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用来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_____________
2.形容非常满足、高兴,神气十足的样子。_____________
3.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_____________
4.形容高兴到了极点。_____________
5.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图,推测“杳”字的意思。
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完成练习。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这句话中的“?”表示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把__________的道理用__________形象地方式表示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
①________不安席 ②________乐道 ③竭泽而________
④年________花甲 ⑤________惊________跳 ⑥怒目________
Ⅰ上面的词语中,出自成语故事的是________(填序号),这样的成语我还知道________。
Ⅱ“年________花甲”中“花甲”指________岁,我还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________岁。
Ⅲ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空。
运动会的盛大场面,至今仍为同学们所________,就连________的老园丁,对此也是赞不绝口。(填序号)
5、积累运用
1.一些古训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想要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功夫;“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对某些事物接触得多了,就能有一定的了解;“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2.《鲁滨逊漂流记》是_____国作家_________的作品。全文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主人公形象。
6、阅读理解
竹石
郑燮①
(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②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 ①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②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1】从“认、咬”两词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括号处,应填_________。
【2】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_______________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7、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 ”;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 ”;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 )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
【4】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8、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山居秋暝》中“春芳”的意思是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的意思是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首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
B.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静雅致的环境。
C.两首诗中的“空”字都写出了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9、阅读课文《理想的风筝》片断,回答问题。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倘使________ 仰仗________
顽强________ 翱翔_______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句子的含义。
①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答。
①为什么说刘老师的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课文,写一段话来赞扬刘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为人民服务》选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 )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 )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是在____________的追悼会上的著名讲演。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证明自己的论点。
【4】最近你通过看新闻,认识了哪位品德高尚的人物?用一句话概括他(她)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穷女人和她的小金丝鸟
她是一个穷得出奇的女人,老是垂头丧气。她的丈夫死了,当然得埋掉,但她是那么穷困,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谁也不帮助她,连一个影儿也没有。她只有哭,祈求上帝帮助她——因为上帝对我们所有的人总是仁慈的。
窗子是开着的,一只小鸟飞进屋里来了。这是一只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金丝鸟。它在一些屋顶上飞了一阵子,现在它钻进这个穷女人的窗子里来了。它栖在死人的头上,唱起美丽的歌来。它似乎想对女人说:“你不要这样悲哀,瞧,我多快乐!”
穷女人在手掌上放了一撮面包屑,叫它飞过来。它向她跳过来。把面包屑啄着吃了。这景象真逗人。
可是,门上响起了敲门声。一个妇女走进来了。当她看见了从窗子钻进来的这只小金丝鸟时,她说:“它一定是今天报纸上谈到的那只小鸟。它是从街道上的户人家里飞出来的。”
这样,这个穷女人就拿着这只小鸟到那户人家去。那家人很高兴又获得了它。他们问她从哪里找到它的。她告诉他们,它是从窗外飞进来的。曾经栖在她死去了的丈夫身边,唱出了一串那么美丽的歌,使得她不再哭了——尽管她是那么穷困,既没有钱为她的丈夫买一口棺材,也弄不到东西吃。
这一家人为她感到很难过。他们非常善良。他们现在既然又找回了小鸟,也就很乐意为穷女人的丈夫买一口棺材。他们对这个穷女人说,她可以每天到他们家里来吃饭。她变得快乐起来,感谢上帝在她最悲哀的时候给她送来了这只小金丝鸟。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一撮(cuō zuǒ)面包屑(xuè xiè)
(2)栖(qī xī)在死人的头上
【2】用“﹏﹏”画出文章前后照应的句子。
【3】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声音的延长 B.意思的转折 C.解释说明
【4】穷女人的生活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是( )
A.金丝鸟帮助了她 B.上帝帮助了她 C.她的善良感动了富人一家
【5】日常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善举,有时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请你用一段话写一写这样的例子,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 掂掇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
‚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 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 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 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曹雪芹《红楼梦》
【1】从哪里可以看出凤姐等人要取笑刘姥姥?( )
A.让刘姥姥与贾母一桌。
B.给刘姥姥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并把鸽子蛋放到刘姥姥桌上。
C.众人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2】读了短文,你可以推断出文中刘姥姥的人物定位是( )。
A.封建大家长
B.农家妇女
C.孝顺的当家媳妇
【3】笑声中可看出人物的个性,请任意选取一个人物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桥(节选)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写出下列划线字词的正确读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窜上来 放肆 搀扶 祭奠
【2】找出描写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他会喊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________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________埋下了伏笔。
【5】选文最后五个自然段每句话都是独立成段的,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大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1)“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中的“可能”的意思是 ,说明了
(2)联系上下文,本段文字中主要写了 ,从“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体会到 ,从“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 体会到 ,从“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体会到 。
(3) “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发挥想象,居里夫人身上还有哪些地方留下了“酸碱的烧痕”?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的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成双重否定句。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浏览”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每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都不得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4.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句子。
(1)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难忘的是毛竹。 (修改病句)
(3)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都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缩句)
(3) 井冈山人自豪地说:“我们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改为转述句。)
(4)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改写成陈述句)
21、习作园地
请你认真观察右面的照片,想一想照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
照片说明:这是来自地震灾区北川县的一张感人的照片。照片中的小男孩,尽管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血污,但被战士救出时,他躺在担架上,还吃力地将右手举过头顶,向四周的战士敬着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