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那曲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B.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不得不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C.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不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吗?

    D.世界上的重大发现,难道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吗?

  • 2、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街 (ɡuàng    鼓(léi ɡǔ

    B.动(ménɡ    瓜 (wěi     红(yān hónɡ

    C.壳(bànɡ    zhuì   

    D.猪(huān    qīnɡ    劣(wán lüè

  • 3、下列加点字中,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提

    B.弱 厚

    C.湖

    D.看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原文填空。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_________ 的那个_________里升上来了。渐渐地,夜空里______了一层_________淡淡雾气。我们发现那些星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先_________亮,现在变成了弱弱的光。这使我们大吃一惊。

     

  •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韵味无穷,通过学习我积累了不少有关儿童的诗句“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___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牧童归去横牛背,___。”我还能写出一句有关儿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的河山如此壮丽。王之涣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觉得玉门关是那样孤独。从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从王昌龄的诗“_____________”我们读出了将士们的豪言壮志。

    3.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的经典作品,是指_________________这四部巨著。

    4.从本册书中,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_的刘伯承;____________的毛泽东;还有___________ 的方志敏。

     

  • 6、理解句子填空

    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这个句子不仅表现了金字塔在人们心中的_____,还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

  • 7、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9分)

    (1)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后面的句子中。(6分)

    一( )千里     ( )飘带舞

    美轮美( )    银( )素裹

    斗志( )扬    夜以( )日

    杯水( )薪     ( )山峻岭

    ____________的草原上,蒙古族同胞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____________,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8、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本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本文主要叙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成活了,长得非常好。

    B.园子里的一切植物和动物都十分自由。

    C.这个园子没有人管理,任凭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自生自灭。

    2这段话整体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

    3这段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4仿照选段的开头写句子。 

    ________了,就像________似的。

    ________了,就像________似的。

    5读句子,完成练习。  

    (1)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小月亮”指的是________,“我永远忘不掉”它的原因是________

    ①“小月亮”代表着故乡

    ②“小月亮”与别的地方不同,令人难忘

    ③“小月亮”只属于“我”

    (2)对“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月是故乡明”照应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更加明亮,令“我”十分怀念

  •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

    清晨,天空阴沉沉的。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同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妻子张关蓉终于在次日清早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她轻揉着丈夫的手指,痛哭失声……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蓬乱的头发被细细地梳理成丈夫生前习惯的发型:“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汉也会累吗?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

    1为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3透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谭千秋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4读完短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传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说一说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最少说出5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挑战课外阅读。

    在艳阳天中,许多风筝都不动的时候,有一个风等比北极星更坚定地直钉在天上的,那便是修长的蜈蚣了。它的头朝下,尾向上,眼睛可以笔直地成一条直线撞入青天的深心去。在忽而一松线的刹那,却如游龙般的矫健,但立刻又坚定如指着一个方向,把人的心带到无极之境去。

    风筝在传说中以为是放晦气的,所以落到谁家的院子里,那家必定赶快把它撕掉。但在我放风筝以来,此说大约已被玩的人忘记了,小孩子有风筝自然拿去放,没有风筝呢,心里总很希望天空能摔下一个风筝来。记得好像是在正月,有一个绿色的水桶样子的风筝,底下垂着一条绿绒绒的细长尾巴,每天清早必定从我家屋角斜飞过去。我真想把那“水桶”拿过来,好像那上面拴着青青的童心飞入如碧海的睛天中去。

    【1】选文写了________造型的风筝,把它比作________

    【2】和课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写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的喜爱和对____________的向往。

  • 12、

    ①今天,我发现屋檐下蜘蛛结了一张大网。这网结得真好看,蛛丝很有规律地一层层结在网上,网中有一个大蜘蛛。从远处看,整张蜘蛛网像座八卦阵。

    ②我正吃着饭,一只苍蝇飞来飞去,嗡嗡叫着,真讨厌。我一巴掌打去,苍蝇向上一飞,正好撞到了蜘蛛摆下的八卦阵上,一下子被网粘住了苍蝇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整个网也随着颤动。

    ③蜘蛛被惊动了,它伸出八只细长的脚,使劲一撑,身体就站了起来,然后钩住蛛丝,轻快而敏捷地来到了苍蝇附近。在离苍蝇约一寸的地方,蜘蛛停了下来,左右来回走了几步,仿佛是在观察对方,制定擒敌方案。

    ④半分钟后,蜘蛛发起了进攻。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苍蝇也毫不示弱,猛地向前亠冲,挣脱出来,然后拼命振动翅膀挣扎,想飞起来。无奈身上缠着蛛丝,飞不起来。蜘蛛当机立断,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怎么回事呢?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精疲力尽,蜘蛛才意足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⑤我亲眼目睹了这场精彩的搏斗,想起了幼时的一首歌谣:南阳诸葛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文末划线的歌谣,联系短文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应的选项。

    A.我     B.苍蝇     C.蜘蛛     D.蜘蛛网

    (1)“诸葛亮”指________

    (2)“八卦阵”   ________

    (3)“飞来将” 指________

    【2】给短文取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蜘蛛与苍蝇

    B.享用美餐

    C.殊死搏斗

    D.勇捉“飞来将”

    【3】选择合适的词语评价这只蜘蛛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  )

    A.小心谨慎

    B.有勇有谋

    C.自强不息

    D.心满意足

    【4】我们可以从蜘蛛的“进攻”中读懂“擒敌方案”,具体分以下几步:

    抓住苍蝇→____________________→享用美餐

    【5】文外链接:蜘蛛网如此神奇,那它是如何结成的呢?读下列句子并排序蜘蛛织网的过程。

    ( )以后的进程比第一根丝要快多了。尽管很复杂,但蜘蛛对此十分熟

    ( )它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翘起尾部,一步一步向前爬行。

    ( )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

    ( )这网结成了,蛛丝一层层,整整齐齐,真好看!

    ( )蜘蛛结了一张大网。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

    ( )它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看好高度把丝收紧。

  • 13、( )的蜘蛛

    小蚂蚁看着蜘蛛伸开八支脚,舒舒坦坦地趴在蜘蛛网上,根本不用东奔西跑,食物就自动送上门来,真是羡慕极了。他央求蜘蛛说:蜘蛛姐姐,把你吐丝和织网的本领都教给我吧!如果我能像你一样,织一张网,往上一躺,一辈子不饿肚子,一劳永逸该多好呀!

    一劳永逸?蜘蛛感到奇怪,在我们蜘蛛的生活里,不存在一劳永逸呀!蜘蛛想了想又接着说:小蚂蚁,你最好在这儿过一夜,看看我们是怎么生活的,行吗?小蚂蚁同意了。

    夜幕降临了,小蚂蚁又饿又累,打起瞌睡来了。然而蜘蛛却忙碌起来:她在网上爬来爬去,把蛛网上的丝一根根吃进肚里,好好的一张蛛网给蜘蛛拆了,只剩下几根搭架的蛛丝。

    蚂蚁睁开朦胧的睡眼,疑惑不解的看着眼前的变化。蜘蛛把丝吃掉以后,一刻也不停歇,重新把丝从腹部的喷丝口喷出来,又开始织网。他从天黑忙到天亮,才织好新网。

    小蚂蚁问蜘蛛:你为什么把网拆了重织?

    蜘蛛答道:如果不把干了的蛛丝吃进肚子,从新织网,网就没有粘性,第二天就粘不住飞虫,我就得饿死了。

    蚂蚁又问:你每天夜里都这样干活吗?

    蜘蛛说:是的。我为了生存,每天不得不通宵达旦地干活,一天也不敢间断。我的网总是拆了织,织了拆。不过我总是在夜里工作,许多人都不知道,以为我织成一张网就一劳永逸了。

    蚂蚁再也没问什么,下爬去。他一边爬一边想。他明白……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一劳永逸:

    (2)小蚂蚁一边爬一边想。他明白了……”蚂蚁明白什么了?(4)

    语言的运用 (40)

     

  • 14、课外阅读。

    剥 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 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想到这里,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转念一想:“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我剥豆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写出同义词。

    敛声息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瞻前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1)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我”为什么喜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 用“﹏﹏﹏﹏”划出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只划一处)

    【5】“‘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 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用音序查字法查"漫",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五条:

    A.水过满,向外流B.到处都是C.莫,不要D.不受约束,随便;E.广阔,长

    漫天风沙应选第(  )条解释。

    长夜漫漫应选第(  )条解释。

    漫无目的应选第(  )条解释。

    选出   括号里合适的词。

    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人们把吐鲁番称作

    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   ,理由有两点:      

    吐鲁番人用 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林阴路在中钻天的白杨,可以 ,栽种桃树梨树,可以   。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

     

  •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输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推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令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瑜要给诸葛亮十天的时间,诸葛亮为什么只要三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上交战,当然用弓箭最好,显然周瑜在明知故问,这反映出周瑜______的性格特点。( )

    A.想事周全 B.顾全大局 C.阴险狡诈 D.实事求是

    4这段文字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这个起因是(  )

    A.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

    B.军中缺箭,急需造箭

    C.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诸葛亮。

    5从诸葛亮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课外短文《哨卡》,完成练习。

    哨卡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  ),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乎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虐,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疑惑起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niè)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这样写的作用是(  )。

    A.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B.说明将军具有艰苦卓绝的品质,还具有不听人劝的叛逆精神。

    C.说明哨卡的环境很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D.突出主要任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3】短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4】将军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神情变化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团长的弟弟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 ),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把“静寂”和“沉寂”恰当地填到文中括号里。

    2认真读选文,完成表格。

    商人

    ______

    _____

    去郊游

    老人全家

    ______

    _____

    回家

     

    文中提到了“青年妇女”,但是没有说她们乘着小艇去做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填表后,我们发现威尼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______息息相关。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______了;夜晚,小艇一停泊,城市就______了。这一动一静相对比,更衬托出了____________

    4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读《刷子李》选文,回答问题。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距  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  神秘)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  猛然)倒去。他怕师父(为难  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1在文中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词。

    2用自己的话总结选文中曹小三对刷子李的印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刷子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一句话,曹小三见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学习如登山,需要踏实苦干和坚持不懈才能登上高峰,这是十分清楚的道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写句子。

    (1)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外祖父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 2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刘三姐聪明伶俐、美丽动人。刘三姐有一幅美妙的歌喉。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件事,写成一篇习作。

    要求:1.题目自拟,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突出这件事的难忘之处。

    2.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