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宫殿 隐蔽 难以至信
B.酬谢 讯期 同心协力
C.飘浮 榨油 众星拱月
D.发誓 慌话 富丽堂皇
2、下面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起。(动作描写)
B.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C.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心理描写)
D.(他)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外貌描写)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
B.《祖父的园子》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与祖父共同劳作的情景,主要表达了能参与劳作的乐趣。
C.《月是故乡明》一文中,作者借月亮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梅花魂》一文通过写外祖父对梅花的挚爱,表现了这位身处异国的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
4、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我坐在车上拉开chuāng lián____向外yuǎn tiào____,只见liáo kuò____无垠的大草原上,牛犊yí tài duān zhuāng______,高大的jùn mǎ____迎风fēi chí____,它们都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写字不仅要动笔,还要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①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解释“心领神会”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具体的语境填词语。
(1)一接到团市委“志愿者在行动”的通知,大队部就迅速zhào jí( )少先队干部,共同shāng yì( )活动实施计划。辅导员yǔn nuò( )活动结束后给大家颁发“雏鹰章”。大队长婉言jù jué( )了,她认为这是 “志愿者”应该做的。大家yuē dìng( )不要荣誉,全心全力把工作做好。
(2)这座建筑在夕阳的衬托下显得特别huī huáng( ),特别qì pài( ),我看见一艘xiǎo tǐng( )停泊在码头上,邻居家的bǎo mǔ( )坐在chuán cāng( )里指着这座建筑给孩子看。
7、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安居乐(_______) 面不改(_______) 一(_______)千里 (_______)色欲流
鞠(_______)尽瘁 赴(_______)蹈火 (_______)公移山 (_______)心所欲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____)药末 (____)戒指 (____)脂粉 (____)胡琴
(____)耳朵 (____)螺丝 (____)纽扣 (____)枪机
(____)算盘 (____)电铃 (____)电话 (____)鼻涕
9、阅读理解。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 ——“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了,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示真诚,但 ,很多同学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儿。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久久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刚才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的题目是《王娜娜是那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文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具体地点是: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3】对文中画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我”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我”对他的怀疑
C.“我”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我”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画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内心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火冒三丈。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鸟岛
鸟岛上生息着十万多只水鸟,它们平时相处得十分融洽。有趣的是,如果遇见敌害来犯,岛上所有的鸟都能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呢!
我们刚上鸟岛不久,就亲眼看见了一场“鸟岛保卫战”。
当时,天空出现了两只名叫玉带海雕的黑鹰,企图掠取岛上刚刚孵化的幼鸟。几只放哨的孤雁首先发现了“敌情”,一边呱呱地呜叫着报警,一边勇敢地朝着黑鹰冲了上去。接着,公雁、群鸥和岛上所有的鸟儿都发现了,纷纷发起攻击。
两只黑鹰高高地翱翔着,群鸟在岛上空低飞着。突然,一只黑鹰俯冲下来,只见鸟群中有一片锦绣的云霓飞翔而出.挡住黑鹰的去路。这是斑头雁群,它们用自己的翅膀和身体组成了一道铜墙铁壁,和这只黑鹰周旋。这当儿,另一只黑鹰却从另一边上空冲下,这时鸟群中又有一片黑亮的云彩飞出,挡住了
它前进的方向。这是鸬鹚群奋起回击。黑鹰时而上 , 时而________,时而左 , 时而________;群鸟时而东 , 时而________,时而疏 , 时而________,这样战了几十回合。最后群鸟似乎不耐烦了,以岛上最勇敢的鸟儿鱼鸥为首,发起了冲锋,围住两只黑鹰,叫着、啄着,各色的羽毛飘落下来,如雪纷纷。终于,两只玉带海雕气馁了,遍体鳞伤,向远方逃走了……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与划线的词意思相反的词。
黑鹰时而上 ,时而________,时而左 ,时而________;群鸟时而东 ,时而________,时而疏 ,时而________,这样战了几十回合。
【2】读短文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体________伤 ________墙________壁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群岛遇到的“敌情”是________。水鸟迎战的顺序是:________报警,________发起攻击,________挡住去路,________合起回击,________发起冲锋,黑鹰远逃。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
“老通城”豆皮原为民间小吃。老通城酒楼创建于1931年,其豆皮根据传统做法,博采众长,以豆、米、浆拌鸡蛋做皮,以糯米为馅,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嫩,以其独特风味远近闻名。因馅内包以猪腿肉等得名三鲜豆皮,后经改进形成多种口味的豆皮。若到武汉而不去“老通城”,就难算得是品尝过“汉味”美食。“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则为有独特的名吃“三鲜豆皮”;二则因是“老字号”—68年沧桑;三则改革之最——全省餐饮业首家股份公司;四则布局巧妙,文化色彩浓郁。“老通城”几乎成为外地宾客对武汉市的别称了。
历史与名人曾是“老通城”的骄傲。豆皮是一种湖北武汉的民间小吃,是武汉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当年毛主席在武汉最爱吃的就是武汉的豆皮。有一次,毛主席为了吃豆皮“微服私访”带了两个工作人员就悄悄地跑到一家豆皮店去了。正当吃得尽兴,一个小朋友认出了主席,并大喊:“是毛主席!毛主席来啦…”瞬间,毛主席被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激动得高呼:“毛主席万岁!”后来赶来的警卫人员费尽周折才将毛主席“解救”出来。后来,这一感人场景还被记录在电影《开国大典》里。其实,爱吃豆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不只毛主席。1958年初,周总理陪同外宾在武汉品尝豆皮。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李富春和蔡畅,都在武汉尝过三鲜豆皮。爱吃武汉豆皮的还有金日成、西哈努克、胡志明等外国元首,可见豆皮的美味着实惹人喜爱。
说起“三鲜豆皮”,它绝对不逊色于“汉堡包”和“比萨饼”。豆皮的“豆”必须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必须是湘产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和鲜笋;豆皮的形,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醉。难怪它一举夺得过中国饮食行业的荣誉“金鼎奖”。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领导到市民中间转转调查研究的做法。(____)
(2)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____)
【2】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读短文,然后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三鲜豆皮”。
【4】短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老通城”的豆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飘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从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最早是怎么得来的。究竟是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但无论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汉文的“金”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世界历史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1】选文第一段描写的是______。作者将金字塔比作______,表现了作者对金字塔的_____。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字塔的_______。
【2】选文第二段描写的是______。作者由金字塔_____入手,思考着“金字塔”汉文译名的来历。作者觉得名字出于象形的原因是______。觉得名字出于会意,是因为__________。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站在金字塔下,你想对金字塔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 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不 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 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 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 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 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 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 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1】在文中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章用它比喻什么?
【3】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1) “我们”指的是 。
(2) “唯一的亲人”指 。
(3) “情谊”的意思是 。
(4)在“情谊”前面加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说明了 。
【4】这段话写了大娘的哪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门诊就诊流程图
【1】张小铁扭伤了脚,来到医院治疗。他要挂号需要到________________。
【2】医生检查后,建议张小铁拍X光片。医生开了检查单后,张小铁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
A.去拍X光片
B.去挂号收费处交检查费
C.取药
【3】张小铁该去哪儿拍X光片?( )
A.门诊一楼
B.病房大楼
C.医技楼一楼
【4】张小铁拍完X光片后,需要去哪儿?( )
A.回家
B.取药
C.返回医师诊室诊断
【5】医生给张小铁开了处方,张小铁接着需要做什么?( )
A.回家
B.取药
C.去挂号收费处交医药费
15、开心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眷恋”“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宇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过年时吟“ ”;春雨时吟“ ”;中秋时吟“ ”;送别时吟“ ”;喜悦时吟“ ”;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和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读短文的第4自然段,将合适的诗句的序号填在短文横线上。
①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明月几时有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④好雨知时节 ⑤劝君更尽一杯酒
【2】中国汉字的特点没有哪一项(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3】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有(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4】联系现实,结合本文说说为什么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什么将“汉语——古典诗词——中国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小心!你在吃塑料
2019年8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饮用水中微塑料的分析报告,呼吁对自然界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制造出来时体积就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另一种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
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据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为4000万。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全球范围内,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很多都直接污染着环境,进入海洋食物链,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来。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1】从材料来看,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洋里的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是生产出来时体积就很小的塑料微粒。
B.塑料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其中包装、家庭消费品、建筑工程等使用较多。
C.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
D.海洋塑料垃圾已经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周末妈妈不在家,爸爸想通过订外卖解决午餐问题。看到上面的材料,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限塑”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你打算在生活中如何减少使用塑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慢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B.保罗的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看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着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爸爸心中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与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请从文中找出与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看画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呆望”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一阵”能否改为“一眼”?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同一问题,父子观点截然不同。相信你读了这篇文章定会有很多感受,请简单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园。
祖父的园子(节选)
①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②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③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④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⑤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⑥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⑦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⑧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⑩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⑪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⑫太阳也不知道。
【1】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成活了,长得非常好。
B.园子里的一切植物和动物都十分自由。
C.这个园子没有人管理,任凭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自生自灭。
【2】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3】第4、5句与6到12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A.学富五车 B.德高望重)的古鲁①即将去世,二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闲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A.衣食无忧 B. 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A.眷顾 B.惠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6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A.化为乌有 B.化为灰烬)。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常师者:平常的老师;未若:不如)。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注释:①古鲁:锡克教徒十分敬重该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他们为“古鲁”,即“师傅”。
【1】联系上下文,用“√”在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使文意顺畅。
【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从第一、二位老师那儿,古鲁分别学到了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中的“捧”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把老师比作______,把学习知识作_____________。
“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
【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____”句子的意思是:然而向平常的老师学习_______学习,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0、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条巨大的章鱼正用它那八条长长的腕死死地缠住克勒松。(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的咳嗽可能和东南风好像真有联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伯承的意志无比坚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照样子,再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园里边绿油油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
作文题目:瞧,我们班的____。
你们班一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班级,班里的“小邋遢”、“小学霸”、“小书虫”、“爱哭精”……一个个性格鲜明,各具风采。选取你印象深的一个同学写一写吧。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介绍他或她。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来表现。字迹工整,字数4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