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和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诲人不倦疲倦
B.甚聪惠恩惠
C.多行不义执行
D.吾盾之坚坚固
2、对《老子》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做事的时候,如果开头认真,往往办不好事情
B.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
C.在做事的过程中始终不说话,才能把事情办好
3、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笔画简化,书写方便。
B.小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
C.金文是刻在木头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D.“楷书”中“楷”的意思是规矩、楷模。
4、课文《刷子李》内容我知道
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
①规矩奇:________。
②动作奇:________。
③效果奇:________。
5、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杨姓人家的九岁男孩妙答客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说明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
(3)《童年的发现》描述作者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按照_________的顺序来叙述的,体现了“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6、先组词,再填空。
患( )( )( )
(1)小明前几天不小心摔伤了。这几天没有注意,( )已经发炎了。
(2)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两个一直( ),不离不弃。
(3)今天,到医院来看病的( )很多,医生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贤( )( )( )
(4)唐王李世民是一个( )的君王,他善于纳谏,任人唯贤。
(5)人非( ),孰能无过?
(6)她是一个( )的女子。
7、照样子写词语。
1.例:清清楚楚(AABB)______ ______ ______
2.例:哈哈大笑(AABC)______ ______ ______
3.例:情不自禁(带“不”字)_______ _______ _______
8、根据所学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 君子以自强不息。
(2)________, 无志空长百岁。
(3)路曼曼其修远兮,________。
(4)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5)折花逢驿使,________。
(6)________, 天涯若比邻。
(7)________, 同到牵牛织女家。
(8)________, 笛弄晚风三四声。
(9)__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
(10)________, 不是遮头是使风。
(11)大儿________, 中儿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
9、课外阅读。
伞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们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下雨天。没准走到半路就会下起大雨来,就会被浇成个“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想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而。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妈妈摸着我的头,眼圈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不能体谅妈妈的难处,竟对妈妈说:“妈,咱能买把伞吗?有伞就不会被雨淋了。”妈妈沉思了一会儿,“买,咱买一把伞!”妈妈一字一句地说着。听了妈妈的话,我半信半疑,家里哪儿有钱给我买伞呀?可是今天妈妈的话是那样的坚决,我知道妈妈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这天晚上,妈妈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杼声了。
这一夜,我枕着机杼声入梦了,一早醒来,织布机还在响,啊,妈妈怎么织了一夜的布?我想着,悄悄地走到妈妈前“妈,您一夜没睡?”妈妈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笑了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妈,您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妈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妈妈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她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笑着说:“看,你要的伞!”啊,伞!我喜出望外,从妈妈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崭新的用黄油布制成的八角大伞。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妈!”我一抬头,忽地,我看见了妈妈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妈!”泪水就从眼里了出来……
从此,这把伞伴随我,上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新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它,仿佛母亲就在我的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忘不了母亲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体谅——(________) 坚决——(________)
崭新——(________) 快活——(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加点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我”的这种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有两次对妈妈的呼唤,第一次“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因为“我_______________。
【4】“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的那天,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a.保存b.收藏c.珍藏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B(a.惊叹b.惊讶c.惊奇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 (a.爱好b.喜爱c.酷爱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 (a.孕藏b.凝聚c.凝结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文中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填空,依次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本文的线索是___,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
【3】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 ,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
【4】本文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一种精神”是指___的精神。
【5】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读句子。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这句话通过描写蜻蜓、蚂蚱、蜜蜂表现祖父园子里____________。描写蜻蜓和蚂蚱,侧重于写它们的________,而写蜜蜂时,着重描写了它的________,还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
【2】我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种小昆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军神(节选)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选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2】“汗珠滚滚”和“汗如雨下”都是形容________。沃克医生“汗珠滚滚”是因为________。病人“汗如雨下”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
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主要写刘伯承,为什么要用更多的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
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① ,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② ,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③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④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一”可解释为:①数词;②相同;③满,全。请选择下面词语中“一”的意思
高歌一曲________ 一碧千里________
(2)把下列四个词分别填人文中①、②、③、④处。A.低吟 B.回味 C.一碧千里 D.翠色欲流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文中描写绿的范围广的词语________,描写绿的动态美的词语是________。
(4)这段话写出了草原________的特点。
14、课外阅读
童年趣事
①童年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有一件事我至今没有忘记,我一想起来就大笑不止。
②那时我刚上二年级。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回去写一篇介绍学校风景的作文。可回到家,我的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尽管苦思冥想,仍然下不了笔,那时的我可从来就没有留心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呀,该怎么办呢?
③我正苦(脑 恼)着,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李白醉酒诗百篇。于是,我灵机一动,想:李白只要一喝醉了酒就可以写出一百篇诗来,可谓诗兴大发;要是我也喝醉了,岂不是能灵感大发,文章挥笔而出?
④说干就干,幼稚的我当时还满怀信心地以为自己掌握了写文章的(绝 诀)窍呢。我来到酒柜前,抓起一瓶白酒就咕咚咕咚地往下咽。“哇,好辣呀!”我不禁叫起来,可为了写出好文章,我只好迫不得已强撑着把酒灌下去,嘴里还不时念叨着:“良药苦口,良药苦口。”
⑤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满足地回到房间,可才刚进门,我便感到两腿发软、双眼模糊,转眼便是一片(膝 漆)黑——我睡着了。等我醒来,已经是晚上了。我躺在床上,妈妈正照料着我,她对今天的事一脸疑惑,忙询问我,我这才想起傍晚的事,发现自己脑子里仍是空白一片,我顿时失望透顶,再不相信什么“李白醉酒诗百篇”了。我把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可她并没有大笑不止,而是(严肃 严谨)地对我说:“写文章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对事物的观察。”这下我明白了,原来写作的诀窍就是观察呀。
【1】用“\”删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说说“苦思冥想”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要是我也喝醉了,岂不是能灵感大发,文章挥笔而出?
(1)这是一个( )。
A.设问句 B.疑问句 C.反问句 D.感叹句
(2)把它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松树的风格
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 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敬 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我对松树总是怀(瞻仰 敬仰)之心。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健壮 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读短文,用“√”选出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树的风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树有什么用途?用“ ”画出来。
【5】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什么人?(抓住“物”和“人”的共同特征简要回答)由松树,你想到了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练习。
晋朝有一个名叫乐广的人,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一个朋友经常到他家去喝酒、聊天。
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来到朋友家后,只见朋友卧病在床,样子很是憔悴。他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成这样啦?好些了吗?”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上次去你家做客,我刚端起酒杯喝酒时,就看见酒杯中有条蛇,心中便十分厌恶( )。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 )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 )心,不知怎么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在他家的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倒影 倒映)在酒杯中了。看完朋友,乐广便回家了。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乐广在原地置酒招待朋友。当乐广把朋友请来时,便扶朋友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崇敬 恭敬)地请他喝。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了原委,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有删改)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3】朋友得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其实这蛇是_________。乐广用____________的办法治好了朋友的病。这真是“心病还须________,解铃还须__________”。
【4】和“杯弓蛇影”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一)(9分)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光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用“____”画出描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司马迁行动的句子。
(3)文中最能体现司马迁人生价值观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忍辱负重,完成长篇巨著《史记》。
(4)写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秦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欣赏。
老军人
初春的一天,我在火车站前等公交车时,几乎是被人拥上了公共汽车。一上车,我的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的老军人吸引住了。他年近七十,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领章帽徽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
车到了广场站,我终于轮到了一个座位,站得僵直的双腿得到了解脱,这时,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车厢里立刻响起售票员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孩子的让个座!”我是个年轻人,本想站起来,可又感到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口了:“请到这里坐吧!”他扶着椅背吃力地站起来,拉过妇女坐到他的座位上,那军人头顶上的红五星仿佛是一朵鲜红的云霞,在车里闪闪发光。
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的难受得多,于是我就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我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裁栽去,一脚踩在老军人的脚背上,可是他竟一点儿知觉也没有。∥
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车门。此时,我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发出“咯吱”的响声。啊,原来那是假肢!我不由得站定了脚步,望着他那一跛一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
【1】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老军人外貌的句子。
【2】当售票员喊“哪位同志给抱孩子的让个座”时,“我”为什么迟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 当作 来写,表现出老军人的 。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我”为什么站定了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当时就在车厢里目睹了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①今天,我发现屋檐下蜘蛛结了一张大网。这网结得真好看,蛛丝很有规律地一层层结在网上,网中有一个大蜘蛛。从远处看,整张蜘蛛网像座八卦阵。
②我正吃着饭,一只苍蝇飞来飞去,嗡嗡叫着,真讨厌。我一巴掌打去,苍蝇向上一飞,正好撞到了蜘蛛摆下的“八卦阵”上,一下子被网粘住了苍蝇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整个网也随着颤动。
③蜘蛛被惊动了,它伸出八只细长的脚,使劲一撑,身体就站了起来,然后钩住蛛丝,轻快而敏捷地来到了苍蝇附近。在离苍蝇约一寸的地方,蜘蛛停了下来,左右来回走了几步,仿佛是在观察对方,制定擒敌方案。
④半分钟后,蜘蛛发起了进攻。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苍蝇也毫不示弱,猛地向前亠冲,挣脱出来,然后拼命振动翅膀挣扎,想飞起来。无奈身上缠着蛛丝,飞不起来。蜘蛛当机立断,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怎么回事呢?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精疲力尽,蜘蛛才意足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⑤我亲眼目睹了这场精彩的搏斗,想起了幼时的一首歌谣:“南阳诸葛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文末划线的歌谣,联系短文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应的选项。
A.我 B.苍蝇 C.蜘蛛 D.蜘蛛网
(1)“诸葛亮”指________;
(2)“八卦阵” 指________;
(3)“飞来将” 指________。
【2】给短文取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蜘蛛与苍蝇
B.享用美餐
C.殊死搏斗
D.勇捉“飞来将”
【3】选择合适的词语评价这只蜘蛛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 )
A.小心谨慎
B.有勇有谋
C.自强不息
D.心满意足
【4】我们可以从蜘蛛的“进攻”中读懂“擒敌方案”,具体分以下几步:
抓住苍蝇→_______→_______→______→享用美餐
【5】文外链接:蜘蛛网如此神奇,那它是如何结成的呢?读下列句子并排序蜘蛛织网的过程。
( )以后的进程比第一根丝要快多了。尽管很复杂,但蜘蛛对此十分熟
( )它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翘起尾部,一步一步向前爬行。
( )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
( )这网结成了,蛛丝一层层,整整齐齐,真好看!
( )蜘蛛结了一张大网。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
( )它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看好高度把丝收紧。
20、按要求写句子。
1.山溪平静。(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嘴角漾着笑。(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见大虫扑来,沉着应战,抡起哨棒胡乱地向大虫打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虫大吼一声。(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这样,我怎能放心得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爱美丽的天安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很重。(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心灵中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迈着轻松的步子和愉快的心情来到公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问我:“你了解什么是诺贝尔奖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仿写句子)
老师教给我,要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尝试就是试一试,这是很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请你以“一次__________的尝试”为题,写一篇习作,将“尝试”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