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译句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我的盾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意思: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A.转败为胜 扭转乾坤 B.不谋而合 有勇无谋
C.日出而作 吟诗作赋 D.离乡背井 死记硬背
3、下面加点字与“绞尽脑汁”中的“尽”意思一样的是( )
A.用尽 B.自尽 C.尽管 D.尽快
4、按要求写成语。
(1)表示“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学期,学校来了一位年轻帅气的老师,你会用这些成语形容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街头巷尾(含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恩重如山(含有比喻词)________、________
5、给“望”组成合适的词填在文段中的括号里。
两个国方兵在树林中发现了方志敏同志,他们满肚子____在他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____发个意外之财,可搜了半天,也没搜出什么,最后他们一边威吓一边仔细地捏衣服各个角落,总____着有新的发现,可最终一无所得,他们是多么____啊!
6、理清脉络,内容梳理第三步。
本文作者通过__________的语言,叙述了__________的情景,及对自己__________的叙述,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他__________的革命精神。
7、把下面的词语和歇后语补充完整。
摩(______)擦(______) 手(______)眼(______) (_________)起敬 (_________)处优
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 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_
8、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1)我珍爱这张照片,( )因为它赢得了同伴的羡慕,( )因为它记载了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2)( )不尽快翻越这座高山,车队( )会随时被死亡吞没。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黑点,( )像一个幽灵,( )仿佛一座山峰。
(4)( )当时情况很危机,( )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9、课外阅读。
神奇的“打”字
陈原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动作,可以同“打”字联起来。比方“打毛衣”,这不是跟毛衣过不去,非把它好好揍一顿不可;也不是打倒毛衣。不是打烂它,打碎它,而是恰恰相反,要把毛线编织成毛衣。文绉绉的说法是“织毛衣”,但人们宁可说“打毛衣”。“打草鞋”的“打”,与“打毛衣”类似,不是跟草鞋作对,而是用草“编成”鞋子。能不能依次类推?不能。人们不能说“打皮鞋”,也不能说“打裤子”(除非你指的是编织毛线裤)。可见“打”字有点神奇意味了。
“打酱油”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织酱油瓶,而是“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常常用得上“打”字,比如“打酒”"打ニ两酒"打油”"打香油"“打半斤油”(打油诗)。光说它是“买”(液体)的同义词,那也不对。“打水”(打ー桶水)并不等于买水,或买一桶水,却是到井边或到河边用吊桶提一桶水来:“打洗脸水”,可又无须去井边或河边,只要在自来水龙头那儿装一盆水来就行了。
“买”同“打”不是等义词。“打酱油”同“买酱油”的话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口语中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打”不能代替“买”,倒如,你不能说“到百货公司去打文具”到商店去打个收音机”,这样用,就不知所云了。“打”字完全不能同“买”字一般使用吗?在某种情况下,却又不然。“打票”“打船票””打火车票”“给我打一张五分的票”,票又不是液体,却又可以“打”一下,这就显得有点“神奇”了。
“玩意儿”也利用了“打”字。常常说“打牌“打扑克”“打纸牌”"打麻将”当然不是揍牌,而是玩牌。某些球类运用也叫“打”,如“打篮球”“打排球”打乒兵球”“打高尔夫球”,毫无击破什么球之心,却是全心去玩球的。“打秋千”,打它一下,就是玩它一下,平衡木、吊环、鞍马,虽都是健身器材,但不能用“打”宇,如“打平衡木”,就不知是什么意思了。
【1】你觉得“打”字神奇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打”字选择合适的释义,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击:酸 B.放出,发出 C.举,提起 D.涂抹 E.捉;获取
F.用,采用;使用 G.截,停,减,退 H.收割
殴打(_______) 打蜡(_______) 打粮食(_______) 打比方(_______)
打鱼(_______) 打雷(_______) 打价儿(_______) 打灯笼(_______)
【3】结合选文,说一说“打”和”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一个像“打”字这样神奇又平凡的字,并写一写它的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答题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在这一天,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一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
时至今日,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
①根据短文,国际母亲节的日期是?
②你知道父亲节是哪天吗?再查查父亲节的来历。
11、《白杨》片段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 大孩子摇着他的腿 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 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 那不是树 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 ),那么( ),不( ),也不(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给文段第2-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按课文内容填空。
(3)写出近、反义词。
严肃—( ) 坚强—( ) 粗壮—( ) 动摇—( )
( ) ( ) ( ) ( )
(4)回答问题:
①“高大挺秀的身影”在文中指 。
②为什么称白杨树为“戈壁滩上的卫士”?
③白杨树有哪些特点?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
(5)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可保卫者。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12、《威尼斯的小艇》选段(20分)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zhǐ zhī)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作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的往后倒(dào dǎo)退,我们的眼(晴 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那)一处好。
(1)在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汉字下画横线。(3分)
(2)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5分)
(3)第二自然段里把小艇比作“独木舟”是因为 ,把小艇比作“挂在天上的新月”是因为 ,把小艇比作“田沟里的水蛇”是因为 。(6分)
(4)用“不管……总……”写一句话。(3分)
(5)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什么感受?(3分)
13、阅读芳草地。
空城计(节选)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1】联系上下文,猜测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_________________
(2)魏兵到时,不可擅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照样了,梳理故事脉络。
【3】读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司马懿和孔明两人“笑”背后的想法。
(1)司马懿“笑而不信”,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明“笑容可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神机妙算
B.司马懿用兵谨慎,生性多疑
C.诸葛亮用兵谨慎,设有埋伏
D.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不会弄险
【5】试想一下:假设魏兵统帅换成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能成功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手和脑的故事
一天,手正在欣赏一件看书精心制作的杰作。又高兴又骄傲地说:“我确实是万能的,如果没有我,怎能制造出这样精美的东西,人类哪会有美满的生活呢?”手得意洋洋,大有目空一切的气概。
大脑听了很不服气,于是大声地说:“你这么自大,太过分了。其实,你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不是我在动脑筋,你哪有这样的成就?你不过是依从我的命令行事罢了。”手立即加以反驳:“胡说!你只是空想,不做一事,哪里比得上我一天到晚在埋头苦干,制造出无数有用的东西!”
他们因为吵了嘴,便谁也不理谁。大脑每天都在计划怎样改良机械,臬设计者精密的仪器,希望用来代替人力,减轻人们的辛苦。却始终无法实现。而手呢,也只是习惯性地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缺乏良好的性能。至于什么缘故,弄不清楚。
眼睛看他们互不相让,真是又急又气,便对他们说:“你们这样相持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必须互相配合才行。大脑想出来计划,手在实际生活中证明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手的劳动依靠大脑的帮助,才有进步;大脑的思考,得到手所提供的经验,也就更灵活,更有效了。手脑配合,才会肯有创造性,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进步。
听了眼睛的忠告,手和脑都醒悟过来,他们如好如初,合作得更紧密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目空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辅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和脑为什么争吵,,请用一句话概括他们争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和脑争吵后谁也不理谁,造成了臬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眼睛的忠告,手和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火车票票面信息阅读。
下面是刘飞的火车票,请根据这张车票完成下面各题。
【1】火车票上有一些数字,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呢?在括号里写出来。
2019年12月04日07:48开——(_________)
¥443.50元——(_________)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次列车是由北京南站开往南京南站的。(____)
(2)刘飞乘坐的列车是G102次。(____)
(3)刘飞拿着这张车票上车后,坐在了08车12C号的二等座上。(____)
(4)本次列车的检票口是A7。 (____)
(5)刘飞当天没赶上这列车,他可以第二天再用这张票坐车。 (____)
16、课外阅读。
露珠赞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每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风那样挟风雷闪电炫耀武力,更不像冰雹那样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风险给人类,而对人类却从来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灯西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短暂-(______) 奉献-(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3】用“ ”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
【4】作者为什么把露珠比作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赞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叙事散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3分)
屋顶上的月光
①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而惟一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的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贫寒,生活很是艰苦,然而这一切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四百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当时交通不便,经济又拮据,于是哥哥劝他说:“在家里学吧,我来教你。”少年摇摇头,坚定地说:“就是走,我也要走到汉堡。”
②他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了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而囊中羞涩的他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和讥讽,终于得到一位老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③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④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几套练习曲,渴望得到更多、更精深的曲谱来练习,他只有向哥哥提出了(请求 哀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几十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练习吧!何况,那么(昂贵 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中任意翱翔。
⑤又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支优美而哀怨的曲子,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曲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旋转,他不知不觉地被感染了。音乐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深为其悲,眼泪潸然而下。他终于相信,弟弟足以有天分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在音乐上继续深造。
⑥少年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终于如愿以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⑦曾经有人问他,是什么支持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说:“是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了。
【1】用“/”画去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2分)
【2】文中第⑤段空缺的横线上,应填句子的排比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2分)
(1)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2)有对身世坎坷的感叹
(3)有对光明的无限渴望 (4)有对遭遇挫折的哀伤
【3】短文写的是近代奏鸣曲奠基者巴赫的故事。照样子,从短文中选择词语概括他学习音乐的主要事例。(3分)
第①段:生活艰苦,热爱音乐。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不愿就此放弃,几乎跑遍了所有的音乐课堂,四处拜师,终于得到了一位教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句中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屋顶上的月光”支持着少年走过艰苦的岁月,说说你对“屋顶上的月光”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 )你能忍受吗( )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 )把烂内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
(1)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添加恰当的标点。
(2)这句话通过描写沃克医生的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___________的心情。
19、课本知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严监生”的病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侄子二侄子怎样理解“伸出两个指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伸出两个指头”最终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式变换。
(1)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陈述句:
(2)我不怕什么。(改为反问句)
(3)战士们没有离开阵地,我不能离开指挥台。
改为反问句:
(4)花儿开了,微风吹过,花儿摇摆着。(改为拟人句)
(5)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改为转述句)
(6)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上他!” (改为转述句)
(7)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改为转述句)
(8)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改为第一人称的句子)
(9)赵王告诉蔺相如,要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去。(改为直接叙述)
(10)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缩句)
(11)这歌声清澈圣洁。(改为比喻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①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话人人都会打。(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打电话啰唆误了自己的事。打电话啰唆耽误了别人的时间。(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2、排在你后面的小朋友开出的盲盒要求是“参照例句所用修辞,选择事物进行描写”,请你帮帮他。
例句:人们都喜欢春天的风,它是和煦的、温柔的,但我还是更喜欢秋天清爽的风,空气中有着丰收的味道。
小朋友试写的句子:我更喜欢春天细密的雨。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注意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含义,以及自己的看法和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