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为明后期某著作的部分章节和目录。据此推知,该著作是( )
第3章 | 乃粒: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
第4章 | 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
第8章 | 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
第15章 | 杀青:造纸的方法 |
第16章 |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徐霞客游记》
D.《天工开物》
2、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
B.争取和平民主的新局面
C.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D.完成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3、有学者认为, “藉奏折搜集情报……故(皇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该学者认为奏折制度有利于( )
A.扩大统治基础
B.统一思想文化
C.控制地方官僚
D.稳定政治局势
4、唐宋以来,“闽省沿海民人,多仗海船贸易,每届回棹之时,不独米粮随处粜济,银钱、货物充盈店铺。一人贩洋而归,家庭、亲族无不倚赖”。这体现了( )
A.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D.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
5、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成为宗教改革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6、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7、历史上,唐朝妻子提出离婚的不在少数,女方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反映了唐代( )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传统婚姻发生质变
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儒家伦理道德沦丧
8、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二里头陶文与甲骨文对照表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
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9、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香茄、辣椒和南瓜等,传到欧洲、亚洲以及非洲。小麦、大麦、水稻、苹果等传入美洲。这一现象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价格革命出现
D.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10、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 )
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
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
C.清政府进行了近代司法权的改革
D.资产阶级法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
11、同治以后,湘淮系的将领中有13人做了总督,13人做了巡抚,李鸿章、左宗棠更是权倾朝野。正如范文澜所说:“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挽救了满清,同时客观上也削弱了满清,满汉统治者之间,势力起着显著的变化,满清政权逐渐向汉族军阀转移。”这一现象( )
A.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促使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推动了洋务运动目标发生转移
12、梁启超于1903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界”。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由此可知,梁启超( )
A.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
B.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
D.认为需要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13、《唐律疏议》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涉及孝的条款约占全部条款的11%.涵盖名例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等9篇。这些律条对不孝罪的论定、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体现出唐朝( )
A.援礼人法,礼法结合
B.尚法存礼,体系完备
C.轻刑慎刑,尊法敬天
D.德主刑辅,程序公正
14、光绪六年(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认为铁路是自强之“机括",建议修筑铁路。但侍读学士张家骧举“生事”“扰民”"“布利”等“三弊”,内阁学士徐致祥更列出“靡费”“资敌”等“八害”,结果,“延臣谏止者多,诏罢其议”。这反映了
A.观念落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B.近代国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清政府不重视发展交通事业
D.近代中国尚不具备筑路条件
15、1861年,恭亲王奕䜣提出设立总理衙门,并认为其要在于“审敌防边,以弥后患。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1867年,总理衙门在与各省督抚就修约问题讨论时指出,“苟或时有未可,势有未能,无防暂时羁縻,而卧薪尝胆,养精蓄锐,以待异日之自强”。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 )
A.认识到外交近代化的必要性
B.注重维护民族国家的尊严
C.仍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
D.重视处理庞杂的洋务事宜
16、汉武帝亲政后,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并让他们为自己出策、发号施令。他们商议的朝政的场所被称为( )
A.御史台
B.尚书令
C.中朝
D.内阁
17、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结构示意图。这一结构图表明( )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
B.权力分配格局发生剧变
C.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D.中枢权力机构得到完善
19、如表为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江西境内受封食邑成员简表(部分)。此表可用来研究南朝刘宋时期( )
时间 | 食邑人 | 封位(食邑地) | 受封原因 | 食邑户数 |
永初元年(420年) | 刘穆之 | 南康郡公 | 肇基王迹,勋造大业 | 三千户 |
永初元年(420年) | 刘义真 | 庐陵王 | 帝子 | 三千户 |
元嘉九年(432年) | 沈庆之 | 南昌县公 | 伐逆定乱 | 三千户 |
孝建元年(454年) | 颜竣 | 建城县侯 | 勤政 | 二千户 |
泰始元年(465年) | 刘动 | 鄱阳县侯 | 平股琰叛乱 | 千户 |
泰始五年(469年) | 刘淮 | 安成王 | 帝子 | 三千户 |
A.宗法制对政治的影响
B.区域性商业发展状况
C.江西在南方政权的地位
D.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20、1915年,袁世凯政府仿照英国《济贫法》制定《游民习艺所章程》,收容贫苦无依者。1943年,国民党政府借鉴德国《社会救济法》,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群体与灾民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但是,这些做法都收效甚微,出现这一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缺乏慈善救助观念
B.西方经验脱离中国发展需要
C.二战造成中国政治局势动荡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
21、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
22、下列农作物中,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来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24、代议制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下列关于近代各国代议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统而不治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每州2名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内阁须对参议院负责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25、____设置中外朝制制度
26、________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既扩大统治基础又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27、长沙会战:________年12月,发生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大批日军,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8、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朝的民族关系:说出明朝主要的民族事务管理的中央机构。他们是怎样加强周边民族管理的?
(1)民族事务管理中央机构:明朝管理各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有:礼部、鸿胪寺、________馆。
(2)周边民族管理:
①北方:防御与交流并存:修筑边墙,形成明朝________(西起________关,东到________江一线);设置军镇,号称“________”。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②采取羁縻政策
A.东北,设立都司、________、________
B.西北,设________、沙州、________等卫
C.西南,设________(实行土官制度)
D.管理藏族地区:敕封________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________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________进行经济交流。
29、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目的 | 措施 |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知州;设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将________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
为分散机构权力 | 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行政权;________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 北宋实行________的方针,用__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________,扩大________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
30、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________,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2)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必须建立________。
(3)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________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4)1924年,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________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1、美术
(1)印象派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阶段,涌现出了________、高更和________等著名画家。
(2)现代派绘画的出现
①特点: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________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②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________。
32、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胜利,是_______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33、发展中国家的成就:非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1)1960—1975年,非洲________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________。
(3)经过调整,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________。
34、国共合作
(1)条件【知识点166】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战线;②国民党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____”
③____的指导
(2)标志:____年____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知识点167】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知识点168】
(4)新三民主义【知识点169】
①背景:孙中山从____的胜利中看到希望;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②内容
A.____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____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____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③评价
A.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的革命目标基本相同,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和____时期的旗帜
B.局限性:仍然没有超出____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辟时期,当时针对王位继承问题在议会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传统的两派,这就是后来的辉格党和托利党。此时的两大党“没有政党的组织和纲领,其内部也极不统一,只不过在某些方面达成一定共识”。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地位逐渐上升,两大党已露出现代政党的许多特征。在1832年议会改革中,两党为扩大在选民中的影响,最终突破了议会内部这个狭小的领域,成为深入社会的政治组织。两党为了拉拢选民实行更加贴近选民意愿的主张,两党阶级基础发生变化,成为现代政党。
______摘编自张赫《代议制的英国模式论析》
材料二:美国自南北战争结束至1932年,共和党占据绝对优势,成为“老大党”。从1932年到1968年,多为民主党执政。70年代以后,两大政党势均力敌,执政时间相差不大。美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的第三党,他们多次向两党制发起挑战均未成功。美国政党在组织形态上无“形”可塑。但“实际上,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们不仅操纵着选举,从中挑选自己的政治代言人,而且通过两大政党之间相互制衡维护着政治稳定”。当外患大于内忧之时,两党在国内外政策中基本保持一致与合作。
______摘编自禄德安《试析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对美国外交的作用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政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党政治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36、西晋
(1)西晋建立与统一时间和概况怎样?
(2)西晋时期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3)西晋灭亡的时间和过程是怎样的?
37、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38、丝绸之路也是交往之路,这种交往的动机可分为经济利益、开疆拓土、信仰驱动等。据此,将下列史事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西汉设置河西四郡B.天竺高僧东来C.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D.南宋设置市舶司
E.宋夏边境设立榷场F.明末利玛窦来华G.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动机 | 史事 |
(1)经济利益 |
|
(2)开疆拓土 |
|
(3)信仰驱动 |
|
39、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