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哪个句子跟《手指》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不同( )
A.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B.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硬如铁。
C.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D.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E.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琥珀(hǚ) 奢侈(shē) 屏息(píng) 枝折花落(shé)
B.绮丽(qǐ) 哺育(pǔ) 徜徉(cháng) 曝着阳光(pù)
C.先驱(qū) 繁衍(yǎn) 沮丧(jǔ) 不卑不亢(bēi)
D.绽放(diàn) 欺侮(wū) 挣扎(zhá) 坚持不懈(xiè)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甚聪惠 ( )
A.恩惠 B.智慧 C.柔顺,柔和
【2】孔君平诣其父 ( )
A.句中语气词 B.他的,代词 C.那,那个
【3】为设果 ( )
A.假如 B.给,替 C.认为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路曼曼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求索。
(2)刘关张桃园三结义——________________。
(3)孔明借东风——____________。
(4)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天连碧水水连天
(5)____________,不是遮头是使风。
5、根据课文内容、日积月累和你的理解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氏之子巧妙地应答孔君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场之国》一文中三次写到“这就是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写到:“荷兰,是____________之国,____________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6、下面列举了一些社会上用字不规范的事例,请你恢复下列词语的原貌。
原貌:(1)_________________ 原貌:(2)_________________
原貌:(3)_________________ 原貌:(4)_________________
7、积累与运用
1.《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杂兴是对不同景物抒发_______的即兴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这首诗是第31首,写农家夏日_______,是一幅_______图。这首诗描述了_______的劳动生活,从侧面反映了_______。语言平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2.《祖父的园子》是我国著名女作家______的作品,原名_______。本文选自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_______。课文以第_______人称讲述了_______和_______在园子里的生活。
3.《月是故乡明》通过讲季羡林_______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_______之月,借_______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mǔ zhǐ jiā qín sāo yǎnɡ huì wù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cānɡ kù pínɡ yōnɡ xiànɡ mào niǔ kòu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9、阅读芳草地。
晏子巧救烛邹
春秋时期,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派烛邹看管捉来的鸟。一天,鸟全都飞走了,齐景公大怒,下令要杀烛邹。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面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齐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便对烛邹怒目而视,大声斥责道:“烛邹,你为君王看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你的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大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齐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齐景公早已听明白了晏子话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1】联系上下文可知,“怒不可遏”指_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为什么要在众人面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呢?请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斥责烛邹的三大罪状分别是什么?他想婉转地表达什么呢?照样子,填一填。
【4】齐景公为什么不杀烛邹了呢?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齐景公明白了,烛邹的过失还不至于让他被处死
B.齐景公害怕晏子继续指出烛邹的错误,让烛邹在大臣面前丢脸
C.齐景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想小题大做
D.齐景公采纳了晏子的谏言,知道要以大局为重
【5】联系全文,写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10、课外阅读。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位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A)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liào)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B)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C)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地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呢!”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一怔。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于是他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张大力见了, 。
(选自《俗世奇人》稍作修改)
【1】读短文拟题目:________,拟题目的依据是__________。
【2】当时“无人不晓的事”是“张大力____________”这一件事。
【3】(A)句用_______这个词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B)句则是通过人们_____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描写石锁的重,是为了__________。(C)句抓住张大力的动作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与神态_____,写出了他的身强力蛮。
【4】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里的办法是指( )
A.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
B.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C.石锁上的文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5】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张大力是个 的人。结合具体的语境,我把短文结尾补充完整。
11、读文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1】这段话写了外祖父与平时不同的表现,平时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次却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表现了外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也写一写一个人与平时不同的表现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部分
“中国式过马路”
(社会一角)
我们都不陌生这样的一幕:对面还是红灯,马路这边已经有人试探着迈步,他一步向前,留下的空隙则马上被身后的人填补,于是,一个向前涌动的人群形成了。“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现象被网友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屡屡引发交通意外事故,轻则机动车刚起步就被迫急刹车,造成追尾,或是撞上非机动车或行人以致伤害,重则造成死亡惨剧。(摘自互联网)
(他山之石)
在新加坡,行人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约人民币1000元),此后再犯,重则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而在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到50美元不等,处罚记录将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终身不能抹去。专家认为,对乱穿马路闯红灯者的严管重罚是对生命的保护和尊重。(摘自新华网)
【1】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上面的材料,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中国式过马路”引发的事故有轻有重,轻的让驾驶员受伤,重的造成死亡惨剧。 ( )
(2)外国政府对行人乱穿马路这一行为的处罚是罚款。 ( )
(3)综合上面两则信息,我认为严厉处罚行人违章,是为了保障人们的交通安全。( )
【3】请结合上述材料信息,站在“小赵”的立场,把对话补充完整。
(妈妈送小赵去上学,眼看就要迟到了,人行道上却亮起了红灯。)
妈妈:快!快!快点跟大家一起过去!
小赵迟疑着。
妈妈:你看,大家都过去了,车子也只能让我们先过,再说只有我们站着不过,傻呀!
小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喜欢《草原》一课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一个句子是:
(2)爸爸称赞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 ,它就在哪儿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不 ,也不 。”
(3) ,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诗的题目是 。
(4)走进神奇的西部,我们了解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著名作家 的《草原》描绘了充满诗意的 和 ,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 ”;《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 的生动一幕;《白杨》运用了 的写法,热情赞扬了边疆建设者 的精神;《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筑路大军克服 、 、 这些困难打通了风火山隧道。
14、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1】这段话采用了________的结构,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多选)。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2】仿照上面语段的写法,根据提示写一写。
在班干部中,________的工作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傣 家 竹 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色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在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却看不到村寨、房舍,(依然 显然)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据说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 显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都有防护林带。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个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般作关牲口和堆柴火用。竹楼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大都改为瓦顶。
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进竹篱,登上木梯,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宽大堂屋,中间铺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都比较(简朴 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你在室内坐着,只觉清风徐徐,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 风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八根。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要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歌手)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1】画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仔细读短文,依次找出一处带有下面说明方法的句子。
列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比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傣族人家为什么至今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傣族村寨“树满寨,花满园”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①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②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寂静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额、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1】①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线画出②段中描写动态的句子,用“﹏﹏﹏”线画出②段中描写静态的句子。
【3】戏院散场,水面由喧哗转为寂静,这样动静结合来描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倾听与表达听短文《挫折》,完成下面填空。
1、因为父母____________,所以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天,父亲在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_______________,儿子看到后很_______________,他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球王贝利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儿,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椰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池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教练发现这个男孩儿球感很好,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个足球。小男孩儿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儿了。不久,他已经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妈妈对小男孩儿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他祈祷吧。”跟妈妈一起祷告完毕,小男孩儿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园里,开始挖坑。就在他快把坑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问小男孩儿在干什么。小男孩儿抬起满是汗水的脸,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就让我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坑吧。”教练被小男孩儿的真诚感动了,他把小男孩儿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停了一下,他继续说:“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也就是1958年,这位十七岁的小男孩儿率领巴西队第一次捧回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小男孩儿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世界。这个小男孩儿就是后来被人们屡屡称道的“球王贝利”。
【1】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___)的池塘 (___)的礼物
【2】教练为什么送给贝利一个足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男孩送给教练的圣诞礼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检阅台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就把受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片段节选自课文《______》,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个有钱人,临死时,因为看到_____________而难以断气,是个十足的守财奴。像这样的守财奴形象还有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么美丽的草原,我们怎么能不向往?
改为陈述句:
(2)工人们修铁路。
扩句:
(3)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缩句:
(4)《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5)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用带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21、我会按要求写句子。(13分)
(1)我们不能忘记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 (改为反问句)
(2)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改为“被”字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改写成被动句。
小丽把红红的苹果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写。
狡猾的狐狸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写成反问句。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遵守纪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写成拟人句。
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直接引用改为转述。
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你在这学期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以写信的方式告诉你远方的亲人吧!注意写信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