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提示写诗句。
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军阀派了cán bào(______)的便衣来检查。他们像一群mó guǐ(______)似的包围了我们。母亲、妹妹和我被关进了jū liú suǒ(______)。十几天后,我们在fǎ tíng(______)上见到了父亲。那一面后,等来的是父亲被zhí xíng(______)绞刑的噩耗。
3、句子积累。
(1)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寒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明了这一点。
(2) 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迢迢牵牛星》写两人虽然只隔着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委婉的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这样类似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马上要上初中了,他想用《长歌行》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免长大了后悔。我还知道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我还知道关于传统节日的其它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内容填空。
(1)《学弈》一文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一人 ,
;一人 , 。
(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 ;像 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在赛场上,他总是用海明威的那句名言给自己鼓劲——“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 ”。
5、按要求填表.
查加点的字 | 音序 | 部首 | 除部首外还有几画 | 选择恰当的解释打√ |
功高盖世 |
|
|
| ①建筑;②自上而下遮掩;③超过 |
居功自傲 |
|
|
| ①住;②在某个位置:③当,任 |
6、课外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 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夸张
B. 比喻
C. 拟人
D. 象征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直”意思是:( )
A. 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B. 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C. 挺直,使笔直
D. 直爽,直截
【2】生紫烟的“紫”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的部首是( )部,余下的部分是(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序字母是( )。
【3】“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选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2)地白: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明:__________________ (4)秋思: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中的“冷”字描写了露珠的清冷,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落”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的特点。
【5】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与理解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为人民服务》选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为人民服务》一文是________同志为悼念_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选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的“____”在文中画出来。
【3】结合选段,说说你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
______________
11、阅读
WiFi信号是如何工作的
越来越多的餐馆、咖啡馆开始提供WiFi服务,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WiFi的工作原理。
WiFi与无线电信号非常相似,他们都借助波传输数据。这些波拥有不同的频率、振幅和周期,传输距离在60到90米之间。
如何区分无线电信号和WiFi呢?实际上,区分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二者的频率存在差异。WiFi的频率为2.4吉赫或者5吉赫,无线电信号在88吉赫到108吉赫之间,WiFi的频率远高于无线电的频率。
WiFi信号每秒可传输1300兆位,这足以使我们在喝一杯咖啡的工夫传输整个《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最快速度,实际网络下载速度在每秒5兆位到20兆位之间或者更高,具体取决于服务提供商。
WiFi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厨房里的微波炉、无绳电话与WiFi处在相同频率,如果WiFi周围存在这些设备,WiFi连接便会受到干扰。地基的混凝土板、墙壁甚至于水都能影响WiFi连接。所以WiFi信号差的时候通常换个地方,远离巨大的水泥柱或者靠近WiFi路由器便可增强信号。
笔记本电脑中的天线读取信号,确定波长,搜寻任何安全加密,提示你输入密码,输入密码后“绿灯放行”。使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搜寻WiFi信号的过程非常简单,而且在很多公共场所WiFi都是免费的。
WiFi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正不断在我们的生活中流行起来。
【1】WiFi是用什么方式传输数据的呢?请把文中相关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2】除了WiFi的数据传输方式,文章还向我们介绍了WiFi的哪些知识?请分点简要概述
①WiFi 数据传输方式;
②WiFi _______________;
③WiFi _______________;
④WiFi _______________;
⑤WiFi 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WiFi信号差的时候,只要换个地方,便可增强信号。(________)
(2)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把手机放在厨房里,因为WiFi信号容易受到厨房里的微波炉等设备干扰。(________)
(3)WiFi信号每秒可传输1300兆位,日常生活中,我们足以在喝一杯咖啡的功夫传输整个《哈利•波特》系列电影。(________)
(4)我的房间远离WiFi路由器100米,可以很好地接收到WiFi信号。 (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下列哪种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作比较
【5】WiFi有哪些显而易见的优势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进行说明。(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1】按文章内容填空。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辩论家”中的双引号表示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普通劳动者(节选)
王愿坚
林部长走下公共汽车,解下脖子上的毛巾,把脸上的汗擦了擦,便急急忙忙的扛起行李往工地上走。
走在后面的刘处长紧走了几步赶上来,把手里的零碎东西往将军面前一递,喘吁吁的说“部长,把背包换给我。”
“算了吧,你也不是小伙子。”将军看了刘处长一眼,笑了笑说,“咱两彼此彼此。”
他们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深深的激动了。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的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是已被山洪冲采,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头、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的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找到了要去的单位的劳动地点。人们正在紧张的劳动着。在一道一米多深的土洼下面,平躺着一列斗车,战士们把砂土挑到崖边,在由另一部分人把它倒进车里去。他俩悄悄的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一个尖细的声音在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他不过有20岁,一张圆脸,厚厚的嘴唇上抹着一层淡淡的茸毛,一绺头发从软胎的帽舌底下露出来,被汗水牢牢的贴在前额上,显出一股调皮劲。他正挑了担砂土颤悠颤悠的走过将军的身边,调皮的笑了笑,露出一对白白的小虎牙。将军笑了笑回答:“我是个新兵嘛!”
“那……你等等。”青年战士连忙把筐里的土倒下,然后拔腿跑到滤沙架子底下拖来了一只大抬筐,往将军身边一搁,说道:“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
“好。”将军高兴的回答,说着就连忙蹲下帮他整理抬筐的绳子。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气喘吁吁(xū yǔ) 一绺(liǔ lǚ)
【2】劳动者”指的是_____。文中的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
【3】选文描写了一个巨大的_____场面。用“﹏﹏”画出相关的语句。在这个巨大的场面描写中,作者又抓住了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人物的描写。
【4】画“______”的句子对年轻的战士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林将军的形象是我国老一辈革命者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以功臣自居,时刻严于律己。
B.这些老革命者,即使在和平建设下年代依然挺身而出,继续带领群众一同前进,争取新的胜利。
C.林将军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老一辈革命者,他们“普通”中含着不普通、平凡中包含着伟大,正表现了这个时代的美。
14、阅读下面课外语段《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完成练习。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向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屠呦呦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的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因难,成功开发出了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双氧青蒿。
2011年9月,81岁的她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2015年,这位中国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当颁奖词庄严的声音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青蒿,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
【1】根据文意我能推测出“如愿以偿”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摇瓶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一头汗两腿泥”指的是______________。用这样的语言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题目“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理解正确的是( )
A.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就是指小草改变了世界。
B.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说明这种药物具有治病救人的作用。
C.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还暗示屠呦呦的贡献。
【4】为什么说“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请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屠呦呦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她的成功并非偶然,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好多句子读起来振奋人心,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魔术变变变。(按要求变句子)
(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来我家住几天。”(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来的中学生个子都很高。(改变词序变为意思不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班的李华同学被评为“道德小富翁”的光荣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了解了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回家,凡卡只好给爷爷写信,诉说学徒生活的痛苦。(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乐园。
1.我的好朋友伦捷送给我一块电子表。(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因为这些我们就退回去,退到爸爸妈妈温热的怀中,那我们还算什么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叫权善才的将军误砍了昭陵上的柏树。(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她喜欢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最近你读了什么书?请你以梗概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本书。注意要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行适当筛选,做到过渡自然,表达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