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园不值》是一首( )诗。
A. 咏物诗 B. 哲理诗 C. 春景诗 D. 叙事诗
2、同音字,我会选。(4分)
锯 距 剧 炬
(1)飞机在( )烈地抖动。
(2)各大洲边缘像( )齿一样参差不齐。
(3)( )今三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一整块。
(4)火( )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
3、“虎痴”是以下哪位大将的称号?( )
A. 典韦 B. 夏侯渊 C. 许褚 D. 张飞
4、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在括号中。
(1)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一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2)木桥开始发抖了,开始痛苦地呻吟。( )
(3)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 )
(4)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还?( )
(5)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
(6)爸爸只是想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5、看拼音,写词语。
máo dùn jī fěnɡ fànɡ sì hánɡ xínɡ wéi ɡ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xià hu hǎi ōu chuán cānɡ jué cè yǐn jiàn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补充诗句(8分)。
①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安仁》
③草铺横野六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7、改正下面广告中的错别字,把成语恢复原貌。
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 (_________) 保温杯广告词:有口皆杯 (_________)
加湿器广告词:湿出有名 (_________) 某蛋糕广告词: 步步糕升 (_________)
摩托车广告词:乐在骑中 (_________) 眼镜广告词: 一明惊人 (_________)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的火球 (_______)的泪花 (_______)的贡献
(_______)的灯钮 (_______)的戈壁 (_______)的巨响
9、阅读
材料一
“杨家岭革命旧址”景点信息
景点开放时间:冬令时08:00—17:30(最晚入园17:00)
夏令时08:00— 18:00(最晚入园17:30)
入园须知:持有效身份证件入园,不限人群。
景点介绍: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分路南路北两部分,路北是中央机关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旧居。路南是中央大礼堂,党的“七大”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是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材料二
①伫立在宝塔山下,那如火如荼的延安岁月突现眼前:枣园土窑洞里那彻夜不灭的灯光, 杨家岭山坡上吱扭扭飞转的纺车,南泥湾大生产的劳动号子,延河边洗衣唱歌的八路军女战士……艰苦、浪漫、温馨的画面在我的心中定格。
②走进杨家岭,瞻仰毛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小院子清洁朴素,在糊着白纸窗花、门窗斑 驳的土窑洞里,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木桌、木椅、木沙发、木床,木桌上还摆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
③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和战士们一样垦荒种地,和 大家一样每天三钱盐、五钱油,吃小米,穿粗衣。夜晚,毛主席在那盏煤油灯下伏案疾书,写下卷卷雄文。
④沐浴着融融的晨风,凝视着毛主席劳动过的,曾结出过西红柿、辣椒、南瓜的那块菜园。 那块土地黑油油的,看上去是那么肥沃,抓一把,很松软。在这片土地上曾洒下了毛主席的汗水,留下了伟人的足迹,结出过丰硕的果实。
【1】丁丁一家想去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请你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 错误的打“×”。
(1)丁丁的爷爷今年68岁了,他可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 )
(2)丁丁一家7月23日到达该地,他们最晚入园时间为17:00。( )
(3)丁丁一家可以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
【2】读材料二的第①②段,第_____ 段是作者真实看到的情景,第 ______ 段则是作者想象的画 面。第②段是 ________ (静态 动态)描写,表现了毛泽东主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材料二第④段中“丰硕的果实”含义深刻,不仅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能力展示(阅读理解)
记忆中,贫穷落后的家乡有一座小山,人们都称它白头山。小时候并没有怎么在意?现在想来,真是名副其实。我从懂事时就记得,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它的山顶总是光秃秃的,尽是白石头。也许这就是它所以得名的原因吧!
30年过去了,我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如果要问有什么感受,我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了:过去连自行车都难得一见,如今摩托车在路上穿梭往来。有几家的门前还停着锃亮的“桑塔纳”呢!低矮的石房小屋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漂亮的幢幢小楼……大概游子总爱追寻儿时的记忆吧!在家乡转了儿圈之后,我突然发现,白头山不见了。我好纳闷,忍不住和一位老乡谈起这件事。老乡哈哈一笑,说:“白头山还在呀! 可是它早就不叫白头山了。”“那它现在叫什么山?”“翠云山!”老乡用手往前一指说,“山还是原来的山,名却不是原来的名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展目望去,只见眼前的这座小山上一片碧绿,有如翠云密布。松树、柏树以及其它一些叫不出名儿的树木,挺拔直立,茁壮成长,显得生机勃勃。我恍然大悟,禁不住赞道:“好名字!真是好名字!”
这样看来,小山“改名”也就不足为奇了o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前面横线上。
【2】从文中摘录4个成语,并选…个造句。
【3】用“ ”画出描写白头山“名副其实”的词句。
【4】用“ ”画出文中具体说明“天翻地覆”的语句。
【5】“白头山”为什么后来改名为“翠云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一两句话写出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拓展题
小书屋
这间小巧玲珑的小书屋,被挤在两幢高大的楼房中间。
小书屋门前,摆着几张临时搭起的书架,上面挨挨 ( )挤挤地摆满各种书刊杂志: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有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也有适合中老年人阅读的,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小书屋主人的态度很好,不仅百问不烦,百拿不厌,而且还能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主动介绍你所喜爱的精神食粮。
小书屋内,有一个柜台,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四周的墙壁上,从上到下也用铁丝和绳子挂了四行 ( )书刊,就连两扇打开的小门上,店主人也没让它空 ( )闲着。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数 ( )九严寒,只要你来到这个书店小屋,都可以随意选择你喜爱的书刊,让你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这个小书屋,没有宽敞豪华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却有着琳琅满目的书刊杂志、热情和蔼的笑容、亲切温柔的话语,这一切,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它像一叶小舟,载 ( )着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或词注音。
【2】联系上下文说明加点的词各代指什么。
(1)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 )
(2)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 )
(3)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
【3】用“_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用什么比喻什么。
。
【4】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小书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1】文中画“ ”的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拇指的形状算不上美。
【2】通过加点的三个词语,我仿佛看见大拇指,_____________的场景。六个“叫他”使我忍不住想称赞他:____________。
【3】将文中意为手指的“他”改成“它”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不属于食指特征的一项是( )
A.机敏 B.力大无穷 C.敢于探险 D.不怕牺牲
13、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城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苿、鹧鸪菜、石花苿;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⑥自然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A.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
B.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C.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
D.分类别、列数据、打比方
【2】下列句子表述不符合短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海洋中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B.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维生素
C.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虽然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D.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3】结合短文内容,下列哪项不是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原因( )
A.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
B.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鱼虾、浮游生物,可以让人类大饱口福
C.海洋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D.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4】第①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本文知识,谈谈你对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ǎn liàn)了笑容,眉头拧(nìnɡ nǐnɡ)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①最后这句话是严(历 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 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易)。②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sì shì)的,沉重极了。
【1】划去( )中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写出文中加点词的反义词。
脆弱——(________) 沉重——(_________)
【3】画“ ”的①句中,“意思只有我知道”,“我知道”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标出与画“ ”的②句照应的语句。
【5】用“ ”标出与画“ ”的句子照应的语句。
【6】从语段中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鲁肃吃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感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州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1】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辽阔——(_________) 欢跃——(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段,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在短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写下来,并仿写一句。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已用“//”分成两段,请你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用搀扶
听朋友说伊沙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5岁开始学琴。由于他在4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十月二十三日晚,我带着好奇走进人民大会堂,和朋友一起尽情地享受一代大师的琴声,一睹小提琴家的风采。没过多久,座无虚席的万人大会堂里便响起了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声,时而舒缓轻吟,时而高昂跳跃……
一曲终了,一个感人的镜头在舞台上出现了:只见帕尔曼用手杖支撑着身体试图站起来,可是不管他如何使劲向上支撑,都没有成功,整个身体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离开座椅,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次,二次,三次。帕尔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着一丝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当他第四次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全场先是寂静, 。
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几亿双眼睛,都默默地注视着帕尔曼不用别人搀扶而自己站起来的全过程。这位音乐家的感人之处,不仅是他的琴声,更是他的人格力量。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更为他的“不用搀扶”的善举鼓掌。
望着拄着手杖站在舞台上的帕尔曼,我万分感慨,颇受启迪:在现实生活中,“搀扶”固然能体现搀扶者的良知和爱心,但“不用搀扶”,何尝不是体现了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呢?在漫漫岁月中,我们也许都会遇到跌倒的时候,但愿那时,帕尔曼会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有勇气说:“不用搀扶。”
帕尔曼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1】用“ ”画出文中描写“琴声美妙”的句子。
【2】短文中的“一个感人的镜头”是指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______的精神。
【3】根据短文的语境,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处补充合理的内容。
【4】“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着一丝歉意”是对主人公的__________描写。想象一下,此时的帕尔曼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题目“不用搀扶”有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速度极快,来往的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反义词。
1、拥挤---( ) 窄---( ) 倒退---( )
2、“挤过去”中“挤”的正确解释是 ( )
A(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B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
C用压力使之从空隙中出来。
D排斥、排挤。
3、“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用一个成语替代。
4、“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是表现什么?
5、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19、班级要开展讲故事比赛,从古诗中认识人物、了解其心情、学习其品行,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故事,为参加故事比赛做好准备。
儒者之豪迈徐百柯
①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②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竟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③另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知识。
④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⑤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大笑而去。
⑥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兴高采烈的,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⑦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
⑧他的学生吴天辉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人跟他有交情。他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餐馆小吃一顿。"
⑨另一位学生傀瀛涛回忆说,一次,他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瑰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 11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⑩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间间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选自2017年第39期《求学》,有删改)
【1】听了讲述,听众提出了个问题,蒙先生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你进行解答。( )
A.不去院长家拜访,让院长十分难堪。
B.虽然在经史之学上造诣很高,但是不精通教学。
C.学生们不认可他的考试方式。
D.为人光明磊落,不会阿谀奉承,不搞阴谋诡计。
【2】“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蒙先生将自己比作__________,问学者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蒙先生就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蒙先生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体现了蒙先生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是对蒙先生的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兴高采烈的,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蒙先生的考试方式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先生从不阿谀奉承,即使因此不被续聘,也我行我素
B.走上讲台从容潇洒,讲课不带讲稿,不理会下课钟
C.对三教九流一视同仁,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讲话风趣幽默
D.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尤其是宋明理学
20、按要求写句子。
(1)傻事我不会再做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操场扩张了不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列句子改为肯定句。
(1)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只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沃克医生一针见地说:“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麦子熟透了,田野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我们身边的人各有各的优点、长处。比如有的人爱动脑筋,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性格开朗,有的人勇敢坚强,还有的人在音乐、美术、小发明、小制作等方面有特长……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以《夸夸_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表达对他人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