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楷书 霹雳 携刻 思忖
B.勉励 雷台 阻挠 痴情
C.呐喊 恶劣 褂子 弓奴
D.咆哮 诡计 疤痕 瓦罐
2、“她们正值豆蔻年华,富有朝气。”一句中,“豆蔻年华”指的是( )
A.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B.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C.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D.指人三十岁
3、 读拼音,写词语。
4、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填空。
________脑汁 养____处____ ____来____去
情不________ 不怀________ ____心所____
1.面对多年未见的母亲,他____地流下了眼泪。
2.这道题目很难,我____,想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得到答案。
3.我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奇怪的书,____地看了半天,也没能知道它的来历。
5、让生字走入语境。
欧洲风光让人回味无穷:“水城”威尼斯,河道zòng héng jiāo cuò____,船夫cāo zòng zì rú____,毫不shǒu máng jiǎo luàn____;来到荷兰,liáo kuò wú yín____的原野上,白色的mián yánɡ____悠然自得。极目yuǎn tiào____,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6、看拼音,写词语。
tè shū zhǎn xīn fán mánɡ cí xiánɡ
(____)(______)(____)(____)
zhěn suǒ nián línɡ juàn liàn qiān zì
(____)(____)(____)(____)
7、补充诗句(8分)。
①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安仁》
③草铺横野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8、根据括号里的提示组词填空。(10分)
(1)在小组( )中,我们为了一个问题,( )得不可开交。老师让我们课后再查找一下相关资料,下周专门召开一个( )会。(提示:论)
(2)水面上渐渐( ),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提示:寂)
9、课外阅读。
引路人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噢,噢,不要紧。”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太谢谢你了,小姑娘。”他很感动地说。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突然,我感觉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撞击,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我”看见下水道水泥板被拿开的直接反应是(____),盲人大伯的反应是(____)。
A.把水泥板重新盖好 B.躲着这块水泥板走
【2】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的第3、4句话,用“ ”画出写实的句子,用“ ”画出写作者联想的句子。
【3】下面几句话中,哪一句最能确切表达短文的中心思想?在括号内打“√”。
①短文赞扬了作者乐意为盲人做好事的好行为、好品质。( )
②短文赞扬了盲人大伯时时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
③短文赞扬了盲人大伯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要像盲人大伯那样做人的决心。( )
【4】这篇短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
A.事情发展 B.时间 C.地点变换 D.逻辑
【5】说说“引路人”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国演义》第一回节选)
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yóng)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有改动)
【1】下列括号中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怒之(曾经)
B.嵩急视之(着急)
C.就棒责之(责打)
D.非命世之才不能济(比喻救助)
【2】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分别体现了曹操( )的特点。
A.有权谋;多机变
B.多机变;有权谋
C.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
D.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3】第二自然段中曹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曹嵩急视之时,“操故无恙”的原因是( )
A.曹操确实生病了,后来病好了。
B.曹操的叔父看见操游荡无度,告诉了曹嵩,曹嵩贵打了曹操。
C.曹嵩因叔父的告状责打了曹操,曹操想让曹嵩不再相信叔父的告状。
【4】以下人物对曹操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南阳何颙: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B.汝南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C.桥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D.南阳何颙: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5】下列对曹操“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五色棒”颜色鲜明,能对犯禁者起到震慑的作用。
B.设几十条“五色棒”是为了让人们不敢犯禁。
C.设在“县之四门”是为了在全县各处都起到震慑的作用。
D.“不避豪贵”体现了曹操公平的特点。
11、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这是课文《桂林山水》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指的是具有(________)特点的(________)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具有(_________)特点的(_________)的水。
【2】画“ ”的句子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
我喜欢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树争艳斗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拂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榆树英。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给短文加上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第1自然段在全文起_____________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起_____________作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关系。
【3】用“______”画出一个比喻句,用“﹏﹏”画出一个拟人句。
【4】哪句话能正确概括短文的中心?( )
A.歌颂了榆树谦虚、勇敢、坚强的品格。
B.说明榆树的生命力强。
C.说明榆树经得起寒冷、暑热、干旱。
【5】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个分句用关联词连接。(不改变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罗马速写
罗马这个城市很特别,遗址多,雕塑多,喷泉也多。
罗马分新城和古城。古城的建筑大多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一砖一石,一街一巷,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古老的建筑,坍塌的废墟,残毁的廊柱,比比皆是,使人一不小心就踩在历史上。
古罗马的斗兽场,是遗址中的老祖宗。凡到罗马游览过的人如果不去斗兽场看看,就好像到了北京没游长城,到了西安没看兵马俑一样。这座宏伟的圆形建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现在大部分已坍塌,只留下一个完整无缺的外壳,但看上去仍令人惊叹。
罗马还是一座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屋顶门廊,看不到雕塑才是不正常的。罗马城的雕塑,超过了罗马城的人口。
喷泉是罗马城的点缀。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能与其媲美。3 000多处大大小小的喷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一些广场和街巷里。它们千姿百态,极具观赏性,使罗马城别具一格。
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1】“点缀”的“缀”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缀”读作______。“点缀”可以用文中的“________”一词来代替。
【2】短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怎样速写罗马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请写出四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画鸡斗架
受爸爸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画国画,还是校美术组的组长呢!
一天早上,我正坐在阳台上吃早饭。突然,一声声沉闷的“咯咯”声从院子外面传来。我出门一看,哟,原来是两只大公鸡在斗架:一只红公鸡伸着涨得通红的头冲着对方,颈上一囤勃发的羽毛竖起,两只翅膀由于使足了劲微微地(晃动 抖动)着,鸡冠像小山一样耸立着,双腿微微向后弓着,随时(准备 打算)向对面那只芦花鸡扑去。对面那只芦花公鸡也毫不示弱,张开的翅膀使劲拍动着,红里透绿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红公鸡,似乎在寻找机会袭击对方。相持片刻,终于相搏了。两只公鸡随着两脚一进一退,整个身子也是一扑一闪,(疯狂地 发疯地)“咕咕”叫着。双方慢慢在地上转着圈子。或攻或守,斗一阵,歇一阵。我默默地凝视着相斗的公鸡,突然心头一闪,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画面吗?我马上拿来铅笔和画板,(飞快地 迅速地)勾画着这个决斗场面。
晚上,我铺开宣纸和早上画的草图,回忆着平时看到的斗鸡场面,并把回忆起来的场面与图上画的场面融合起来。渐渐地,一幅公鸡相斗的画便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挥动毛笔急促地画着,雪白的宣纸上出现了两只神气十足的大公鸡:大的一只微微蹲着,稍小的一只则是拍着翅膀正伺机待扑。两鸡争强斗胜,互不相让。这不是奋发竞争、敢于拼搏精神的体现吗?这幅取名为《相持不下》的图画,在市里举办的“六一”儿童画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鸡冠( ) 拼搏( ) 清晰( )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内用得合适的词语上画“√”。
(4)结合上文,解释下列词语。
毫不示弱:__________ 袭击:__________ 伺机:__________
(5)找出短文中的反问句,抄写一句,并将它改写成陈述句。
抄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3个自然段拟出小标题。
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 ),从半空里蹿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被大虫扑来,只一( ),( )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 ),( )将起来。武松只一( ),( )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 )。武松却又( )在一边。
【1】在文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____的场面。“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___。
【3】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振得那山冈也动”写出了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营生活。在军旅的生活中,他竭尽全力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他多次亲临前线去视察,感受到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已十分虚弱,躺在床上动也不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他跟前时,忽然振作起来,瞪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跟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完之后,他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
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为广大人民所传诵。
【1】把《示儿》这首诗补充完整。
【2】短文围绕“爱国”写了陆游几方面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陆游的哪首诗?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小兵张嘎夺枪记
嘎子刚走到院门口,猛然看见两个鬼子,东张西望地朝这边走来。嘎子心想:不好,区队长他们还在屋里呢。要是没准备,双方照了面,一交火,把村里的鬼子都招来就不好办了。
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一个鬼子晃了晃手中的长枪,龇牙咧嘴地嚷了几句,让嘎子让开,他们要进院里去。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鬼子恶狠狠地用枪把嘎子往旁边一拨,大步往院子里闯去。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道:“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
鬼子们气势汹汹地闯向正房,嘎子跟在他们身后。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间挎着一支手枪。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两个鬼子撞开屋门,闯了进去。一进屋,他们就像饿狼似的东翻西找,惊动了灶边卧着的一只母鸡。母鸡咯咯叫着站起来往外跑。鬼子兵连忙去捉母鸡。母鸡东躲西闪,最后一头钻进西屋的门帘子里面去了。
鬼子兵上前一挑帘子,突然,三把刺刀从里面一起刺出。他嚎叫一声,翻身栽倒在地。原来区队长和战士们刚才听见了嘎子在院子外的喊叫,已经做好了准备。
鬼子官见势不妙,哇呀一声,转身就跑。
嘎子正站在院门口,见鬼子官往外窜,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的一条腿被绊了一下,身子一栽,跌在了石阶上。他一边在地上滚着,一边往外掏那把手枪。
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啪的一声枪响,鬼子官被击中了。他身子一拱,滚到了嘎子脚下。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鬼子官一翻身把嘎子踹开,想去夺枪。区队长一甩手,又补了他一枪。鬼子官腿一蹬,不动了。
随着一片冲杀声,反攻开始了。战士们从屋里涌出,冲向了大街。鬼子们纷纷四下逃散,有的被击倒了,有的举手投降……
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1】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此时他的心里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生动再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你知道嘎子为什么希望有一支手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嘎子夺到了手枪,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画上“_____”。
【5】读了短文,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链接阅读。
荷兰的花
荷兰,是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之一,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里,筑起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千倾土地。
也许,这土地是用血汗换来的缘故,荷兰人对土地有着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在新开垦的田野上,荷兰人种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郁金香,风信子,百合花……春末夏初,这些花盛开时,像一片静谧的五彩的海,与远处波动的湛蓝大海交辉相映。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着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都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荷兰人迷郁金香都快成痴了。有个老板愿意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支罕见的郁金香,瞧瞧,代价多高!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就像童话里的一座皇宫,门前墙上一块石头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支郁金香。”荷兰人爱郁金香,并把定为国花。
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它那小而可怜似的模样了。郁金香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在城市高高的电线杆上,你一眼就能看见凌空悬垂着一个花篮,里面插满了洁白茂密的满天星,几枝浓艳欲滴的红玫瑰隐显其中。横跨江河的桥头,你会发现一盆活泼艳丽的扶郎花在微笑。
有时,你随意一抬头,会奇怪:荷兰人的窗户怎么不挂帘子?再仔细看看,窗口放满了粉红的百合花、白色的慈姑花和苍翠碧绿的蕨草,这不就是精美绝伦的窗帘吗?
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令人心驰神往的美。
【1】解释下列词语。
一望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文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怎样理解“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然后仿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22分)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3分)
。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2分)
(3)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缺乏( ) 清晰( ) 提高( )
(4)细读短文,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3分)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 ),其中( )必须要做到“动笔墨”。(3分)
(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3分)
。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2分)
20、根据读音选择正确的字,画“√”。
chóu(筹 踌)集 bǐ(皮 彼)此 金zhuó(蜀 镯)
21、(仿写)你从第一个盲盒中开出了三个字,要求你从中选择一个,仿照下面的例句进行造句。
甜 静 辣
例句:冷——雪后的天多冷啊,蛇冷得身体僵硬,猫冷得躲在窝里不愿出来,鸟冷得不知如何是好。
造句: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例如:
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在勇敢的考察队员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23、习作新天地。(二选一)
1.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还有上学途中遇到的交警叔叔、快递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人,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特点,题目自拟,注意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本书,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不一样。请选择你最有感受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成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注意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