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秽物 随心所遇 B.扭扣 默不作声
C.仓白 翻来覆去 D.梁国 绞尽脑汁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轻蔑(mèi) 夸耀(yào) 顶端 环游
B.瞄准(miáo) 撕开(sī) 海鸥 依次
C.赞誉(yù) 咧嘴(liě) 帽子 钩住
4、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意思选词填空。
养(________)处(_________) 心(________)胆(________) 光芒四(_________) 天衣无(________)
膀(________)腰(_________) (________)倦(________)疲 忍俊不(________) 操纵自(________)
抓(________)挠(_________) (________)膀(________)臂 拱伏无(________) 肃然起(________)
1.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_____________)
2.因太累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_____________)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不动( )( ) 出( )划( )
( )( )欲试 ( )有( )竹
兴致( )( ) 摩( )擦(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光,竟会_____,_____!它把一冬天蕴藏的_____、_____,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2.天上月儿,历来能带给诗人创作的灵感——看,李白眼中的“浪漫月”:“小时不识月,_____。”苏轼眼中的“思念月”:“人有悲欢离合,_____。”张继眼中的“惆怅月”:“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他的窗外景色“_____,_____。” 看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边“_____,_____。”看到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
3.领悟课文之理:鲁迅先生的一个“___”字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惜时;海伦·凯勒的自传《_____》、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_____》、郑和_____次下西洋和_____发愤写《史记》等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执着……
7、近义词手拉手。
搜索—— 派头——
悠然—— 侵犯——
威严—— 发怔——
8、读拼音写字词。
(1)我从小就喜欢昆虫,像hú dié(______)啊、mà zha(______)啊,都是我的好朋友。
(2)天刚拂xiǎo(______),我就跟着妈妈去采sāng yè(______),我东guàng guàng(______),西耍耍,还顺便采了一枝yīng huā(______)。
9、读短文,完成练习。
丹麦人喜欢“管闲事”。这是在丹麦工作多年的朋友一个极深的印象。 在公共场所,你的车子没有准确地停进划定的位置,或者你停车后没有及时熄火,从路上走过的任意一个人,或是一直在远处长椅上发着呆的一个什么人,便会走到你的身边来,请你把车子按规矩停好,或是请你让车子安静下来,停止排气。你在钓鱼,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会走过来。你以为他来给你助兴,他其实是来看你的鱼桶。如果你钓的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他就会要求你把这些鱼放回到你钓鱼的水里去。并且,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他们不只是提醒一下,说说而已,而是一直要在旁边监督着,直到你完全达到了他们的要求,他们才很欣慰地跟你道一声谢谢,然后继续走他们的路或去发他们的呆。邻里之间也更是管得宽。哪家的房子油漆好久没刷了,屋顶上的草发黄了,别人就会来敲你的门:“你的房子该修修了,要不要帮忙?”你如果说眼下没有功夫,或是要出门旅行,别人就会帮你请来油漆工或检修工。等你回来,把帐单给你,你如数付帐就是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准确—— 安静—— 开放——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再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毫不相干:
欣然:
你写的一句话:
(3)丹麦人喜欢“管闲事”,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4)你认为这是在管闲事吗?谈谈你的观点。
(5)你喜欢这些爱“管闲事”的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6)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10、课外阅读。
鲤鱼告状
鲤鱼拖着鱼钩,来到法庭。
鲤鱼抢先发言:“公正的法官大人,鱼钩把我们鱼类害得好苦啊!它三番五次想要谋杀我们一家人的生命,它作恶多端,罪行累累——我的嘴唇就是被它钩破的,直到现在还有一块伤疤;我的弟弟于半个月前被它陷害,落到了人类手里,我的老婆前两天也险些遭了毒手,还有,昨日上午,它在河中央拦路抢劫,把我叔叔身上白洲片钩掉了好几片 … … ”法官记下鲤鱼的话,又问鱼钩:“被告人鱼钩,你有什么可说的?“公正的法官大人。”鱼钩不慌不忙地说,“鲤鱼说的全是事实,可是,对于它一家人贪吃鱼饵的事,它怎么一个字也不提呢?”
【1】比一比,加拼音组词语。
怯________( ) 钩________( )
劫________( ) 钓________( )
【2】根据寓言内容,请你替鲤鱼填写一份“诉状”。
诉状
原告: 被告:
案由:被告人犯谋杀抢劫罪,请依法判决。
事实与理由:
(1) (2)
(3) (4)
综上事实,被告人三番五次要谋杀我们一家人的生命,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特向法院起诉,请依法判决。
具状人:鲤鱼
×年×月×日
11、阅读与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的 地 得)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固 雇)好的小艇。簇(cù zú)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pǒ bó)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画“√”。
【2】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威尼斯静态美的句子,画上“______” 。
【3】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威尼斯动态美的句子,画上“﹏﹏”。
【4】第一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______)(a.先分后总 b.先总后分 c.总分总)。
船夫的驾驶技术好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5】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与本段中心意思无关,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写下你的看法,并写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逼近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慌忙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随便)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靠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回答下列问题,体会诸葛亮是如何考虑周全、巧妙安排的。
(1)把草船“一字摆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军十“擂鼓呐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诸葛亮为什么笑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段,说说画波浪线的句子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当曹操听到诸葛亮的军士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后,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试题。
风雪夜中的一盏灯
我家对面有一座山,山腰上有一所学校,童年,我就在这里上学。
隔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和绿油油的稻田,我的窗户正好对着学校里张老师的窗户,我常常喜欢向那里眺望。每晚,那个窗口都闪烁着灯光。
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 天气也格外冷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我早早就钻进了铺得软软的被窝 一觉醒来 我又习惯地向对面山腰望去 透过纷纷扬扬的雪花 张老师的窗口像往常一样闪烁着灯光 在这沉沉的雪夜 这灯光显得分外明亮 耀眼
我猛然想起,张老师的木柴已经烧光了!
这样冷的天,张老师拿什么取暖?我急忙翻身下床,悄悄爬上小楼阁,把大哥留着大年三十炖猪头的好木柴“背”了一捆,向对面山腰跑去。
赶到老师窗下,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寒风夹着雪花顺着窗棂的缝隙不住往里灌,年久失修的窗扇也在风中不住颤抖着。张老师握着红笔,正在批改作业。他不停地跺脚,还不时放下笔来,往手里哈着热气,灯光照着他清瘦的面庞和冻得发青的嘴唇,他的鼻尖和耳朵冻得通红…_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贴着窗户,轻轻地叫了一声:“张老师”。他吃惊地抬起头来,认出是我,便急忙打开了门……回到家,我又钻进被窝,还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张老师穿着厚厚的新棉衣,做在红红的炭火旁给我们批改作业,他的眼睛闪着光,脸上露出了笑容……
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张老师窗口的灯光却无论风霜雨雪,暑往寒来,每天都亮到深夜。他是在用青春和心血点燃着知识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喜欢 前进 寒冷 急忙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分外 吃惊 明亮 往常
【3】给文章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
【4】用“//”把文章分为四段,写出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5】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序号上打“√”)
①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为张老师送柴,说明“我”尊敬关心老师。
②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老师伏案批改作业,说明张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6】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张老师冬夜冒着严寒为学生批改作业的一句话。圈出文中反映张老师冷得厉害的词语。
_____
【7】理解句子的含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
我难受是因为
A. 张老师冷得厉害。
B. 张老师工作到深夜,实在太辛苦了。
C. 张老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那么恶劣,工作却那么辛苦,会把身体搞垮的
【8】“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文章写这一句是为了说明
A. “我”毕业离校已有多年。
B. 张老师教出了许多学生。
C. 张老师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
D. 在漫长的岁月中,张老师培养了一批批学生。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血汗),给了我们多少(慈母 慈祥)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 胜利)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雪中送炭”通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划线句子中用“○”圈出反映大娘爱志愿军伤员胜过爱小孙孙的词语。
【4】语段追忆了朝鲜大娘的三件事:
(1)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把这段话分为“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
【6】这段话叙述了志愿军战士与 告别时的情景,赞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句:
(1)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精彩再现。
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
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最早是怎么得来的。究竟是出于象形,还是会意?( )出于哪一种考虑,我认为( )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段话主要是从( )这个方面来描写金字塔的。
A.金字塔的名字
B.金字塔的样子
【3】作者在介绍自己对“金字塔”这个名字的理解时,说它象形,是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说它会意,是从______________出发。
【4】你从文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已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道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 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 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文中第7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冻死在树干下的情景,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侧面描写 B.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 D.语言描写
【2】“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对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将军由暴怒到惊愕,再到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愣”和前边的“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C.“愣”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D.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3】短文首尾都对“风雪”进行了描写,作用是( )
A.首尾呼应,突出行军环境恶劣,为后文更好地表现战士们不怕苦的精神作铺垫。
B.为了迎合标题,让“丰碑”更显冷峻和高大。
C.故事发生在翻越大雪山的路上,不得不提“风雪”。
D.反映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不仅为军需处长的牺牲埋下了伏笔,也为其牺牲渲染了悲壮气氛。
【4】对短文标题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丰碑”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战士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军需处长是坐在树下牺牲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座丰碑。
C.“丰碑”是说军需处长在其他战士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D.“丰碑”一词是从情感层面来说的,表达了对军需处长个人的缅怀和赞颂。
【5】读完短文后,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剪贴报
1 我有一个爱剪贴报的习惯。
2 这是受了表姐的启发。去年寒假的一天,我到表姐家去玩。表姐让我欣赏了她的剪报本。我翻开了第一页,“哇,”我大叫起来,“太漂亮了,太棒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封面上三个鲜艳的大字“剪报本”,上方几朵七色花,两角几张小金纸剪贴的小星星金光耀眼,使整个画面显得美观、生动。翻开内页,里面简直是知识的海洋,一篇篇全是从报纸上剪贴下来的。有小说,有名人名言,有优秀作文,有科学小知识……我看得入了迷,真是爱不释手。我从那时起便下了决心——我也剪报。
3 回到家,我找了个硬皮本,学着表姐的样子,精心地布置了封面。内页贴什么呢?我想了想,还是把跟我同龄的小学生写的优秀作文和作文指导从报上剪下来贴上吧!
4 这一剪不要紧,越剪越觉得有意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剪报本一天天“厚”了起来。
5 我天天看我的剪报本,从中吸取那些好作文的优点,从中积累好词好句,我的剪贴报也就成了积累知识的仓库。
6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剪贴本子上有不少空白处,我就注意收集小插图,如小鸭子、米老鼠、花束这类,把它们剪下来贴在空白处补白。另外,我还学会了分类,每剪下一篇材料,我都要想一想,根据内容贴好。剪贴报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而且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的作文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都是得益于剪贴报。
【1】联系上下句解释“爱不释手”这个词语。
爱不释手: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的意思是( )。
A. 表示声音被打断
B. 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C. 表示文中的省略的部分
【3】这篇短文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先写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饮酒作乐。我们天亮了回去。(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空中有一轮圆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士们在无名岛上种出了绿叶菜。(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孙膑对田忌说:“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来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改为第一人称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游泳池里游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丽的桂林山水怎能不令人陶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她那乌黑的头发中已出现了几根白色的银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那一次,我 》
提示:回首往事,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高兴;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感动;那一次,你长大了;那一次,你重新振作……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件事,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要求:1.补全题目。2.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3.不少于4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