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画
B.该画吸收了传统山水画特点
C.该事件标志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黄宗羲在《原君》中论及君主的起源时说,君主这一职位原本是极为辛苦的差事,如果不是最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是根本无法承担的,所以,许由、务光知难而退,拒绝接受君位;舜虽然不得已接受了,但最终还是让与他人。此言论
A.主张通过禅让制来限制君权
B.是为了解决君主制的弊端
C.宣扬了天下人人平等的理念
D.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3、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 ——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叁月 |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4、有学者认为:“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可谓是黑中有亮,暗中有光。”下列选项可作为该观点论证依据的是( )
A.孙中山提出文官考试思想
B.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C.北京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D.通过谈判陆续收回关税自主权
5、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已婚女工在工厂工作,往往无法过多地关心家庭,许多男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喜欢泡在小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而妻子对此却无可奈何。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一百年里,英国只有不到10例离婚案例。这表明,工业革命( )
A.冲击了普通家庭的基本结构
B.没有明显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C.导致女工的劳动强度过高
D.未能提高女性的文化素养
6、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 )
A.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产物
B.是大国谋求国际协调的产物
C.是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D.是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物
7、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8、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五代十国
9、秦汉驰道制度规定,非经特许,任何人员不能穿行中央三丈的“天子道”。到汉宣帝时,出现平民“以其罪罚之轻”,公然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至汉平帝时废止这一规定。这一变化客观上( )
A.导致了天子权威的衰落
B.推动了道路交通政治化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有利于商业交往的发展
10、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条例。这说明( )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1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李贽赞同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李贽可能是李斯的后代
C.李贽思想中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内容
D.李贽从特定角度肯定传统社会中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家
12、某学者评价某历史事件:“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确实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作用。”该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3、在解放战争某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从数量上取得了超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始于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辽沈战役的胜利
D.淮海战役的胜利
14、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 )
思想家 | 观点 |
孟子 |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
荀子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A.道法自然
B.天人关系
C.民本思想
D.宇宙法则
15、1938年7月,蒋介石认为长江大决战不可避免。8月,他说:“吾人深信汉口必不致失陷也。日军之困难,与日俱增,吾人将使其一败涂地。”此“决战”( )
A.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1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
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
17、下表为唐代天宝、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
| 唐天宝年间 | 北宋初年 |
秦岭、淮河以北 | 54.5% | 40.1% |
秦岭、淮河以南 | 45.5% | 59.1% |
表中呈现的变化( )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说明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18、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这一占比上升到了1/2左右;1932年在苏联各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有两万人左右,在厂矿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外国技术工人。由此推断,此时( )
A.西方国家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
B.西方国家大力支持苏联经济建设
C.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强大吸引力
D.苏联主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19、下图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形势图。观察下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方国家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B.美元不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
C.日元的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20、文学是一定历史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选官制分别是( )
①“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察举制科举制世袭制
C.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科举制世袭制察举制
21、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在于实行(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22、明初,政府对服装的色彩和用料有严格规定,士庶不准用黄色,民女限用各种浅淡颜色,但到明后期,小康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蓑衣不华”。这说明( )
A.人们追求衣着服饰多样性
B.社会风尚已突破传统礼制
C.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D.人们的人生追求发生变化
2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相吻合
A.老庄哲学
B.陆王心学
C.程朱理学
D.孔孟之学
24、革命根据地第一家合作社于1929年在福建上杭县成立,到1936年,整个根据地共有各类合作社2万个,社员达100万人,其形式有劳动互助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根据地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
A.丰富了土地革命的内涵
B.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C.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发展
D.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25、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________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挺身而出,发起了________运动。北方的下层民众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发动了________。清王朝为了实现自我挽救,开始________。革命派发动了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结束了数千年的________,创建了________,颁布了________,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_。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26、唐朝灭亡:________年,________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7、成果
领域 | 成就 | 国家 | 科学家 | 意义 |
天文学 | “________” | 波兰 | 哥白尼 |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
物理学 | 万有引力定律 | 英国 | 牛顿 |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________体系,为近代________奠定了基础 |
光学 、热学 电磁学、解剖学 | 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
28、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________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________和新兴的________、________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9、1917年3月俄国爆发的“________”,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而1917年11月爆发的_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0、
拜占庭帝国(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 | 俄国斯帝国(公元10世纪至公元12世纪) | ||
宗教方面 | ________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________是东正教的中心。 | 宗教方面 | 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进入________。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__________。 |
法律方面 | 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________,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 文学方面 | 史诗_______创作于12世纪,是________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
文化典籍 |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____。 | 建筑方面 | 俄罗斯________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
建筑雕塑 | 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其_________而闻名。 |
|
31、“两弹一星”和________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32、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有哪些?晚清之时科举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概况
(1)原因:________的不断传播,________运动的开展。
(2)变化:1898年,加设________特科;在________等的建议下,废________,改试________,后未能实行。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清政府实行________,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________,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________。
(3)废除概况:1905年,光绪帝诏准________、________等人的奏请,下诏废除________制,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________、________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丞相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________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33、思想解放中产生代表人物,社会变革造就领袖人物并形成重要成果。请完成以下表格(每空填一项即可)
| 代表人物 |
| 领袖人物 | 重要成果 |
文艺复兴 | 但丁 | 英国革命 | 克伦威尔 | 《③法案》 |
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 | 美国独立战争 | 华盛顿 | 《④宣言》 |
启蒙运动 | ① | 法国大革命 | 罗伯斯庇尔 | 《⑤宣言》 |
科学社会主义 | ② | 美国内战 | ⑥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
| 俄国十月革命 | ⑦ | 《土地法令》 |
34、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________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________择偶也发生了变化: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3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1)奠定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两国各自形成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试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
(3)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试从行使权利的原则和行使权利的主体两个方面比较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议会的不同。
36、搜集资料举出"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事例,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38、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外交关系获得突破的关键?
39、试从时间、动力、生产组织形式、科技含量、交通工具等方面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及它们的影响。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时间 |
|
|
动力 |
|
|
生产组织形式 |
|
|
科技含量 |
|
|
交通工具 |
|
|
社会时期 |
|
|
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