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欺负 斩新 预计 熟悉
B.脚踠 特殊 拳头 喉咙
C.榜文 衔接 描准 骏马
D.板凳 操纵 附庸 蜻蜓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听别人发言时,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问发言人。
B.南朝智永、唐代怀素、明代文征明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写的《游子吟》 中的名句。
D.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3、请你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
A.门槛(jiàn)
B.摇曳(yè)
C.晌午(shǎng)
4、根据句子中划线的部分写出成语。
①当他穿着一身小丑的衣服站在同学们面前的时候,同学们一起放声大笑起来。 ________
②无宵节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挂着灯笼,把街道装饰得五彩缤纷。 ________
③在自己的家里,我们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思做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________
5、辨字组词。 (4分)
侮( ) 招( ) 臣( ) 陪( )
梅( ) 沼( ) 巨( ) 赔( )
6、同音字组词
屉(______) 讳(______)
替(______) 晦(______)
涕(______) 喙(______)
剃(______) 汇(______)
7、把词语补充完整。
一(________)见(________) 神(________)(________)算 肃然(________)(________)
半(________)半(________) 胸(________)成(________) 摩(________)擦(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欲试 出(________)划(________) 情不(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1)读了课文《秦兵马俑》,我积累了一些表现兵马俑气势恢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积累了一些形容兵马俑神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____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________。它们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维也纳是________的首都,是历史名城,它与________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整座城市的装饰、风尚、建筑都与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摇篮,以“____________”来形容恰如其分。
9、课内语段阅读。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
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语段主要描写的是荷兰牧场________________这个时间段的景象。
【2】作者对这个时间段的景象进行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请将下列属于静态描写的情景画上“√”。
(1)驾船来挤奶 ( )
(2)晚霞铺在西天 ( )
(3)汽车、火车开往城市 ( )
(4)牲畜沉睡 ( )
(5)灯塔闪烁光芒 ( )
【3】此时的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来夸一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______次,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总结文章的内容。
B.着重强调荷兰是牧场之国。
C.既是向读者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美景发出的赞叹。
10、阅读与理解。
牧场之国(节选)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平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 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用“√”标出恰当的词语。
【2】用“____”画出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3】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①这句话描写了牧场傍晚时分的景色,表现了景物的_____(A.静态美 B.动态美)。
②写远处的汽笛声的作用是_____。(A.以动衬静 B.以静衬动)
③请运用这样的手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描写的是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1、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干旱 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jiáo jué)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 平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jiáo jué),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1】“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
【2】用“√”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正确的读音。
【3】用“ ”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画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某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看电视时间 |
15.38分钟 | 18.91分钟 | 98.95分钟 |
材料三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
【1】根据材料一,人们读书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下列关于周国平阅读观点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认为所有书籍中都藏着一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B.他认为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C.他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也是一种阅读。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周国平认为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______
(2)我国国民读书、读报的时间远远超过看电视的时间。______
(3)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阅读书籍是在和右脑交流”这一观点。______
(4)电视主要是在和人们的心智对话。______
【4】读完上述材料,请你给那些爱看电视、不爱看书的朋友提出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三四千岁了。它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打”字,在《汉语大字典》中就有29种意思。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1】读了上面两个材料,我知道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 )的特点。
A.发扬光大 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返璞归真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 B.金文早期部分字形的象形性比较明显。
C.汉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字体变化很小。 D.汉字若不常写,就容易忘记。
【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重新点燃了中国人的汉字热情。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热爱汉字的表现( )
A.多用键盘打字,少写字。 B.欣赏汉字之美。
C.体味汉字之韵。 D.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
【4】电脑时代,我们要重视汉字的书写。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B.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C.电脑时代,没有必要学习汉字的书写。 D.作为华夏子孙,都应该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油布伞
下雨了。小巷深处,涌出许许多多的伞儿,红的、花的……(A)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把油布伞,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一种温暖的感觉……(B)‖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镇上去上学。遇上下雨天,常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以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咱买一把吧!”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穷,队里收成不好,全指望着娘织卖土布贴补家里,换回个油盐钱,还要给我交学费、买书和本子。她能有钱给我买伞吗?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哩哐当”,满屋里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了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俺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眼地说:“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面伞。我撑起,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回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很落伍了,我却合不得扔掉它。熟悉的朋友说我艰苦朴素;不知内情的人,笑我寒酸小气。我都不去管它,只是笑笑,却不知,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在我身边似的,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盼望—(__________) 体谅—(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选择带点的字最合适的解释。(选填序号)
“酸”在字典里的解释:
A、酸味 B、疼痛 C、难受 D、不大方
心里一酸(____) 寒酸小气(____)
【3】第一段中两处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选填序号)
省略号常见用法:①表示列举省略 ②表示语气停顿
③表示主语意未尽 ④表示时间延长
A处省略号应取(____); B处省略号应取(____)。
【4】用“ ”画出与短文最后一句照应的句子。
15、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以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所以,气体脱离火星就不需要太快的速度。在太阳的照耀下,火星表面的水蒸发成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取得了足够的热量,达到能够脱离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复返。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液态水难以长时间存在。这样,虽然彗星和陨石能给火星带来大量的水,但很快都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点( ) 照射( ) 接连不断( )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理解。
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液态水难以长时间存在。
【3】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指 。
【4】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用一句话回答。
16、阅读下面的文章,答题。
选择
①他本来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的妻子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道:“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三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向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lǚ)了持衬衣上的褶(zhě)皱,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准备回去后与她作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1】根据第①段的内容,“连连碰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读全文,父亲做了两次“选择”,根据短文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1)为让儿子过得安宁而选择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治好儿子的眼睛而选择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这时,他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
【5】“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人们心里在想____________
【6】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文中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有不少对人物动作、语言等的精彩描写,请用“ ”在文中勾画一处,并在旁边批注上你的体会或这样写的好处。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刷子李(节选)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①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_______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②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给选文中划线字注音。
(2)从选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写下来。
(3)刷子李刷浆的顺序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他蘸浆手法的高超表现在________。
(4)理解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再填空。Ⅰ句①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写出了________。
Ⅱ句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尤其从“________”这个词语,更能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5)这段话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
A. 细节描写 B. 叙事抒情
18、火车票票面信息阅读。
下面是刘飞的火车票,请根据这张车票完成下面各题。
【1】火车票上有一些数字,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呢?在括号里写出来。
2019年12月04日07:48开——(_________)
¥443.50元——(_________)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次列车是由北京南站开往南京南站的。(____)
(2)刘飞乘坐的列车是G102次。(____)
(3)刘飞拿着这张车票上车后,坐在了08车12C号的二等座上。(____)
(4)本次列车的检票口是A7。 (____)
(5)刘飞当天没赶上这列车,他可以第二天再用这张票坐车。 (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
你也许见过刺绣姑娘手中的绣花针,但一定没见过两头尖、针鼻子在中间的双刃绣花针吧!它是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青少年发明金奖获得者——湖北省武汉市义烈巷小学三年级学生王帆发明的。
暑假,王帆回到湖南老家。他看到姑姑正在专心绣花,一根细细的绣花针随着灵巧的手在绣布上穿来穿去,可每绣一针都得把绣料翻过来覆过去。这( )麻烦,( )绣花的进度也慢。爱动脑子的王帆想,能不能不用翻面也可以绣花呢?他试着用多种方法,可是都没有成功。
一天,他与同伴去看电影,当银幕上出现渔民用梭子织渔网的镜头时,他马上liǎn xiǎng__________到了绣花针,bèng fā__________出发明的火花。回到家中,他试着把两根绣花针的针鼻子各去掉一半,然后将两个半截针鼻子的绣花针焊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个像梭子似的两头尖、中间有孔的绣花针。他一试,还真管用。用这种双刃绣花针绣花,就再也不用把绣料fān lái fù qù_____________了,绣花的速度当然快多了。
王帆同学的这个小发明( )看似简单,制作也容易,( )多少年来就是没有人去想,没有人去做。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却敢于想象,敢于chuàng xīn__________,敢于以非常规的思维成功地改变了很多成年人没有改变或想改变却没有去动手改变的传统绣花针。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灵巧——( ) 成功——( ) 容易——( )
3.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两组合适的关联词语。
4.用直线画出王帆同学发明制作双刃绣花针的句子。
5.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0、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句子。
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传说,你还知道哪些民间传说故事,请你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