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写成语、歇后语、谚语。
1.《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_______的关羽、_______的诸葛亮、_______的刘备、________的曹操等。(填成语)
2.趣味成语:“1256789”可用成语___________表示。
3.张康喜欢玩,总说时间多得是,请你用一句谚语来劝劝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字典。
“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茂密 2、深厚;亲密 3、历时久4、(指颜色)深暗 。
“一往情深”的“深”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深林”的“深”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深红色”的“深”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夜深了”的“深”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3、按古诗原文填空,再完成练习。
①离离________,________岁________荣。________烧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诗句中的“岁”是________的意思,________与________互为反义词。
②________,________垂________绦。
________裁________,________。
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辨字组词。
遵( ) 赔( ) 拒( ) 恼( )
尊( ) 培( ) 距( ) 脑( )
5、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凌云壮志:___________________
积劳成疾: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7、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 ______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 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 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4】“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 类似的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鉴赏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语段阅读。
两个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由亲友抚养长大。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文中“消息”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2)你从这段文字的哪些语句体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你是四十年后来看望聂将军的美穗子,你最想对聂将军说: 。
10、课外阅读。
小窗观云
昨夜一阵小小的风雨,早起已是大晴,拉开窗帘——一条洁白的云河粲然横在眼前!
这真是一条云的河流。那样长,那样滔滔不绝地从西天汇集而来,横贯东西,从我窗前“哗哗”流过,直奔我的目力所不及的天际!我得承认,这是一条罕见的云河,这样滔滔不绝、源远流长。看它的气度、阵容,就仿佛一列长长的庄严的仪仗队,队员们个个身着白色礼服,挺胸抬首,气昂昂地守候着奏乐的时刻——其美丽壮观,实在令人为之动容!
当然,这滚滚的云河,也不是绝对整齐划一的——一片连绵的雪白中,细细察看,颜色有轻有重,有浓有淡,而形状,更是千姿百态了。你看,这里是一排滚滚的云涛,每一簇白云都浓浓地聚着,铺棉叠絮一般,如同一个个雪白的硕大的球体。那前呼后拥、熙熙攘攘地挤着、碰着,一浪推一浪地向前卷去的阵势,真是大有“云涛滚滚,澎湃万里”的气概呢。而这边,虽然也是云河的一段,气度却迥异了。这边的云是薄薄的、匀匀地旋着。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地逶迤着。有的如轻盈透明的面纱,有的如少女脸上淡淡的粉妆,还有的简直就是一匹平整的白绢,无言地铺在碧蓝的空中了。更有那如一挂失了声的瀑布的,线条分明,如奔似溅地横躺着,美丽奇妙得令人叹为观止!而天际——那是最能见造化之神功的了——傲然地挺立着一簇白云,那形状、那气势,活脱脱就是一匹白鬃野马,一跃而上青天,便凝然停住了,只保持着那奔腾的雄姿,专供普天之下的人民抬头仰望!——神奇的自然,有着怎样伟大、怎样令人赞叹的创造力啊!
然而,更妙的是,这云河里的千姿百态,看上去好像是一幅幅静止的、定型的画面,实际上却是时时在移动着、变幻着的。你只要将眼睛闭上一分钟,然后重新凝望它们,你就会发现,原有的行列,原有的图案全都变了!——汹涌的云涛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微波粼粼的湖面,平坦的瀑布不见了,起伏连绵的丘陵出现在你的面前。连那四蹄奔腾的白鬃野马,也正收拢前蹄,似乎要蜷伏下来,潜心休息一阵子了——短短的瞬间,一切都已重新排列组合过了!你若不刮目相看,你便得做一个落伍者了!
【1】解释下面的成语。
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刮目相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要求句子结构,关联词语不变)
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地逶迤着。有的如轻盈透明的面纱,有的如少女脸上淡淡的粉妆,还有的简直就是一匹平整的白绢,无言地铺在碧蓝的空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哪些描写了作者的独特感受,给正确的选项打“√”。
①看它的气度、阵容,就仿佛一列长长的庄严的仪仗队,队员们个个身着白色礼服,挺胸抬首,气昂昂地守候着奏乐的时刻——其美丽壮观,实在令人为之动容!( )
②昨夜一阵小小的风雨,早起已是大晴,拉开窗帘——一条洁白的云河粲然横在眼前!( )
③你看,这里是一排滚滚的云涛,每一簇白云都浓浓地聚着,铺棉叠絮一般,如同一个个雪白的硕大的球体。那前呼后拥、熙熙攘攘地挤着、碰着,一浪推一浪地向前卷去的阵势,真是大有“云涛滚滚,澎湃万里”的气概呢。( )
【4】仔细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作者描写云的变化:汹涌的云涛( ),瞬间变成了( )的( ),( )的瀑布( ),出现在你面前的是起伏连绵的( )。
11、课内精彩回放。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 )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 )会养成依赖的心,根( )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 )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 )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使你有所感触的句子,并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雷雨
夏日的中午,连空气也发烫。笔直的大道,无遮无盖地曝晒在阳光之下。路旁的几株柳树,热得无精打采,低垂着枝条。柏油路软绵绵的,一脚踩出一个浅浅的脚印。一串汗珠摔下地,“吱”的一声,冒了一道白气,就没影了。
空气闷得人发慌……
“热死了,热死了……”树上的知了拉开嗓子高叫着。
方才还是烈日炎炎,万里蓝天不见一丝云絮。一转眼,狂风尖厉地呼啸着,旋转着,把路边的几株柳树吹得七颠八倒。“沙沙沙”,一些小砂子平地飞起,撞到窗子的玻璃下,发着声响。不知谁的草帽,被风吹得像风筝似的,一翻一翻地飞向空中。天色骤然暗下来,半空中一大块一大块墨灰色的云,差一点擦着高楼顶,不一会儿就连成了一片,像块大墨布似的遮着天空,并且一点一点地压下来,压下来……
“嚓!”闪电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它发怒了,用闪亮的宝剑挑破了黑幕布。
“轰隆隆!”雷公似乎也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它发怒了,用震耳欲聋的吼声震倒了黑云山。
不一会儿,“达达达”,豆大的雨点急速地落下来了。它敲打着柏油马路路面,敲打着玻璃窗,溅起白蒙蒙的水雾。接着,一丝清凉的湿润的空气便浸入人的肺腑。
闪电不那么刺眼了,雷声不那么震耳了,雨幕不那么密集了……仅仅半个钟头,就雨过天晴了。
这一阵雨,把整个天地洗刷一新。你再看路边那几株柳树,伸展着枝条,叶儿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多么精神啊!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骤然——(_______) 方才——(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为以下三种,请你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种( )
A.本文主要描写了雷雨时的情景。
B.通过对雷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喜悦心情。
C.通过对雷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前情景的害怕。
1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意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4、阅读
神奇的电子书包
提起书包,没有一个人会不动心的,因为它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孩子对书包却有一种畏惧感。据说有人称过中学生的书包,大都在10公斤到20公斤左右。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学生的脊背,也压痛了父母的心。
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急,在E时代,已经问世的电子书包将舒展父母们的眉头。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调试一种电子书包。这种书包相当于16开本书本大小,厚度约1厘米,重量仅700克,内存1MB。第一批准备试用的200台电子书包,分4个班,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4个城市试用。
这些书包如果做得秀气些,它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虽然不起眼,却可以从小学用到大学毕业,读研、读博还都可以用,一用就是几十年。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完成。想要更新内容,只要拿张盘往里一输就成。这样,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钢笔、铅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本16开本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在新加坡,电子书包的发展要更快一些。它实际上是一个贮存、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但是要普及这种产品,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严格地说,就技术而言,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它唯一的缺点是价格还嫌太贵,现在的售价在1500至1600元,相当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书费,还难以在全国推广普及,要把它的价格降到1000元以下,也并非什么难事。手机刚出来不也是一两万元吗?现在也不过千把元了。
另一方面,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我国在校的学生超过3.2亿,如果平均每个学生的课本为20本,每年达到128亿册,而学生所用的作业本姑且每学期每门课按6本计算,将达到240亿册,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将达到360亿册。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为此每年将砍掉多少森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为我们多留下几片森林,为子孙多留下一些绿色。
秤砣虽小压千斤。别看电子书包小,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它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还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由第二、三段我们可以看出,其"神奇"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第二段“重量仅700克”一句中加点字“仅”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说“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五段看,电子书包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的原因______________,电子书包必将被普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第六段中加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谈谈电子书包的使用有哪些意义?(至少写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改为双重否定句)
16、句式变换练习。
①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肖邦怎么不日夜思念着祖国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紧紧地缩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小明爱钓鱼。(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母亲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在生活中,感恩的表现有很多:回报师长的传道授业,回报朋友的悉心关照,回报素昧平生者的无私援助……感恩,是做人的道德,是生活的大智慧。请以“感恩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中心明确,条理清晰;③语言简洁生动,感情真挚;④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作文纸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