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肥硕(shuò) 邂逅( xiè) 夸父逐日(zhú)
B. 怄气(òu) 栈道(jiàn) 怒不可遏(è)
C. 发酵(xiào) 脊椎(jǐ) 尽态板妍(yán)
D. 挫折(cuò) 脾气(pí) 相形见绌(zhuō)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漪(yī) 旖旎(yī) 各耕织(gōng)
B.篝火(gōu) 暖和(hé) 蚂蚱(mă)
C.倭瓜(wō) 樱桃(yīng) 明晃晃(huăng)
D.蚌壳(fēng) 好啰(uo) 毛嘟嘟(dū)
3、根据造字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鸟”、“燕”字是象形字。
B.“尘”、“休”字是会意字。
C.“采”、“末”字是指事字。
D.“胜”、“泪”字是形声字。
4、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5、比一比,再组词。
淡(______) 抹(______) 竟(______) 莲(______)
谈(______) 沫(______) 竞(______) 连(______)
6、读拼音,写词语。
(1)大ɡài(______)是我爱书的yuán(_______)故,在书的hào hàn(______)海洋里畅游,我就会有一种qìn(______)人心pǐ(______)的感觉。
(2)池tánɡ(________)的荷花在绿叶的chèn(________)托下,显得那么娇nèn(______)。
(3)哥哥不仅努力拼bó(_________),而且信守nuò(_______)言,是我们这一bèi(________)的楷模。
7、看拼音,写字词。
zào xié yù lì mò
干( ) 裹( ) 抵( ) 茉( ) 寂( )
急( ) 和( ) 监( ) 奴( ) ( )汁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威尼斯的小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文中介绍了威尼斯小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2.荷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牧场之国》一文描写了荷兰牧场景物的__________,也描写了人们的_________,把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9、写人叙事类阅读
一记耳光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记耳光,忘不了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
那一年我九岁,一向反对棍棒教育、脾气好且极少发火的父亲,第一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在我的脸颊上落下了重重的一巴掌。
起因十分简单。我去游泳,回来时饥肠辘辘,便用准备坐车的钱买了两碗小米粥。车仍然坐了,下车时我藏在大人的身后,躲过了售票员的眼睛。到家后,当我眉飞色舞地把逃票的经历讲给父亲听时,我本来期待一两句褒奖,不想却挨了一记耳光,猝不及防,没有任何铺垫。
我很委屈,那一晚我没有吃饭。我甚至在内心发誓,( )我有能力自立,( )离家出走。( )父亲病了,( )不再回来看他,我要让他为这一记耳光付出代价。
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事,呆了许久。
就是在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我第一次听到一个曾经流传久远、震撼人心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儿子,一直对他百般呵护纵容。有一次,儿子偷了邻居的东西拿回来。母亲不但不责备,还夸奖他聪明能干。于是,儿子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竟然成了一名江洋大盗。后来他被逮捕归案,判了死刑。临刑前,痛不欲生的母亲来看儿子,没想到儿子疯狂地咬伤了母亲,并指责她说:“你生养了我,就应该教育我。如果当初偷了邻居家东西时,你( )夸奖我,( )责备我,让我明辨是非,我怎么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好恨你呀!”
讲完这个故事,父亲拿了一块湿毛巾擦去我脸上的泪痕说:“我当后勤财会部主任十几年了,经手的钱财成千上万,但我从没有拿过一分一厘。我虽清贫,却问心无愧。我今天之所以打你,就是因为坐车不买票和偷拿人家的东西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个字——贪!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呀!”说着,父亲站起身,从衣架的西装口袋里取出钱包,掏出钱放在桌子上,严肃地叮嘱我:“你再去游泳,还坐原来的那辆公交车,要多买一张票,向售票员说明情况,能做到吗?”
我点点头,泪水再一次溢出眼眶。我虽然还不能完完全全地懂得父亲话中蕴含的深奥道理,但是凭直觉我感觉到了父亲的舐犊之情。
从那以后,每逢生活中遇到金钱的诱惑,我总会想起那一记耳光,想起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猝不及防:________
(2)问心无愧: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不是……而是…… 如果……就…… 即使……也……
【3】认真阅读短文第3到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挨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被父亲打了一耳光后,感到非常_____、_____。
【4】能把第5自然段中的“呆”换成“站”吗?为什么?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呆”和“站”意思相近。
B.不能,“呆”可以是坐着或者站着,而“站”就是站着。
C.不能,因为“呆”表示父亲当时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会打儿子,会让儿子这么恨自己,所以一时间也愣住了,不知所措。
【5】父亲给“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6】下面对短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短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B.父亲给“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让我以后不恨他,能回来看他。
C.短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做到了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D.“我”听完父亲的故事后理解了父亲这么做的原因,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抵制住了金钱的诱惑。
【7】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 )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来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 )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体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見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接。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用“____”画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描写,用“ ”画出严监生临死前的神态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说说他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监生喉里痰响得一进一出……”表明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很严重,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来形容此时的他。
【4】严监生是我国古典___________小说《_____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小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在这个选段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11、看回目,完成练习。
【1】从回目上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书名是《______》。
【2】看到第十三回的回目“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我大致能够猜到这一回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阅读回目,我还对第____回很感兴趣,因为_____________
12、阅读感悟。
给予是幸福的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饥渴难忍,快要支持不住了。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经很久没人住了,风吹日晒中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就用力抽水,却一滴水也没有。他失望到了极点。
忽然,他看见吸水器旁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紧紧地塞住了。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请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满满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不要按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
他思索再三,最后,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吸水器中果然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重新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两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一己之利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摇摇欲坠——( ) 小心翼翼——( )
【2】“你只有把一己之利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甜美的泉水”这句话中的“置之度外”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3】这篇短文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如果他把这壶水喝了,会发生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后来我才知道,弟弟是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醒来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说:“去。”
他说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我们乘船过去,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没有看到开船人。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我游过去。”“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江里。那可是冬天啊!
我看着江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惊呼→_____→_______→跳进江里→_______,这些词语体现了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两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六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心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14、课内阅读我最棒。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 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 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 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 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 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 杯酒就走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 妒忌:
(2) 才干:
【2】第一自然段中“挺”的意思是 。一个“挺”、一个“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的事情的起因是( )
A. 军中缺箭,急需造箭。
B.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诸葛亮。
【4】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什么“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 )一按,和身望上一( ),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 )在地下,把腰胯一( ),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 )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 )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人文段中的括号里。
搭 吼 掀 竖 按 扑
【2】选段中表示时间非常短的词语是__________,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
【3】武松面对比自己力量大几十倍的庞然大物,没有直接对峙,而是只用了一个办法——_____________,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的英雄形象。
1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A.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选段中的“_______”写出了小嘎子动作的______________。“欺负”“总想”两个词说明小嘎子摔跤压根儿没想以实力相抗,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选段中“______”这些动作是小嘎子处于劣势时积极开动脑筋想的办法,突出了他____________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反映出他________的心理。
【3】选段中A、B两处画“_____”的部分,A处生动地写出了小嘎子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两人______________的情景。
【4】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出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像—(______) 漏洞—(______) 趁机—(______) 眼明手快—(______)
【2】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小胖墩儿的劣势各是什么?小嘎子为什么会失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 )的小嘎子形象。
A.憨厚、诚实、争强好胜 B.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18、你准备制作“武松”系列团扇,请你完成下列题目了解武松不同的性格特征,制作出更具特色的团扇。
片段一:①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②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③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片段二:施恩邀武松到里面坐下,仆人已自安下肴馔,将酒来筛。武松道:“不要小盏儿吃。大碗筛来,只斟三碗。”仆人排下大碗,将酒便斟。武松也不谦让,连吃了三碗便起身。仆人慌忙收拾了器皿,奔前去了。武松笑道:“却才去肚里发一发,我们去休。”两个便离了这座酒肆,出得店来。 |
【1】根据片段一武松思考后最终上山的过程你想到了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片段一中第②句属于_________描写,第③句属于_________描写。
【3】联系上下文猜测,片段二中的“肴馔”指_________,“酒肆”指_________。(语文园地知识点)[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4】根据片段一、二,你认为下面不符合武松人物特点的一项是( )
A.爱面子
B.英勇无畏
C.瞻前顾后
D.豪爽直率
19、拓展阅读。
毛泽东读书
毛泽东同志自小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古典文学作品。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从不白白度过,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特别讲究读书方法。“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用得最多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他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表示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毛泽东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读书时,喜欢写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图、杠、点等符号,作批注,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
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孜孜不倦”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改错纠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
【4】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用“/”标出。
【5】读第四自然段,用“____”画出写毛泽东同志采用的“三复四温”式阅读方法的句子。
【6】“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简述句中的加点词“一万二千多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两句并一句,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姑娘独自旅行。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雪过后,地上全白了。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蝴蝶和蜜蜂在青草野花间飞来飞去。
写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不会忘记。(改成反问句)
(7)这幅画很美。(改成感叹句)
(8)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缩写句子)
21、改为反问句。
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①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话人人都会打。(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打电话啰唆误了自己的事。打电话啰唆耽误了别人的时间。(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大自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相信你的心中一定珍藏着最美的风景。请你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或一处景物,如学校、家乡、自己的房间等。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