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归类。
心___肉___ 一如___ ___ 万___千___ 大___一___
狂风___ ___ 尽___尽___ 兴___采___ 舍己___ ___
___ ___割舍 ___吃___用 波___起___ ___ ___不安
①表现人物心理或神态的:________
②表现人物品质的:________
③表现事物样子的:________
2、辨字组词。
寞(________) 漠(________) 聊(________) 柳(________)
侯(________) 候(________) 骆(________) 络(________)
脏(________) 桩(________)
3、根据积累完成填空。
《寒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_______,_______” 描述了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情景;《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相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_____) 廉-(_____) (_____)-罪 (_____)-偏
奖-(_____) 优-(_____) (_____)-恶 (_____)-懒
5、写出反义词。
清爽—________ 自信—________ 开朗—________ 抛下—________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______,是由兰芽、溪水、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构成的。
【2】黄鸡的本意是____________,诗中是指____________。
【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山林寂静。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著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所积累的古诗词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意思相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比较阅读。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______和_____。
A.《马诗》是一首唐朝五言绝句,而《石灰吟》是一首明朝七言绝句。
B.《马诗》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可以从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看出。
C.《马诗》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写诗人回忆之前在战场上策马驰骋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D.《石灰吟》一诗中的“浑不怕”的意思是毫不惧怕,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E.《石灰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具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马诗》的作者是明朝名臣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马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咏马,实际上是诗人自比为_________,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石灰吟》一诗,诗人以____________为吟咏对象,表明自己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中的“清白”一词,一是指_____________,二是指诗人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写到马和竹的诗句有哪些吗?试各举一个例子。
马: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
A.饮完 B.全,都 C.尽头
【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
A.死去的人 B.老朋友 C.故事中的人
【3】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4】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5】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材料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找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____(fèi téng)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选自沈从文《腊入粥》)
【材料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____(biān pào),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选自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材料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____(xiàn mù)。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选自老舍《过年》)
【1】请根据拼音,在文中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
【2】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照样子对文段进行概括。(每处不超过20字)
(1)材料一写的是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事。
(2)材料二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这些材料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
【3】三则材料分别重点写了一两样能体现节日特色的事物,它们依次是( )
A.腊八粥;压岁钱、对联:对联
B.腊八粥:饺子、对联;对联
C.腊八粥:饺子、压岁钱:对联
D.腊八粥:鞭炮、压岁钱;对联
【4】通读三则材料,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完成练习。
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心理的描写把事情写详细。
②通过场景和人物在场景中的行为来把事情写详细。
③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材料一( ) 材料二( ) 材料三(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几十年前,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许多田地和庄稼被海水淹没了。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_______风调雨顺,______不见起色。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老农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________ ________
【2】写近义词。
收成________ 糟蹋________
【3】老农把秘密说破了。”“破”指________。
A. 东西受损伤变得不完整 B. 使真相露出 C. 打败。
【4】联系上下文,“秘密”指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他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1】按拼音写词语。
yùn nù wǎn xī mí màn péi zāi
( ) ( ) ( ) ( )
【2】第一节中写“父亲喜欢兰草”,但“当方园几十里的人跑来玩赏父亲培栽的兰草时”,父亲“倒有了几分愠怒”,请根据文意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简析“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欣赏兰草前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访兰”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
B. 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于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 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 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E. 本诗所表达的主旨与陆游《兰》诗中 “香来知有兰,迃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所表达的一致,与齐白石〈〈兰〉〉诗“幽蓝小竹应参差,静坐书窗读楚词。记得西邻园半亩,阴弄满径月明时”的主旨不一致。
12、课外阅读
贝多芬练琴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在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一滴水滴在了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睛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哪!来人哪!”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院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看漏下的水 答道 上面住的是德国当代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只见贝多芬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旅客正在纳闷儿,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水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水冷却一下。因为过于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楼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给第3、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用“ ”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
(3)用“ ”画出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4)文章的第一句话“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为什么强调旅店是“简陋”的?联系短文内容,你认为下面的哪种理解是合适的? 你认为下面的哪种理解是合适的?在括号里画“√”。
①因为是乡下的旅店,所以必然非常简陋。( )
②因为旅店简陋,条件差,地板漏水,才能引起后面故事的发生。( )
(5)读了这篇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3、阅读与理解
小公筷,大文明
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的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围桌同餐,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其乐融融地共享美食时,我们有可能不小心“共享”了消化道传染病。比如,幽门螺旋轩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如有家人感染,其牙菌斑和唾液中会带菌,共餐时,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增加其感染的概率。甲肝和戊肝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式消化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果长期和患者共用碗筷,健康人也可能被传染。
“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
【1】短文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图文内容说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当然,( )、善于发问 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 )的人,给那些具有( )精神的人。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见微知著 B.锲而不舍 C.独立思考
【2】科学发现有“偶然的机遇”说明( )
A.科学真理来自于偶然的灵感。
B.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
C.科学真理很难寻求,并非人人都能得到。
【3】能够抓住“偶然的机遇”的人应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中的____、_____、______都是能够抓住“偶然的机遇”的人。
15、句子兵工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知道这是一个___________句,我能把它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昨天一夜几乎完全没合眼。(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我只能自己学着做饭、收拾房间。(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这幅画是我们班刘波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式变换练习。
①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肖邦怎么不日夜思念着祖国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写句子。
例:工人提起来汽灯。
工人把汽灯提起来。
课间,马小朋擦干净了黑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平台。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食品。即使是同一食品,在不同的地方做法和吃法也会有所不同。请以《家乡的风味食品》为题,介绍你家乡的一种美食,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