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中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面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吾盾之 

    B.弗能 得心

    C.问其  缘

    D.株待兔 

  • 2、以下句子中,描写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武松心里想道:“我就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

    B.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C.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D.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 3、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   ——

    B.——报   ——

    C.——诚   慈——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____________,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________________。有的排成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一批一批,____________________。先回来的鸟在林内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快找到自己____________,与熟悉的伙伴会和。

    2.小外甥把月亮比作_____________,你想把月亮比作_____________。你想写的一句写月亮的诗是_______________(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灰椋鸟》写出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你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语来形容这个场面,你还想到一句写鸟雀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学期,我们游览了_____________的秦兵马俑,_____________的维也纳,______________的金字塔;还认识了______________的海伦.凯勒,_____________的郑和,_____________的司马迁,_____________的彭德怀,_______________的人民子弟兵等。其中,我最喜欢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四渡赤水出奇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他的军事才能作了高度评价。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本学期我们学了他写的诗《____________》和词作《____________》。课外,我们还读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

  • 5、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字义相貌外表,表面语言动作恭敬谦虚。礼貌应选

     

  • 6、词语天地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人,被誉为____________

     

  • 8、我是拼写小能手。

    zhē yǎn_____ dū du_____ dù jì_____ nà hǎn_____ chéng fá_____

    xìng mìng_____ chǐ xiào_____ wǔ yì_____ xún si_____ sū ruǎn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理解。

    草地夜行

    王愿坚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完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背上的行包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糟了。”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行包,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看。雨,哗哗地下着。“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童年的玩与乐》,编者:熊宁宁、徐轶有改动)

    【1】阅读短文,填空。

    短文主要讲了“我”掉了队,在__________的草海里艰难地前进。途中遇到了一个有着__________的肩膀、身材__________的同志。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自然段中说“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可以看出“我”当时又累又饿,非常想躺下短暂地休息一下。______

    (2)“背上的行包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句话说明行包很重,里边装满了吃的喝的。______

    (3)在写这位同志牺牲说的话时,使用了不少省略号,这些省略号在文中表示列举的省略。 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这位同志的。_______

    【3】人物的行为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文中画线句子,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当时的内心是________________

    A.气愤 B.不服气 C.悲痛 D.敬佩

    【5】有人认为,文中的“他”这样做不值得,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对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的正确理解是(   

    A. 我看到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自己却忍饥挨饿,内心极为沉重。

    B. 我几天没有吃饭,没有力气。

    C. 草地上能吃上鱼很不容易,我舍不得喝下少之又少的鱼汤。

    2意思只有我知道,老班长的意思是________

    3用线画出这两段中描写老班长神态的句子。

    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老班长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为什么会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历史最为悠久。汉字总数在五万以上,常用的也有两三千之多,要记住这么多汉字,是需要下功夫的,我们要力争不读错,不写错,尤其是日常用字就更不能读错,写错。

    汉字共有六种构成方式,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汉字中有不少多音、多义字,还有一些通假字,我们在读认和理解时必须弄清楚,否则会闹出笑话。

    汉字字形复杂,古人为了节省写字时间,就创造了行书和草书,但其字形潦草,易被人误认,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书写不可太草,辨识务须仔细。

    【1】汉字是______文字,历史最为悠久。汉字总数在_______以上,常用的也有__________

    【2】“六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文中顺序依次作答)

    【3】我能判断出下面的汉字是用哪种造字法创造的。

    ①山 人 网 月 木_______

    ②本 上 下 刃 末_______

    ③休 采 艳 掰 泪_______

    【4】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有哪些避免写错别字的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牧场之国(节选)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在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第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的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选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赞叹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赞叹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赞叹______________

    【4】读了选文后,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①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

    ②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请写出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最让人叫______________)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____________)没有一个白点。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1)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______

    (2)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______

    (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______

    【3】下列词语中不能用来形容刷子李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A.出神入化

    B.炉火纯青

    C.登峰造极

    D.多才多艺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__________的情景,先写了刷子李刷墙时的__________,接着写刷墙后的__________,说明刷子李__________

    【5】“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文中为什么写“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_______________

    【7】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达 19120 平方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 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 8000 个。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62 米,总面积达 14260 平方米。坑内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 6000 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 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佣一行行□马佣相间(jiān jiàn )□十分整齐□排成了一 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秦始皇当年统率(shuài lǜ )的一 南征北战□所向披靡(mí mǐ)的大军。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量词。

    【2】用“\”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3】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说明方法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在文中□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5】如果此时你步入一号坑上面的拱形大厅,你会如何赞叹?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理解

    _________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lán)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他不像其他乞丐(ɡài)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shēn)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shān)姗而去了。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唉!”那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收入情况,那盲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也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1】为短文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春天的同情

    B.语言的魅力

    C.让·彼浩勒和老人

    D.让·彼浩勒在巴黎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漠不关心——________________ 姹紫嫣红——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第二自然段中具体写“无动于衷”的语句有哪些?用“ ”标出来。

    【4】联系上下文概括,为什么下午下午给盲老人钱的人多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理解。

    丰碑

    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丰碑原指____________,课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一句是______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它的表达效果是( )

    A.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B.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C.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D.表现警卫员面对将军异乎寻常的问话十分紧张。

    4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外貌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5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眼泪

    母亲很贤淑,且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动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1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我”的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用文中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母亲的三次流泪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一句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课外阅读。

    汉字的魅力

    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看到一个汉字“明”字,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看到“雷”“雪”“霜”这些字,就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呢”,读到这儿,不由得笑出声来。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

    这个生动的例子,不是可以给那些带着孩子在国外又常常担心他们忘了中文的年轻父母们以启迪和借鉴吗?如果你们能够耐心地、细心地一个字一个字教下去,慢慢地培养起他们类似“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那样的兴趣,引起“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或者“为什么这些字都有水、都有草、都有山、都有……”这类追问,到那时,不管你们自己是否意识到,实际上你们已经带着孩子走进一个奇妙绚丽的大花园。尽管仅仅才跨进园门第一步,里面的天地大得很,简直无边无涯,但是他从此必定会一步步欢笑着、跳跃着奔向前去了。

    中文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人生几十年,一切身外之物,都将发生许多次变异。新陈代谢,过时的淘汰了,破损的废弃了,人们都习以为常,毫不为怪。天地万物,只有语言文字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词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看到一个“mínɡ”字,怎么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呢?

    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偏僻的小城市,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几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我没有经历过这种体会,但我想不会是过分的夸张。

    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晚年侨居法国时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题目就叫《俄罗斯语言》,全文不长,译成中文也仅有一百零几个字: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给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要是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置信的啊!”

    我想:倘若借用这篇名文,只将“俄罗斯语言”一词改为“汉字”二字,该不会是对伟大作家的一种亵渎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举目无亲: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脍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独一无二——____________ 无可替代——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这个生动的例子,不是可以给那些带着孩子在国外又常常担心他们忘了中文的年轻父母们以启迪和借鉴吗?_________

    ②中文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_________

    ③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几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_________

    ④看到一个“míng”字,怎么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呢? _________

    4汉字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为什么把汉字比作“一团火”、“一盏灯”、“一声乡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到一个“明”字,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请你找一个汉字试着用这种方法解释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外阅读。

    水墨菱塘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故乡的菱塘有什么特点?菱叶和菱花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孩子“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这“头朝菱”的口感是_______________,胜似________

    4“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这“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两幅中了。”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换要求,改写句子。(3分)

    (1)、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熙凤很美丽。  王熙凤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用恰当的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风气。(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6%)

    例:天空格外晴朗,连一丝白云都没有。

    (1)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2)校园里可干净啦,  

     

  • 22、句子训练场(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团结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株团结松的树干很粗壮。(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小练笔。

    根据《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任选一首改写成短文。(10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