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预计 紧急 征罚 军令状 B.妒忌 军事 委托 照办
C.遮住 水赛 呐喊 神机秒算 D.探听 私己 布置 掉度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术课上,夏红画的小板凳真是鬼斧神工。
B.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次比赛失败的原因,我们都很折服。
C.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一站起来就把大家镇住了。
D.星期天,我来到灵玲马戏团,演员在钢丝绳上的特技表演看得我心惊胆战。
3、下列诗句对应的诗人有误的一项是( )。
A.昼出耕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杨万里
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雷震
D.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杜甫
4、用ABB式的词语填空
雨停了,(________)的白云在(________)的空中飘着,郊外的小池塘睁着(________)的眼睛凝望着美好的天色。(________)的青蛙蹲在(________)的荷叶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好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啊!
5、读拼音,写词语。
dù jì jiān dū shuǐ zhài cáo yíng chā shàng
( ) ( ) ( ) ( ) ( )
wěi yuán sī zì zhē zhù nà hǎn léi gǔ
( ) ( ) ( )( ) ( )
6、“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这首诗所说是蜀国哪两位大将?______
7、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填空。
(宛) (____)拒 饭(____) (____)惜 脚(____)
(其) (____)骗 周(____) 围(____) 地(____)
(交) (____)洁 (____)区 (____)刑 摔(____)
8、根据自己的积累填空。
1.我这同学个子虽小,本领可大着呢,你千万别_____________(填一句歇后语)
2.写出一句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4.豆蔻年华指__________的年纪,弱冠指__________的年纪,花甲指人__________岁,古稀指人_______ 岁。
5.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作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有了楷书,隶书形成于__________晚期。
9、课外阅读。
泥人张(节选)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晴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1】《泥人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说说“泥人张”这个俗世奇人“奇”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对泥人张捏海张五泥像的过程进行了细节描写,请加以品鉴。
(1)“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句中加点的两个“找”字各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休会“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中“戳”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第7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刷子李”和“泥人张”都属于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梅花赞
有人曾赞美过娇艳的牡丹,因为它美丽,能与百花媲美,在百花中夺魁;有人喜欢短暂的昙花,因为它只是开放一个晚上,所以令人格外珍爱;而我唯独钟情于那小小的梅花,它朴实,但在平凡中,它又有着一股万花不能比的精神。
“墙角数只梅,_____________。遥知不是雪,_____________。”是呀!在百花凋零,万物都失去了勃勃生机的时候,只有梅花,坚强地挺立着,与寒风顽强地拼搏着。愈是寒冷,花开得愈香,我想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喜欢梅花的道理吧!
我爱梅花,不仅仅是因为它那坚强不屈的品质还有就是它的朴素。春天来临的时候,百花竞相开放,它们不停攀比着。而梅花只是低头躲在那花丛中,过着与世无争、自由快乐的生活。只有到冬天,其他花儿都谢了,它才会出来开出那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好一个“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_____。”梅花就好比是我们的革命烈士一样,在风雪的面前坚强不屈,在敌人的面前表现出那一份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可真令我佩服不已,我一定要学习它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1】补充文中的诗句。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分外——(____) 顽强——(____) 高兴——(____)
【3】作者为什么喜欢梅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了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梅花精神在他们身上有怎样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仰望布达拉宫(节选)
进入拉萨,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两侧是白宫墙,中间是红宫墙,顶部的喇嘛灵塔、宝瓶、经幢等鎏金饰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布达拉宫!”心中一声惊呼。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
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宫前是拉萨最宽阔最漂亮的北京中路。站在铺着长方形花岗岩的路上仰望布达拉,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做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做红宫。无论白宫还是红宫,一排排窗口四周都涂了黑色,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的猎猎飘动。白、红、黑三色的宫墙及窗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对比强烈,色彩鲜明。巍峨、雄伟、神圣、庄严,布达拉犹如伫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长者,一位哲人。
从红山西侧眺望,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色佛塔金黄色的塔尖,看到的是布达拉宫的西侧,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显得更为高峻、雄奇。
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禄康,在一个宽阔的人工湖北岸眺望布达拉,看到的是布达拉背后的宫墙,雄踞于陡峭的崖壁顶部。宫墙、峭壁、古柳、经幡的倒影一起映人湖里,使布达拉在雄伟中又增添了几分俏丽。
倘若站在八廓街头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放眼望去,又可看见布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耸立在连绵的群山下。
在拉萨,几乎随处都可以望见布达拉。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填空。
(1)布达拉宫的宫墙及窗户主要有____、____、____三种颜色。
(2)作者是透过 ____看到布达拉宫的剪影,接着是站在____仰望布达拉宫,后来又分别从____、____、____几个不同角度眺望布达拉宫。
【2】布达拉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摘录文中有关词语回答。
庄严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3】联系全文,写一写你对题目中“仰望”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4】“布达拉宫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桃花
春天,桃花盛开了。
蜜蜂飞到花丛中,忙碌地采蜜授粉。所有的桃花都张着笑脸,并且把自己最好的花蜜送给蜜蜂,作为对它们授粉的酬谢。
其中,有一朵桃花,非常自私。它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蜜。当蜜蜂飞到它的花蕊中时,它便大叫大骂 去 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 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一点好处 并且拼命摇动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后来,所有的桃花都结成了硕大的桃子,只有这朵桃花可怜地凋谢了,没有结果。
自私和吝啬不仅失去了朋友,也毁掉了自己。
【1】在第三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2】文中酬谢的意思是_______,凋谢的意思是__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那一朵桃花看见别的桃花都结成了硕大的桃子,而自己却凋谢了,它会怎么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节选)
在大庆,像王进喜这样的石油工人还有许多。他们用铁人精神,战严寒、斗酷暑,克服了井喷、缺水、缺粮等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一列列长长的油罐车,像一条条黑色的巨龙,满载着石油从大庆驶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从此,我国的石油基本自给,那些顶在汽车顶上的煤气包,再也看不到了。
【1】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用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1)他们用铁人精神,战严寒、斗酷暑,克服了井喷、缺水、缺粮等一个又一个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此,我国的石油基本自给,那些顶在汽车顶上的煤气包,再也看不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选文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
A. 激动、愤怒 B. 高兴、兴奋
C. 烦恼、抑郁 D. 感激、感恩
14、重点分析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1】关于尼罗河你了解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埃及人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下面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的几个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真个是远看未实,近看分明,那女子生得:
冰肌藏玉骨,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zhuàn)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
……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拖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
(片段二)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 “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那怪物:
假变一婆婆,两鬓(bìn)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quán)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摺。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片段三)却说那妖精,原来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得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老公公,真个是:
白发如彭祖,苍髯(rán)赛寿星。耳中鸣玉磬(qìnɡ),眼里幌金星。
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chǎnɡ)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1】(梳理情节)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梳理故事情节。
孙行者一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变成的是(________);二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变成的是(_______);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变成的是(_______)。
【2】(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下面加点词句的意思。
(1)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语言)读下面描写外貌的句子,这一古典名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你的发现。
A.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B.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
C.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
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人物)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分明是个妖怪,他(八戒)却不能认得。(旷野无人之处走出一个妙龄女子,猪八戒为什么认不出是妖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白骨精被孙悟空“棒打”,还夸他“着然有眼”,这表现出孙悟空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凡卡叹了口气,蘸(zhàn)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祈福。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请写出除“打”外老板毒打、残害凡卡的四个动词: 、 、 、
【2】这一段通过对凡卡 、 、 三方面的具体描写,突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 。
【3】画线的句子在朗读时应用( )的语调来读。
A. 哀求 B. 亲切 C. 不满 D. 愤怒
【4】“凡卡叹了口气”,这已经是他第2次叹气了。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此时凡卡想到了 ;而第1次叹气时凡卡想到了 ;第3次叹气时凡卡想到了 。
17、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晴 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那)一处好。
【1】选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威尼斯是______________(国家)东北部的一座______________。
【2】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词。
【4】选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________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因此,选段的写作方法是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
【5】画“﹏﹏”的句子所说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_____(四字词语)来概括。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荷包蛋
一天早展,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上边有蛋,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有蛋的那晚。“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一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咬下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梅!”儿子又一口,起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俩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上边有蛋,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很紧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要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上边有蛋,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碗里也藏卧着荷包蛋。
“不想占人便宝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1】请你概括文中三个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________→________→总结
【2】父亲说“孔融4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儿子三次借用“孔融让梨”的典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三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________之情。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作者多次引用“孔融让梨”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告诉人们如何生活,教育人们怎样做人。
B. 使故事情节富有变化,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C. 揭示人生真理,教育儿子成长。
D. 丰富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情趣。
19、课内阅读:(6分)
是您________ 全村妇女,________ 打糕,________ 炮火,________ 硝烟,________ 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啊!
(1)根据课文内容把上面一段话补充完整。(3分)
(2)上面一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 最后一句话中的“这”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20、句子练习。
(1)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战士们好了浮桥。
“把”字句:
“被”字句:
(2)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楚王只好尊重晏子。
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连这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刘三姐聪明伶俐、美丽动人。刘三姐有一幅美妙的歌喉。
23、习作
同学们,你肯定也遇到过感动的事情吧?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亦或是一句暖心的话语……请写一写让你感动的一件事情吧!题目自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