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2、1929—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5次修订进口税则,其具体情况见如表所示。这一变化( )
时间 | 平均税率 (进口关税占进口货值比例) | 时间 | 平均税率 (进口关税占进口货值比例) |
1929年以前 | 4% | 1933年 | 20% |
1930年 | 10% | 1934—1935年 | 25% |
1931—1932年 | 15% |
|
|
A.扭转了中国外贸逆差的局面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为全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保障了中国的主权独立
3、古代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这一时期是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唐宋时期
D.宋元时期
4、从1972年到1978年12月中旬,《人民日报》中涉及美国的报道共有590多条。其中,“美帝国主义”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与美国相关的讽刺漫画也彻底消失,对美国国内人民生活、科学技术的报道开始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媒体关注点的转移
5、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 “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6、有人为一位名人写了以下评语:“从不幸的地狱到音乐的天堂,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乐章,于黑暗处展现生命的顽强,在手指间弹奏心灵的乐章……”。这位名人是( )
A.贝多芬
B.托尔斯泰
C.李清照
D.毕加索
7、1890年朝鲜对外贸易额激增,仁川港的棉线进口量约为9万磅,其中75%来自孟买; 生丝进口量为5万磅,其中75%来自中国。 这一现象表明( )
A.印度主导朝鲜对外贸易
B.朝鲜纺织业依赖外部市场
C.中印生产方式差异明显
D.朝鲜对外贸易逆差较严重
8、有观点指出:“农业歉收,人口过多,肆虐的疫病,外来入侵、社会变革和日趋失控的战争,所有这些均是为了揭开玛雅南部低地文明突然衰落之谜而做出的猜测。”此观点认为玛雅文明衰落是因为
A.自然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过度
B.社会变革导致社会秩序崩溃
C.多种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影响
D.战争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
9、据考古发现,距今(2019年)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10、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 )
A.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C.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11、按罗兹曼的说法:“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由于它被废止,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此后,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新型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各种运动中,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这说明科举制的废止( )
A.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清朝开始改革选官制度
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受到了外部列强压力的刺激
12、中国古代有“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的劳动场景;西欧中世纪的手工艺人在古希腊罗马发展的基础上逐渐结成了行会团体,行会内部的手工工匠在招收学徒的问题上,将学徒制度与行会制度结合起来。据材料可知,关于古代中国和西方手工业,说法正确的是( )
A.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提高
B.手工业的劳作方式分家庭式和作坊式
C.用水排鼓风冶铁,用筒车灌溉农田
D.随着规模扩大,建立了行会制度
13、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米提林城邦背叛了雅典帝国,在愤怒的情绪下,公民大会当即决定惩罚米提林,并且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都处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男女都变为奴隶。然而第二天,“雅典人民的情绪有了突然的转变”。他们当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材料表明古代雅典( )
A.城邦至上理念盛行
B.战时同盟关系脆弱
C.公民大会地位突出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14、《唐律疏议》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涉及孝的条款约占全部条款的11%.涵盖名例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等9篇。这些律条对不孝罪的论定、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体现出唐朝( )
A.援礼人法,礼法结合
B.尚法存礼,体系完备
C.轻刑慎刑,尊法敬天
D.德主刑辅,程序公正
15、如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C.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16、在12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主教可以直接充任法官,也可指派若干名教会的神职人员在教区内任专职教会法官,每个教区设一名大法官,审理上诉案件。教皇在罗马教廷设立教皇法庭,作为最高法院。这说明当时欧洲( )
A.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为一体
B.司法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C.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D.教会法庭审判一切案件
17、如图为墨西哥著名艺术家迭戈·里维拉1933年绘制的《帝国主义》。画作描绘了摆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周围的枪支和坦克,以及众多死去的统一美洲民众,画中右上角俯瞰一切的是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该画作揭示出当时( )
A.金融危机引发拉美社会动荡
B.殖民主义是拉美发展的障碍
C.拉美地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拉美人民抗美斗争走向联合
18、明代设立“三司”管理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司互不隶属,重大事宜须由三司共同讨论,形成决议,上报中央。由此可知,明代“三司”制度( )
A.造成了地方机构臃肿
B.改变了省的基本格局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有效杜绝了腐败现象
19、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20、古罗马法中的裁判官告示——《乌尔比安告示》中“关于辱骂”有如下记载:“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这一法律记载( )
A.反映了习惯与法律的对立
B.说明了对公民人格权的重视
C.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D.突显了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
21、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而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众多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这反映出( )
A.革命浪潮的难以阻挡
B.武昌起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家出现了严重分裂
D.辛亥革命达成了广泛社会共识
22、1130年,英王亨利一世给伦敦颁发的特许状规定:“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这表明伦敦( )
A.摆脱了专制王权
B.实现了民主制
C.确立了君主立宪
D.获得了自治权
23、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革命统一战线道路
C.国共合作抗日道路
D.土地平均分配道路
24、二战期间,英国政府鼓吹“人民战争”,以战争对英国文明和民众的威胁展开宣传。同时,英国知识界也借助“人民战争”话语表达对时局的关切,部分知识精英群体甚至将目光转向了工人阶级,认为工人阶级的使命是推动英国社会制度变革,如赛琳娜·托德指出二战期间是英国工人阶级成为“人民”的关键时期。这表明( )
A.英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统一战线扩展到了国内
C.政府和进步知识界立场一致
D.正义战争推动社会进步
25、拜占庭文化
(1)背景
①政治基础:395年,拜占庭帝国建立。____,基督教会正式分裂。____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____是东正教的中心。
②文化基础: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____的文化。
③地理位置:拜占庭帝国地处____三洲交界处。
(2)成就
①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____》,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②文化典籍: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③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____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26、中国战场的地位: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远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总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________主战场。
27、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英国:哪国最早建立了文官制度?英国的文官制度确立的直接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1)最早:________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2)过程:
①18世纪初:初现限制王权任免官吏,限制官员当选为下院议员
②19世纪初: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________共进退;另一类是________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________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③确立的直接原因:________战争(1854年)中英军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官员的管理能力不满是导致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直接原因。
(3)最终确立: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________干涉的文官委员会;1870年6月,英国再次颁布法令,对录用________的制度进行完善,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28、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A马噶尔尼使团访华 | B《燕然山铭》石刻 | C驻藏大臣令牌 |
D汉委奴国王金印 | E井真成墓志拓片 | F唐蕃会盟碑 |
将上述表格内容按照时期分类(填写字母)。
秦汉________
隋唐________
明清________
29、表现
(1)国内矛盾激化
①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________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大部分由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领导。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教天理教还攻入了________。
(2)对外:________
①背景: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措施:
清初,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________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外商受到严格制约。严厉禁止________出海贸易。
③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0、西夏
(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统治: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4)夏金关系:西夏向金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二、金朝入主中原
31、知识
内容 | 措施 |
世界饥饿问题 | 科技进步:食物生产的______________与食物_____________的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___________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________资源。 中国政府: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________、实现粮食_________的方针。 |
食品安全问题 |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________进行治理。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______。 |
32、全民族抗战:在________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共同抗战。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在____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____。
(4)____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34、古代日本文化
(1)成就:
思想:
①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应加以崇拜,____逐渐发展起来;
②天皇制度:7世纪,___________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③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____。
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_______》享誉世界文坛。
建筑:______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绘画:______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中日交流:
①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②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_______和平假名。
③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35、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什么目标?
36、什么叫疾病?
37、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是什么?
38、概述罗马国家发展与法律体系的同步进行。
39、第一国际成立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