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 1894年 | 1913年 | 1920年 | 1936年(不包括东北) |
产业资本 | 2.28 | 11.64 | 14.84 | 21.36 |
商业资本 | 74.89 | 67.30 | 58.87 | 50.55 |
金融业资本 | 22.83 | 21.06 | 26.29 | 28.09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2、天京变乱后,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依古制而惠四方”的建议,主张“人则尽孝悌,出则真忠报 国”的人才观,并在苏州、常州等地颁发“田凭”,农民“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 “照旧交粮纳 税”。李秀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
C.践行《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原则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据《礼记·礼运》记载,昔日盛放奉献给祖先和天地神灵美食的陶器、石器演变成了铜器、玉器、漆器,其使用者也由最初的氏族首领、酋长演变为国君、帝王, 但礼器的性质未变。材料旨在说明 ( )
A.早期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
B.生产力进步推动礼器变化
C.中华文明呈现出迷信色彩
D.早期的权力体现神权色彩
4、1914年中国企业永利碱厂创建,1924年该厂制碱技术取得突破,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荣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最高荣誉金质奖章,并在以后与外国公司的多次较量中获胜。这一历程可以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B.“一战”期间的营商环境
C.近代洋务企业的历史贡献
D.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黑暗
5、五四运动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为文言文,且内容大多低俗毫无趣味;五四运动之后转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且多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新锐思想文化;同时很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办报热潮之中。大众传媒的这些变化( )
A.推动了当时工人运动广泛开展
B.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使民主科学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6、1521年,马丁·路德面对皇帝、教皇使节和帝国议会各等级代表的指责,明确答复:“我既不信任教皇,也不信任宗教会议,因为他们经常出错和自相矛盾。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话。”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 )
A.倡导理性主义
B.主张社会公平
C.否定教皇权威
D.怀疑圣经权威
7、如果要研究距今约 5000 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长江下游的历史,可选择( )
A.良渚古城遗址
B.姜寨遗址
C.龙山文化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8、唐诗“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宫中旁舍,亦泛指宫廷)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描写的是( )
A.欢迎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
B.武则天登基为帝的盛况
C.安史之乱之下惨烈的战况
D.科举放榜得中后的狂喜
9、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英国很多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和寻人启事,成为人们交换信息和针砭时弊的场所。2002年8月,美国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宣布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各咖啡门店配备Wi-Fi,将其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以上史实共同说明( )
A.咖啡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D.美国正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10、1816~1914年西方国家相继实行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间金融体系的调整,到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6年至今又演变为多元化的牙买加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界货币体系混乱
B.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国际货币体系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大战引起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
11、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下列图片提供的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古代埃及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罗马的复式公寓主要是贵族为了美观而建造的
③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帐篷便于拆装
④北京四合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尊老思想和对称美的审美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魏晋南北朝时,大批北方流民南移江南虽是主流,但流民“回迁”北归现象也时有发生,“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据此可知,当时的“回迁”( )
A.缓解了江南的人口压力
B.催生了孝文帝汉化政策
C.加剧了北方战乱的发生
D.是南北文化趋同的结果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有利于当时( )
A.儒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融
14、宋朝以前,我国民风比较开化。普通民女离婚再嫁毫不出奇。但宋朝时期却强调“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史·烈女传》共记载烈女42人,其中贞节烈女类达38人之多。这表明( )
A.理学思想理论日趋完善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学说
C.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D.理学信仰面临严重危机
15、阮元(1764—1849)在中国首部自然科学家传记《畴人传》中提道:“欧罗巴人自明末入中国,嗣后源源而来,相继不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于推步一事,颇能深究,亦当为之作传。”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流助推科技发展
B.史学创作体例实现不断更新
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观念
D.科技发展局面得到根本突破
16、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运动
②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③我国卫生工作的特色仍不明显
④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卫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得到立宪派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他们成立立宪团体和组织,研究和宣传立宪政治,发起多次议政、请愿活动,同时继续抵制革命。但到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中已有不少人逐步转向支持革命,或变成革命者。立宪派的态度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 )
A.预备立宪未能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B.立宪派对清廷预备立宪的幻想破灭
C.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扩大
18、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因此,要对其进行“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其意在( )
A.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指明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C.探索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
D.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19、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趁太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该材料表明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 )
A.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B.打破了原有盟约誓词
C.改变了突厥部落组织
D.通过册封缓和了矛盾
20、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21、南宋思想家吕祖谦认为:“大抵田制虽商鞅乱之于战国,而租税犹有历代之典制……田制不定,纵得薄敛如汉文帝之复田租,荀悦论豪民收民之资,惟能惠有田之民,不能惠无田之民。”这表明吕祖谦主张( )
A.恢复井田制度
B.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
C.完善土地制度
D.健全社会公平的机制
22、随着罗马领土的不断扩张,希腊城邦与希腊化国家纷纷讨好罗马。罗马在学习希腊文化的同时,却对希腊的民主政治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希腊式公民投票是“暴怒中的群氓的举手和无约束的喊叫”。这反映出( )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寡头政治有助于国家政局稳定
C.罗马治国理念具有务实性
D.民主政治导致了希腊城邦衰落
23、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多次阐述了“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1960年,周恩来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构筑起“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框架。1982年,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之后进一步对其进行解释,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说明“一国两制”构想( )
A.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C.适应了美苏冷战下的国际形势
D.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
24、1921年春,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付给国家资本主义较多的贡赋,不仅不会葬送我们,反而使我们通过最可靠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1922年,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报告中指出,“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在这一思想调整下苏俄( )
A.找到了解决农业发展落后的路径
B.重视发挥市场因素的重要作用
C.引入了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D.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5、渡江战役
(1)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________的千里战线上,分3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____,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2)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大进军,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了________的胜利,这是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
26、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1947年,国民党军发动对________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________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3)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________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7、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经济建设:在根据地实行________政策,并开展________运动。
(2)政权建设: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以________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28、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明清
(1)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________。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随着________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________,统一征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清朝: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________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________”。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________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29、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中心:北京——上海
④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_________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__________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_____________。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___________的结合,为_____________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___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0、概况
(1)开始传播: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____________》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扩大宣传
①____________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毛泽东等人很快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31、指导思想
(1)同盟会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合称“三民主义”。
32、代表人物及作品
(1)代表人物:高尔基。
(2)高尔基于1906年发表的《________》,被公认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刻画了俄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33、结合所学完成下表中空白部分,梳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时期 | 态势 | 人物 | 主要思想 | 特点 | 地位 |
先秦 | 兴起 | 孔子 |
| 治国原则 道德规范 | (春秋战国)未受重视 |
孟子 |
| ||||
荀子 |
|
| |||
汉代 | 新儒学 | 董仲舒 |
| 神学化 正统化 | 政治上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确立为主流。 |
宋明 | 新发展 | 程朱 陆王 |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 哲学化 思辨化 理论化 世俗化 | 成为官方哲学,巩固统治地位 |
明清 | 新活力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
| 实用性 批判性 | 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
34、原始社会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成果共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_______已经产生,________日益明显。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此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5、哪些农作物品种原产美洲?
36、阅卖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9世纪40——60年代 | 签订《南京条约》;林到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远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签订《辛丑冬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7、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归纳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38、请列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39、民主法制是近代中国人民的追求,也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主题。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哪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民主制度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概括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法制成果。
(3)历经“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怎样的方针?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法制建设取得怎样成就?有何意义?
(4)进入新时期以后,1984年为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制定的一部专门法是什么?为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