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徘徊 锄头 玷污 郑重其事
B.忌诲 顽劣 楷书 碧波万倾
C.禀性 拔草 寻思 美妙绝仑
D.瞎闹 蜻蜒 诚认 斩钉截铁
2、下面各项中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下列对句子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说明“我”很听祖父的话,乖巧可爱。
B.“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说明孔明先生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C.“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体现了武松豪壮中兼有心细的性格特点。
D.“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体现了病人坚强的性格特点。
4、日积月累:根据意思写出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5、用“然”字组词,并分别填入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
1.猴子(______)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2.猴子(______)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
3.爷爷今年八十岁了,他(______)能爬上五指山顶峰。
4.孩子的手(______)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他(______)工作忙,可是对业余学习并不放松。
6、按要求填写词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自古今战争的谋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填空
(1)根据加点句子写出相应的四字词语:他呀,是好莱坞某电影公司著名的剧作家,一个名气极大的人物!( )
(2)根据语境,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巨浪在征服了海洋之后,到达岸边逐渐筋疲力尽,最后用尽全力,口吐白沫倒在海滩上。( )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激光枪( )能使人的眼睛受伤,( )能灼伤人体。
(4)“风”在字典中的释义有:a风气,风俗;b.景象;c.态度;d传说的,无确实根据的。在“移风易俗”这个词语中,“风”的意思为( )。
8、亲兄弟,巧区分。(区别形近字组词)
蹦 (_______) 镶 (________)
棚 (_______) 壤 (________)
凝 (_______) 衷 (_________)
疑 (_______) 衰 (________)
沧 (_______) 授 (_________)
抢 (_______) 援 (_________)
诲 (_______) 憎 (_________)
海 (_______) 赠 (________)
9、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没有喝彩的工作
一天放学后,我从学校跑出来,流着泪伤心地回家了。
妈妈见我这样,很惊奇,关心地问我:“为什么这样伤心?”“我想做的事情,老师不让我做!”我一边抹眼泪,一边鸣咽着说。“到底怎么回事?”妈妈温和地问我。我委屈地说:“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演话剧……老师这次不选我当主角,却让我在后台工作!那王小虎反而成了主角。”
妈妈伸出手来,要我看看她戴的手表明明你看这手表上都有什么东西妈妈一边擦干我的眼泪一边问我那是一块玻璃两只指针我回答妈妈摘下手表,把表壳打开,又问我:“你看到了什么?”我说:“那是小齿轮和螺丝。”妈妈说:“外面的表针要走得准,全靠里面这些小齿轮和螺丝,还有那些看不见的部分。”妈妈停了一会儿,又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没有喝彩的工作,却是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不能没有的。”
我忽然明白了,心里便觉得轻松、快活了。
1.从短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难过一( )沉重一( )
2.从短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惊讶一( )意味深长一( )
3.给第三自然段缺标点的句子加标点。
4.这篇短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5.第二天到学校,“我”会怎么做?
10、阅读
①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②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③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④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⑤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1】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壮观——( ) 配备——( )
反义词:整齐——( ) 先进——( )
【2】写出描写“宝船”样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宝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精彩片段。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儿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______________ 。
你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的处境吗?(至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猴子十分放肆的句子。
【3】回答问题。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用“﹏﹏﹏”画出相关的语句,你认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12、阅读理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日:“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1)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铸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出现的部分下列几句诗句的后半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与感悟。
醒悟
①这天,秀梅从手机回收店里走出来,看到路边有一个卖书的流动摊位,便上前翻看。
②书摊不大,有一个顾客在跟摊主讨价还价。秀梅原本只想随便看看,可当她拿起一本名为《醒悟》的书,翻看了几页后,临时决定买下这本书。书的定价是二十元,她也不讲价,拿出一张二十元的票子往摊主面前一放,指着书后面的标价说:“这本书二十块,我买了。”
③摊主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炽热的阳光把他的脸晒成了古铜色。他仔细看了一下书的定价,点点头,收了钱,说:“姑娘,把书给我,我给你把书装起来。”秀梅说了句“不用了”,便飞快地离开了书摊。
④走出没多远,秀梅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姑娘,等一等!”她没回头,加快了步伐,直奔前方的公共汽车站。
⑤眼看就要上车了,突然有人在身后拉住了她,把她吓了一跳。她猛地回头一看,拉她的人正是卖书的老汉,她大声问道:“你干吗?”老汉气喘吁吁地说:“姑娘,你看看,少了什么东西没有?”
⑥“没有哇!”秀梅回答道。
⑦老汉笑着说:“不对吧,姑娘,刚才只有你和另一个人买书,你走后,我就发现你掉了东西,你再好好想想。”
⑧秀梅摸摸自己的衣兜,突然,她惊慌失措地叫道:“糟了,我的手机不见了,是黑色带蓝边的。”
⑨老汉拿出一部手机,笑着对秀梅说:“你刚走,我就发现你的手机落在书摊上,可我怎么喊,你都听不见。”他边说边把手机塞到秀梅手里。
⑩秀梅拿着手机,说了几句感谢的话,转身要上车。这时,老汉的一只手却紧紧地抓住了秀梅的(yī jīn),他涨红了脸,说:“姑娘,刚才卖给你的那本书有点儿问题!书可以卖给你,可书里夹的东西……不能给你!”
⑪“书里夹着东西?”秀梅大吃一惊,“什么东西?”老汉说:“是一张百元钞票。”秀梅不相信地说:“书里有钱?不会吧,我怎么没发现呢?”
⑫秀梅把夹在腋下的那本《醒悟》打开,开始翻找,终于找到了那一张钞票,不好意思地把钱递到老汉面前。老汉拿回钞票,说:“这张钞票是前几天一个小伙子来买书时给我的,事后我才发现是假币。我随手就把钱夹在了书里,一是不让它再流通骗人,二是说不定哪天那个小伙子回来找我。”“回来找你?”秀梅直摇头,“不可能!你想,那小伙子明摆着是用假币骗你,又怎么会再回来?”老汉说:“可我相信,人总有醒悟的时候!”
⑬上车后,秀梅望着车窗外往来(chuān suō)的人群,不由得羞愧难当。她去手机回收店卖手机,店方说她的手机虽然外壳很新,但机芯已经彻底报废,最多只能卖几十块。当她发现书中夹着钱时,灵机一动,故意把手机落在书摊上,本以为老汉看见手机,就不会追她……
⑭从那天起,她记住了老汉的话:人总有醒悟的时候!
【1】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炽热(chì zhì) (2)塞到(sāi sēi)
【2】根据文中所给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
(1)yī jīn_________ (2)chuān suō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汉向“秀梅”要回假币的态度__________。
【4】文中与第⑫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从文中找出表现秀梅神态变化过程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吓了一跳→________→________→不好意思→________
【6】老汉急着追赶秀梅的真正原因是( )
A.书的价格错了。
B.希望秀梅能有所醒悟。
C.要回自己的书。
D.不能让百元假钞继续流通。
【7】文中那个用假币的青年并没有出现,但是他在文中的作用却很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衬托了老汉这个形象,影射了秀梅的行为。
B.为了故事的完整,作者随便安排的一个人物。
C.这是一条暗线,暗示了秀梅行为的“不光彩”。
D.这样写使故事的情节扑朔迷离,更具有可读性。
14、阅读
剥豆
(1)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2)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3)“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4)“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5)“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6)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7)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8)“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9)“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想到这里,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10)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11)转念一想:“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我剥豆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12)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13)“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14)“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15)“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16)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读8-11自然段,照样子填写表格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我”的表现 | 慢下来 | (______) | (_______) | 紧了许多 |
“我”的内心 | 想让儿子赢,使他多一些自信。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结合“我”的表现和内心想法,推测“我”有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最后说“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A.联系12-15自然段儿子的言行回答,为什么“实在是多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合全文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文中“挺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哪一句不能体现出祥子的挺脱?( )
A.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B.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C.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D.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4】你身边谁的外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写一段话突出他(她)的外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三顾茅庐(节选)
罗贯中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同,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己,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オ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数賢,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1】“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一句关于修养的名言。给下列是关于人生修养的句子画“√”,不是打“×”。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________)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________)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 )
A.兴复汉室 B.江山社稷 C.百姓兴亡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
B.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C.诸葛亮喜欢游玩
D.表现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品质
17、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吟“爆竹声中一岁除”; 吟“清明时节雨纷纷”; 吟“明月几时有”; 吟“劝君更进一杯酒”; 吟“漫卷诗书喜欲狂”; 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1)半开玩笑地回答。__________
(2)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难以抑制。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词语把序号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时 B.清明时 C.过年时 D.喜悦时 E.慷慨时 F.送别时
【3】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1)汉字的特点是什么?______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2)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______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18、课内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草船借箭”的故事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作者是______,你还知道其中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到“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从中反映出周瑜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3】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①荷兰,被称为欧洲的花园、鲜花之国。茫茫花海之中,郁金香堪称大名鼎鼎的洋花。
②1863年,郁金香从土耳其传至荷兰,在土耳其语中,郁金香花就像包着头巾的少女一样美丽。热爱奇花异卉的荷兰人对它那美妙的酒杯形花朵竟如痴如醉。有人竟然愿意用一座酒坊或一幢房子去换取几粒珍稀的郁金香种子。
③郁金香经过园艺家长期的杂交栽培,目前全世界已拥有8000多个品种。它色彩艳丽、变化多端。荷兰人给不同颜色的郁金香都赋予了美妙的名字。烈焰般炽热鲜红的被称为“斯巴达克”;白色镶有浅红金边的被称为“中国女性”;黑夜般神秘幽深的被称为“夜皇后”。开黑色花的郁金香,被视为稀世奇珍,19世纪,法国作家大仲马所写的传奇小说《黑郁金香》,赞美这种花“艳丽得叫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④荷兰每年大约培育90亿株鲜花,其中郁金香就有30亿株,占全世界郁金香出口总量的80%以上,行销125个国家,被誉为“世界花后”。由此,郁金香当之无愧地成为荷兰的国花。
【1】荷兰的国花是____,花的形状像______,色彩____。在土耳其语中,它就像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荷兰人对它爱得_______。其中最珍贵的是_________。
【2】郁金香为什么能当之无愧地成为荷兰的国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国作家大仲马是怎样赞美黑郁金香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郁金香是从土耳其传至荷兰,荷兰人非常喜欢这种花。
B.郁金香经过园艺家长期的杂交栽培,目前荷兰已拥有8000多个品种。
C.在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荷兰是出口郁金香最多的国家。
20、修改病句。
(1)夏夜,常常坐在小院里观赏星空。
(2)你去劝劝他,过去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3)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21、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22、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成果。未来社会将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美好。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围绕“未来的 ”写一篇习作,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