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有人曾沉痛地说: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被一个“蕞尔三岛”的东方小国打败,奇耻大辱。”更有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下列文明成就不属于该地区的是( )
A.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B.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C.发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D.创作史诗《吉尔伽美什》
4、《史记·叔孙通传》记载,汉五年,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据此可知,叔孙通
A.促成了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意在加强皇帝的权威
C.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D.重建西周的礼乐制度
5、1959年,考古学家安志敏提出:“从新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不可分割的联系,奠定了中华民族古代历史的发展基础。”学者强调的是( )
A.黄河中下游是古代文明的中心
B.黄河中下游文化的影响
C.史前文化能证明历史的真实性
D.中国历史的强大延续性
6、《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民时。”这说明当时( )
A.成熟官僚体系形成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7、下图为部分年份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的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科技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快
B.世界大战加速劳动力全球流动
C.贸易开放度与金融一体化程度成反比态势
D.经济全球化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风险
8、西周实行的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A.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传统的宗族观念
9、彼特拉克说道“自然之物即使是真实的,对幸福生活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了解动物、鱼类和蛇类的本性,却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起源和归宿,这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彼特拉克
A.重视人在社会的价值
B.对宗教信仰表示怀疑
C.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
D.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10、《诗经·小雅·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与“公田”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是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察举制④世官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1、1930年,苏联的外宾商店,通过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在苏联港口为外国海员提供补给,换取外汇。1931年,外宾商店向苏联普通百姓开放,他们可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也可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据此推知( )
A.苏联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亟需资金积累
C.苏联经济遭遇西欧国家封锁
D.大萧条造成了对苏联经济的冲击
12、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13、中古西欧文化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但少有科学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成就阻碍封建经济发展
B.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
C.古希腊罗马未留存科学记载
D.西欧文化领域缺乏领军人物
14、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战火中的西南联大( )
A.重视师生的课余生活
B.改善了中国工业布局
C.保障了抗战武器供应
D.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
15、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中国向何处发展
C.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6、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外交关系继续存在”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17、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8、下图所示为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的曲线。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加入世贸组织提升第一产业就业率
B.第二产业对就业贡献最大
C.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结构趋于均衡
D.第三产业就业率增速迟缓
19、下表为部分文献对17世纪苏州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出当时的苏州( )
内容 | 出处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 《明神宗实录》卷361 |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 | 《明神宗实录》卷361 |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
A.贫富悬殊严重
B.社会矛盾尖锐
C.土地兼并盛行
D.雇佣关系发展
20、南北议和期间,孙中山提到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他没有坚持把满族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A.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发展
B.反映了新三民主义的精神
C.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
D.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
21、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阿尔及利亚国家对内对外将行使其充分和完全的主权……法阿合作将由一个撒哈拉技术合作机构予以保证。
②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有可能了。
③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④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22、如表为陕西省龙山文化石峁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 )
类别 | 考古发现 |
玉器 | 具有东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特征的牙璧 |
石雕 | 源自欧亚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 |
家畜 | 大量引入非本土驯化的牛、羊、马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显现
C.劳动分工的明显
D.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像法兰西、德意志等国一样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只能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创造出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民族国家。下列与“自身特色”相对应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4、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25、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 |||||
产生条件 | 生产力的进步 | ||||
农牧业的产生 | 表现 | 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________、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________和南瓜等。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 |||
影响 | 生产方式: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 ||||
社会分工: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________和贸易;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 |||||
生活方式:走向定居生活,发展出早期城市。 | |||||
社会分工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 |||||
产生的标志 |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 国家的形成 | 文字的产生 | ||
26、1946年11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_______”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
27、中共十九大
(1)____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3)大会确立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8、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_______。《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9、服饰的国际化
中国服装 在法国的影响 |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______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______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______系列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
西服在日本流行 |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______在日本流行。 |
中国的中山装 | 民国早期设计的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
30、《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1、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特点: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____的传播。
32、80年代
(1)提出“教育要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⑭_______________。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⑮_____________。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3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________革命和________革命,他们的区别是________的不同。________和________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它们的领导阶级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4、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对外开放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980年设立了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而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5、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36、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途径是什么?
37、宋词的兴盛
(1)宋词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2)宋词的派别和代表人物是什么?
38、想一想,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
39、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