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江苏徐州小升初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茉莉花        ________的问题

    ________的样子          ________的眸子

    ________的黄昏          ________的微笑

    ________的阳光          ________的清香

    ________的声音

  • 2、积累填空。

    (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音:_______________、角、徵、羽

    (4)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

    (5)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 3、课内积累。

    (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照___________的顺序,依次回忆了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2)李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郑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志向;王冕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

    (3)一儿曰:___________,而日中时近也。”这个孩子的观点是:晨___________(近、远)午___________(近、远),他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给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孩子。

    (4)《表里的生物》开篇作者提出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说明这个观点时,写出“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我们小时候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意思,填写合适的四字词语。

    1.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疲乏之极。( )

    2.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

    3.没有起因,没有理由。( )

    4.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度恐惧。( )

  • 5、我来扩词。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诗歌欣赏。

      愁(cóu  chóu)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fén  féng)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到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

    例:窄窄  矮矮  浅浅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4.读读诗歌,完成填空。

    (1)这首诗把乡愁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诗中“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指_________海峡。

    5.选择正确的理解,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

    (1)作者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2)作者难以排遣的乡愁。

    (3)作者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

     

  • 7、课外阅读。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解释词语。

    若:______________ 何: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里的问题是什么?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理解。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本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同:__________乃翁:__________

    3读了这首诗,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

    《麋鹿》片段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 ,但汉朝以后就【逐渐   陆续】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相继   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1】联系上下文,在【   】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标出。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从“据科学家考证”和“几乎绝迹”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介绍事物时,非常注意说法的

    A.生动形象

    B.准确妥帖

    C.通顺完整

    【4】选择题。

    短文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但读来觉得前后连贯流畅,是因为恰当地用上了一些词语,如:(   )

    A.数十头,惨遭厄运,几乎绝迹

    B.经历,竟然,从此

    C.再后来,随后,最后

    【5】对于麋鹿的经历,作者先后怀有怎样的情感?请用几个词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晚上,我们全家在门前场地上乘凉。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小玲,我考你几个问题,回答得即要准确,又要讯速,好吗?”“!”我爽快地答应。心想:自己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能不会回答吗?

    爸爸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眼皮一翻,高声答道:“铁重!”“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笑了起来。我一愣,正在忧豫,爸爸又提醒道:“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连忙改口说:“一样重!”妈妈说:“对了,要听清问话。

    爸爸又考了:“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立方米几个字,马上说:“一样重。

    哈哈……”大家又笑了。我挠了挠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这回是铁重。

    接着,哥哥也来考我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儿说:“棉花体积大!”“为什么?”爸爸追着问。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语气平静地说:“   ,否则会闹出笑话。我点了点头,笑了。

    1.请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恍然大悟:

    盘算:  

    3.前两个自然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中的两次教训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请在文末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话。

  • 11、阅读大舞台。

    渤海将变成死海

    水利专家杨振环说:“眼下,渤海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些近岸海域已经超过了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再不拯救渤海,后果将不堪设想!”

    海洋专家鹿守本说:“渤海污染是毁灭性的。在渤海近岸的海湾和河口,出现了无大型物质区和地区性生物的灭绝。”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碧兰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渤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优势种群基本消失。大型鱼类资源基本破坏殆尽,小型鱼虾资源严重衰退。1997年的监测资料显示:渤海无机氮超标率为60%,无机磷超标率为68%,油类超标率为63%。”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丁德文说:“整个渤海的危机问题,在海区生态系统的失衡中表现最为明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经济鱼类持续减少,有的濒危,有的绝迹。随着物种的消失和食物链的断裂,海区整个生态系统逐渐走向解体。”他强调说:“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破坏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那么,这片海域就无法恢复生产能力,这就意味着它濒临死亡。”

    1.渤海将变成“死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死海”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拯救渤海写一句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屋后的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从文中找出两个四字词语,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

    【2】用“____”画出本段的关键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的“它”指的是____

    【4】读读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写写你的体会。

    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

    ____

  •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古人因何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在选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①段,说说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②作者觉得虽然“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________,但人生也正是因为有解不完的问题,所以才不至于太________了。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人生态度。

    【4】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怎样的结,又是如何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读课文《陶校长的演讲》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找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工作的好坏对我们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和班集体中,你们多多少少都承担着一些工作,如值日、值勤、班级和学校的管理等等。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情,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和听课、读书、作业同样重要的学习。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人。

    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连词成句,并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黄山          秀丽          风景区          中外闻名的        景色          神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虎扑过去,一下逮住了狐狸。(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狐狸走过来。(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乐园。

    (1)是 的   我国   春节   节日   传统  (连词成句并加上合适的标点。)

    (2)小蝴蝶在花丛中___________。  (补全句子。)

    (3)端午节要吃粽子啊 (给句子标上合适的标点。)

     

  • 18、难道科学家的实验没有获得成功吗?(改变句子的说法,但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缩句)

     

    (2)钱塘江口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钱塘江口地形特殊。

    (用关联词语合并一句话) 

     

    (3)见到同学有难,我们一定要帮忙。(改写成反问句)

     

    (4)自古以来,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改写成字句) 

     

    (5)画眉鸟站在树枝上叫。(改写成拟人句)

     

    (6)同学们回答问题。(扩句,至少两处)

     

    (7)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修改病句)

     

     

  • 20、按要求变换句式。

    1.听到这个消息,我怎能不高兴?

    变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是一名小学生。

    变成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变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我捡起一片树叶。

    变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真有趣。

    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点明你要写的人或事。如:这个人真有趣”“这件事真有趣”“这堂课真有趣”……然后写作文。

    要求:思想健康,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书写工整。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小升初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