)祖国统一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37、学习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商帮,任选其中之一,查找资料,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3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的目的、标志和结果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