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嘎子”是作家______的小说《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 )
A. 林海音 B. 徐光耀 C. 老舍 D. 萧红
2、下列歇后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向身体很好的王老师生病住院了,同学们想选出两个人代表全班去看望他,大家问班长都选谁。班长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B.这道作业把我难住了,我去请教妈妈,妈妈把方法教给了我,然后说:“你真是‘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C.奶奶的医术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啦!连外省的人都辗转奔波来找她治病。
D.姥姥第一次来我家,做饭的时候找不到盐,我对她说:“这不是‘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吗?你怎么就看不到呢?”
3、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句表达的情感不同的一项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舒缓——( ) 高昂——( ) 虚弱——( ) 纯净——( )
强大——( ) 仔细——( ) 恬静——( ) 清醒——( )
5、听两遍短文《改变一生的闪念》,然后回答问题。
1.李老师听到书店打来的说她孩子偷书被抓住的电话,首先想到_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她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文中的“李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简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写着写着,我常常为面前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 ),像( )。这时( ),( ),去无拘无束地( )。
仿照上面的修辞手法,用“像……像……”说一句话。
7、《村晚》这首诗中,反映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四时田园杂兴》中,表现孩子们从小耳濡日染,喜爱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稚子弄冰》是____朝诗人____所作。全诗四句,描绘了孩童“脱冰”游戏的场景。
8、用带点的词照样子造句。
9、课外阅读。
“美涂”女孩的“树洞画”
石家庄九中街,原本一条再也普通不过的街道,最近热闹起来。
元宵节前后,一幅幅画在石家庄九中街两侧树洞里的水彩画,成为扮靓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这引起了不少市民驻足围观,每天有近百人前来拍照。
这些树洞画的创作者是石家庄女孩王月,一个大四学生。前一段时间,王月在街上散步,持续的雾霾,街边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丑陋不堪的树洞,让她的心情格外郁闷。突然,一个灵感出现在她的脑海中,何不通过立体画的方法来美化这些树洞呢。在得到当地城管部门的允许后,王月(拿 带 走 背)起画夹、(拿 带 走 背)起画笔、(拿 带 走 背)着小马扎,(拿 带 走 背)上街头开始了创作。
树洞绘画不像在画纸或画布上那样自如,王月先根据树洞的形状、大小设计画画的内容、形式,再用随身携带的小刷子清理干净树洞上面的尘土,然后才着手调好水粉色彩,埋头创作。寒风中她画笔不停。渐渐地,害羞的小浣熊、精灵般的小松鼠、趴在洞口向外窥探的小猫……个个可爱的形象住进了一个个树洞里。
“美涂”女孩、“树洞画”在网络上“火”了。这个文文静静的长发女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装点了石家庄市九中街,也温暖了一座城市,让这个冬天灰蒙蒙的城市瞬间灵动起来。
【1】根据上面的新闻内容填写下面的信息。
“美涂”女孩的名字叫____,她是一个_______。
【2】用“√”选出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3】用“ ”画出创作树洞画的原因。用“﹏﹏﹏”画出王月的创作过程。
【4】有网友认为,树洞画“火”了,不仅是其作品本身有魅力,王月对城市环境的这种爱护与维护精神更值得大家思考与学习,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考题
①儿子事业有成,但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甲)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儿子紧张的情绪(乙)了下来。
②“再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儿子的嘴角挂出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到了右腿上。
③“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3人。”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得速度也在加快。
④“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⑤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亲,关怀地问:“完了吗?”“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下去。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⑥“再下一站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
⑦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你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个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露着一股得意。
⑧“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儿子一下子蒙了。
⑨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得少,哪个站台付出得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
甲处:(___) ①炫耀 ②夸奖 ③标榜
乙处:(___) ①松弛 ②松懈 ③懈怠
【2】第②自然段中,在刻画儿子时采用了哪些描写,在对的后面打“√”。
A.语言( ) B.动作( ) C.心理( ) D.神态( )
【3】第⑦自然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 )。
A.他觉得父亲的题太简单了 B.他已经心算出了车上下来的人数
【4】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告诉儿子( )。
A.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个人
B.车上一共剩下多少个人
C.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D.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5】本文是按( )的顺序叙述的。
A.时间顺序 B.事情发展 C.总——分——总
11、课外阅读
猛醒
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庭院,向女主人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到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意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的。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用他那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有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凭力气挣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那人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这庭院。那妇人把乞丐引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20元钱。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不知是不屑那20元还是别的什么。妇人的孩子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那堆砖也就在屋前屋后来回了几趟。
若干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个庭院。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庭院。他西裝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后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来人俯下身用一只独手拉住已经有些老态的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是现在,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妇人连同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妇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伤心地坚持着:“妇人,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工钱!”
妇人终于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气度不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中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短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短文,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请找出一处,读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觉得平时应该帮助哪些人?怎么帮助那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被德军俘虏了,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十二岁的雅克和十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每周的星期四晚上,一位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里面装着地下工作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汤的铁锅内。尽管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诺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情报就会泄露,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刚才熄灭的蜡烛芯子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了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查琳娇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阅读短文,概括说一说一天晚上,母子三人遇到了什么危险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危险,母子三人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请简要概括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雅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人的计策都很巧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_____________的心理。
【5】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景阳冈》选段,完成练习。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稍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出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回忆课文并填空。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写了(喝酒)→( )→( )→( )这四部分内容。
【2】用“ ”文段中的比喻句,这个比喻句中用( )比喻( )。
【3】老虎进攻三招是( )、( )、( ),武松通过三“( )”来应对。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4】《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个个都有绰号.试着为下面的绰号找主人。(用直线连起来)
及时雨 豹子头 智多星 浪里白条
林冲 宋江 张顺 吴用
14、课外阅读。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嗒、吧嗒”着。
父亲把希望全倾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 提)着书包,(捏 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铍纹的脸上便(爬 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一进屋,就见父亲正(举 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去城里念书,就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好纽扣,拉顺了衣领……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呐!”
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儿子,似乎要说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掏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拿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沾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山冈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父亲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却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就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儿地吸着。
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他那黑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着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勤劳的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猜测下面词语的意思。
鉴赏_______________攀登______________
【3】用“√”在第三自然段括号里选出恰当的动词。
【4】第四自然段选用了父亲________这一典型事例,运用了描写人物的______、______等多种方法,具体地表现出父亲__________的特点。
【5】仿照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写写你的同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
15、课外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国家,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起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这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然后轻轻地把蜡烛吹灭。一声危机似乎过去了。
可是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蕊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站起来,一边端着烛台一边往门口走。中尉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她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蜡烛起来越短,马上灾难就要来临。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气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人物有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全文以“___”为线索,讲述了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
【4】把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并说说哪一种说法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1】“他想起了师父说的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片断对月色的描写非常美,请你写两句描写月色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段结尾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4】阿炳之所以能从泉声中听到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17、阅读欢乐谷。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操刀的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了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都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1】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结合选段和《景阳冈》简要分析鲁达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晏子使楚》写的是 去访问 ,楚王仗着 ,想乘机 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凭着自己的 和 ,对楚王的侮辱一一进行了反驳。从此以后,楚王 晏子了。
19、阅读理解。
鲨鱼
我们的军舰停靠在非洲的海岸边。白天很凉快,海上吹着凉风,但是傍晚的时候,从撒哈拉沙漠吹来了干燥的热空气,天气突然变了,变得闷热起来。
太阳落山之前,舰长走到甲板上,大声喊道:“游泳吧!”于是水兵们马上跳进水里放下救生圈把它栓好,便在救生圈里练习游泳。
军舰上还有两个男孩跟我们在一起。这两个孩子是最先跳进水里去的。他们觉得救生圈里人多拥挤,想在大海里比谁游得快。两个孩子在水里伸开四肢,拼命朝锚上边有个小桶的地方游去。
一个孩子一开始超过他的同伴,但是后来落后了。这孩子的父亲是个老炮手,他站在甲板上很高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当他看见儿子开始落后的时候,就嚷着鼓励他的儿子:“别泄气!加把劲啊!”
甲板上突然有人大叫一声:“鲨鱼!”我们在水里马上就看到这个海上魔王的身影。鲨鱼朝孩子们这边游过来了。“回头游啊!回头游啊!回头游啊!有鲨鱼!”炮手扯开嗓子叫喊。但是孩子们没有听见,仍然继续向前游。他们笑着嚷着,比刚才要快乐,还要喧闹。炮手吓得脸色发白,一动不动地瞧着两个孩子。
水手们放下小艇,跳了进去,划着桨,拼命朝孩子那边飞似的划去。这时候鲨鱼离孩子至多不过20米可是他们离孩子还远着呢。起先,孩子们没听到有人喊自己,也没看到鲨鱼。但是后来,有个孩子回头看了看,马上就听到一声尖叫,孩子们已经朝不同的方向游开了。
也许是尖叫声提醒了炮手吧。他忽然离开甲板,奔到大炮面前,他把炮口向下弯,瞄准好了,马上安上引火线。军舰上的人个个都吓呆了,大家都担心出事故。炮一响,就看到炮手倒在炮旁边,双手捂住脸。至于鲨鱼和孩子们的情形怎么样,一时没看见,因为人们的视线被浓烟遮住了。当水上的浓烟散去的时候,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低沉而含糊的声音,后来这声音愈来愈响,终于爆发成一片热烈的欢呼声。
年老的炮手放开了捂着的手,站起身来,朝海上望去。死鲨鱼白色的肚皮顺着浪潮飘荡着。一会儿,小艇划到两个孩子身边,把他们带回到军舰上。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A.点明中心。
B.环境描写,增加文采。
C.前后呼应。
D.介绍事情的发生的环境,为下文做铺垫。
【2】文章除了结尾处提到“死鲨鱼白色的肚皮顺着浪潮飘荡着”,再也找不到细致刻画的鲨鱼的语句了,但我们却从文中很多地方感受到鲨鱼的凶猛和危险,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3】第⑤自然段描写炮手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段落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炮手在关键时刻采取什么方法救出了孩子?你觉得文中的老炮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句子,把句子写生动。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太阳落山了。(改为拟人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很久十余年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的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樱桃树和李子树都不大结果子。觉得它们并不存在。(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园子留下回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3、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普及到我们的家庭之中,但是也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看了上面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请你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