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 )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政权并立
2、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传入广西。据《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到康熙39年,玉米种植已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种植
A.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
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了新高度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4、“边界自毛部去春(1928年)自湖南与朱部会合重来以后,确定了建立罗霄山脉中段割据政权的决心。……于是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的割据。”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红军长征胜利
D.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5、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多极世界正在出现。多极化可以是平衡的一个因素,但也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升级、分裂甚至更糟。”为了稳固这一复杂的新世界秩序,需要建立基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强大的、经过变革的机构。它旨在说明(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国际组织作用十分有限
C.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D.反对霸权成为国际共识
6、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据此可知( )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7、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入关中,占领咸阳,驻军霸上。同时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诸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刘邦约法三章( )
A.具有政治复仇的色彩
B.彰显依法治国的理念
C.巩固了汉初社会秩序
D.顺应民心和关注民生
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自此以往,虽守旧者日事遏抑,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湖南之士之志不可夺矣!”这体现了,湖南有志之士( )
A.引领了维新变法潮流
B.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C.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D.受到顽固势力的迫害
9、殷人大都以猪、牛、羊、犬等动物作为主要的祭祀品,周人大都以农作物等植被作为主要的祭祀品,认为人为事情的成功与否决定权在自己手里,没有必要花许多功夫去讨好祖先鬼神,这表明周人( )
A.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
B.敬侍祖先的意识淡薄
C.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D.人本思想的逐渐觉醒
10、漫画家丁辣(1819-1969)的《我实拿他不动》(下图)。画面右下方有一块代表“民气”的巨石,一支“巴黎特制”的墨水笔被三条粗绳捆缚在巨石上。巨石旁站着一个画得很小的人物,是穿着西装的中国代表,他搔首发出拿不动笔的感叹。据此判断作者态度是( )
A.抵制三国干涉还辽
B.支持南北议和
C.抗议府院之争
D.声援五四运动
11、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
A.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B.经营方式出现革新
C.交通与长途贩运的发达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2、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李贽赞同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李贽可能是李斯的后代
C.李贽思想中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内容
D.李贽从特定角度肯定传统社会中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家
13、下图是16世纪西欧主要国家的物价指数变化情况(16世纪初的物价指数是1),该图折射出( )
A.地中海地区经济衰败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D.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14、中世纪欧洲地图常常把“海洋环绕陆地形成一个O字型,而在亚非之间用水域隔开,构成一个T字型,在这些地图上,耶路撒冷永远属于中央最显著的位置。”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绘制地图的技术领先世界
B.流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C.基督教神学影响文化发展
D.地圆学说开始为人们所信
15、下图所示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与同时期英法不同的是,其帝国议会是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的,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体现了远超同时期英法的“现代性”。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敢于超越英法是基于( )
A.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压力
B.广大无产阶级不懈的斗争
C.德国政府不对帝国议会负责
D.工业化加快了政治民主化
17、《论语·乡党篇》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不问马怎么样,而是首先问伤人没有。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思想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18、据统计,从1724年到1789年间,法国获得默许出版的图书共12610部。其中,神学和法律书籍几近消失,纯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题材占绝对优势,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增长尤为显著。这一书籍出版趋势表明法国( )
A.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B.文艺创作冲破了神学束缚
C.启蒙理性得到成长
D.大革命推动政治文化重构
19、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20、17世纪的英国成为欧洲的报刊发行中心之一。一个识字的英格兰人可以轻易地获取英文版报纸,通过王权与议会的斗争、英荷战争等重大事件的信息共享了解大不列颠各地区的历史。该现象( )
A.反映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B.得益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C.扩大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D.利于增强英国民族认同感
21、棒球有美国国球之誉。1888年到1889年,芝加哥队与美国联队在为期半年的环球之旅中共举行了53场比赛,足迹遍及欧、亚、非。环球巡演( )
A.有助于扩大美国国际影响力
B.创新了国家民间交往方式
C.是“门罗宣言”的生动体现
D.意在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
22、1949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计划”。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法案规定,美国将“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从事开发资源和改善他们的劳动、生活状况,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鼓励进行生产性投资。美国这些举措的政治目的是
A.展示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
B.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争取国内贫困选民的政治支持
D.抵制经互会的影响
23、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
A.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多元文化认同
C.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拉大
D.经济文化扩张
24、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提出:“在合作化的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到1934年,苏联71.4%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据此判断,苏联政府实行(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5、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 | 历史事例 |
减轻负担 |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
政府鼓励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土地政策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保障农时 | (请勿在此处答题) |
2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_________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___________ 。
27、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西学东渐
(1)明清:
内容:①明末意大利人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____》《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影响:①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后期
原因: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层次 | 派别和代表人物 | 思想主张 | 实践活动 |
器物 | 地主阶级抵抗派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编译书籍;仿制西方战舰 |
地主阶级洋务派 |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 洋务运动: ①新式学堂:1862年,____在北京设立②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③译书机构:1868年,创办____ | |
制度 | 资产阶级维新派 |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 戊戌变法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 辛亥革命 | |
思想 | 资产阶级激进 | 民主与科学 | 新文化运动 |
无产阶级 | 马克思主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28、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1975年,周恩来病重,在毛泽东支持下,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29、洋务派人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他们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30、创立人:德国思想家、革命家____和____。
31、抗战胜利的意义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______________,发挥了_______的作用。
(2)_______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3)历经_______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______________,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_______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5)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2、_______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_______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______________的最早尝试。
33、政治:幕府统治下森严的________制度和幕藩体制的推行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34、主要观点:阐述“____________”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认为人民应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________,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____________”的原则。
35、《辛丑条约》带来怎样的影响?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请回答:
(1)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使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请列举近代前期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战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对于国内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7、史料的类型:
浩瀚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下列材料对其所处历史时代的呈现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构的,请据此对其分类。
38、地方割据不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割据,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2)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其历史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3)有人根据上述思考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39、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
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请回答: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