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渭南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施耐庵的《西游记》第一回。

    B.石猴是由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吸收日精月华变化而来。

    C.“一个个序齿排班”中的“序齿”就是按牙齿的多少排列顺序。

  • 2、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场之国》一文描写了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其中对车船过后牧场的景物描写,是静态描写。

    B.《牧场之国》一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既是作者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也是作者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C.《金字塔》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不同形式的金字塔,两篇文章介绍的方式是一样的。

    D.《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写小艇在水中穿梭的样子,是动态描写;写戏院散场后城市的寂静,是静态描写。

  • 3、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是故乡明》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和恬淡的明月,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B.《景阳冈》描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体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机敏的性格特征。

    C.《军神》一文中,作者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对体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没有起到作用。

    D.《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对毛泽东的神态、动作等描写,体现了他内心的悲痛。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阅读积累

    1. 以下是出自《水浒传》的故事是________

    A. 三顾茅庐 B. 火烧赤壁 C. 单骑救主 D. 拳打镇关西

    2. 《____》 《____》 《____》 《水浒传》并称四大名著。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___________。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___________,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___________,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___________,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___________

    2.《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了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___________

    3.《童年的发现》记叙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九岁男孩,他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非常痴迷,并居然发现了___________发育的规律,但在上课时因发笑而被老师误解,被赶出教室。全文表现了小男孩的天真可爱,赞扬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留恋和___________之情。

  • 6、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填空。

    ①文质____)(____)   ②花团____)(____  ____)(____尽瘁

    ____)(____归赵   ⑤神采____)(____________

    如①这样的成语,我能再写两个:________ _________

    如④这样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我能再写两个:________ _________

  • 7、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合适的四字词语。

    (1)你刚才说在家休息,这会儿又说没时间,这不是________吗?

    (2)因为准备充分,李兵在比赛中显得________,一点儿也不慌张。

    (3)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你所料,真是________,令人折服!

  • 8、先组词,再换偏旁部首组字并组词(5分)

    呻( )   ( )__   ( ) 

    役( )   (     )__   (     )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外阅读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圣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节选《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1】从选文中,不可以看出“猴王”的性格特征是(   

    A.圆滑老练

    B.桀骜不驯

    C.勇于反抗

    【2】佛祖认为玉帝坐龙位的理由是________,孙悟空认为自己坐龙位的理由是________。你赞成________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中符合选段内容。

    ①佛祖劝说孙悟空的话语中表露出对孙悟空的怜悯。____

    ②孙悟空与佛祖斗法中写字留记号,表现了他顽皮的性格。____

    ③片段中主要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____

    ④本文是《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之后的故事情节。____

    【4】根据短文题目,请简要写出孙悟空与佛祖斗法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孙悟空,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个大胆的、富有反抗精神的神话英雄,也有人认为他顽劣泼皮,不自量力,争强好胜。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   

    枇杷酸·枇杷甜

    ①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批把的时候,天竞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襄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②老汉猫着身子,双手抱腰,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③“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

    ④“没问题。”凌师傅爽快答道。

    ⑤凌师博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的火不好发作。

    ⑥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瞌睡,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⑦老汉走后,妻子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你就是小心眼”,又继续干活了。

    ⑧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了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⑨凌师傅剥了一颗批把,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砸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迷成一线天,瓮声瓮气地说:“好酸!”凌师傅抢白妻子:“是你的口酸了,心酸了。”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批把,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1】阅读文章遇到不太明白的词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猜测。对于第⑥自然段中的“牙齿打瞌睡”,下面的猜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方言土话

    B.形容老汉很冷

    C.指老汉冷得快要睡着了                  D牙齿直打颤。

    【2】围绕凌师傅和妻子对于老汉借伞的不同态度,补充情节发展图(请用四字概括)

    【3】第⑤自然段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是凌师傅妻子瞪凌师傅,凌师傅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是凌师傅瞪他妻子,凌师傅妻子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凌师傅;文中还有很多内容对凌师傅妻子的描写,这是为了( )

    A. 点面结合          B.   首尾呼应          C.   动静结合       D.侧面描写

    【5】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枇杷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B.妻子觉得枇杷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C.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 11、阅读《白杨》选段,回答问题。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2在第一节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 )——(   ) ( )——(   )

    3“——”划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白杨树,又陷入沉思,此时爸爸在沉思什么?

    爸爸沉思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大的白杨树是指________________几棵小树是指______________

    6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作者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于是,穗头已经发黄的草上掀起一阵波浪,草梗闪出银白色的光亮。偶尔,天边也会出现一根细小的像桅杆似的东西,走近了才发现那原来是穿着高粱红长袍骑在马上的牧民手中的杆子,它是用来套马的。看到马背上牧民的雄姿,我心里油然生起敬慕之感。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这句话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 ),突出了风的(   )。这句话除了运用了比喻外还运用了( )修辞手法。

    2.请你再找出一个比喻句,并说出本体和喻体。

    3.作者对牧民是一种什么感受?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偶尔——  

    细小——

    敬慕——  

     

  • 13、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风光。

    2﹏﹏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对最后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陶醉了。

    B. 作者借物喻人,间接赞美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C. 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 14、课外阅读。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苏大夫有个各色(注:特别)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一日,苏大夫和两位牌友叫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凑上一桌打牌。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了胳膊,疼得够劲。可他拿不出七块银圆,苏大夫便不理他。牙医华大夫心善,从后门绕出去,悄悄给了张四七块银圆。

    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圆“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点灯时分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唯独拦住华大夫,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圆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有删改)

    【1】苏大夫之所以被称作“苏七块”是因为:________

    【2】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苏大夫的医术高明?从文中找出。

    ___________

    【3】苏大夫认为自己是心地善良的,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中画“﹏﹏﹏”的句子中的“这事这理这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事”指的是苏大夫不肯为张四治病的事情。

    B.“这理”是说苏大夫立的治病规矩不能更改的道理。

    C.“这人”说的是苏大夫为人处世的原则。

    【5】你欣赏苏大夫这样的处世原则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圆月与中秋节

    在中国文化里,圆月是一个象征着思念、丰饶与和谐的吉祥符号。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就是把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情感寄托在了圆月之上。

    与圆月有关的中国传统节日,除元宵节外,就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了。为何叫中秋节呢?原来,根据古代历法,一年被分为四季,每一季都分为孟、仲、季三月。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是仲秋的中点,故称之为“中秋”。

    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祭月的活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后来这种祭月活动逐渐拓展到民间,在中秋时节,大家对着又亮又圆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到了唐代,祭月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这个节日到明清时期,已经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

    作为民间大节,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赏月、拜月、吃月饼、饮桂花酒、观潮等习俗流传至今。民间童谣唱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中秋时节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祭月的瓜果供品还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有的人家会摆上石榴,祈福多子多孙;有的人家会准备西瓜,取意团圆,或者会吃寓意长寿的花生,但就是不能有梨,因谐音“离”而不吉利;还有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或者把栗子撒于柿子之间,寓意“利市”……

    皓月当空,美食在前,对亲人、故土的依恋在心中。中秋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1】填空。

    ①中秋节在每年农历______

    ②在中国文化里,圆月是一个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吉祥符号。

    ③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______、夏至祭______、秋分祭______、冬至祭______的习俗。

    【2】选择。(单选)

    ①要了解“中秋”名称的来历,应读(______);要了解中秋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应读(______)。

    A.第1自然段   B.第2自然段

    C.第3自然段   D.第4自然段    E.第5自然段

    ②第3自然段为了说明“中秋祭月的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______

    A.游览顺序   B.时间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3】今年中秋节,如果让你准备两样祭月的瓜果供品,你会准备哪两样?寓意是什么?根据短文内容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汉字赞》选段,回答问题。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1观察/辨别字体,根据文段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

    A.楷书    B.草书    C.小篆    D.甲骨文    E.行书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你能猜出这个用繁体字书写的词语是什么吗?写在括号内。

    愛國——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生活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商场:轻仓处理(   ) 全场八拆(   )  饭店:供应早歺(   ) 稀饭曼头(   )

  • 17、阅读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沉思良久:________

    欣喜之余:________

    2读句子,注意划线部分的词句,联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一个词写出来。

    ①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 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________

    ②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地说:去吧,你要的伞!”________

    ③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  , 眼里涌出了泪水。________

    3作者看见伞,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的原因是________

    4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________  , 这句话表达了________

    5课文已用“‖”分好段落,请写出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

    6假如你就是文章中的作者,收到母亲的,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故事,完成练习。

    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挥师出祁()山,准备一举攻灭曹魏政权。但是由于蜀将马谡()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他非常被动,他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曹魏大军,直奔西城杀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官员们听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个个吓得大惊失色,魂不附体。诸葛亮于是登上城楼一看,只见东北方向尘土扬天,显然魏兵已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然后就下令:把城头的旌旗全部藏起来;诸将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洒扫,也不得惊慌乱动。诸葛亮自己则端坐在城门楼上,羽扇纶(ɡuān)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之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两旁,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的神色。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就急忙下令退兵。

    1这个故事写的是著名的(   )。

    A.空城计 B.声东击西 C.西游记 D.连环计

    2从这篇文章中找出三个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歇后语中有两句与本故事有关,分别是________

    ①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②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③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司马懿的大军来到西城之下时,看到诸葛亮在做什么?把有关句子画上“   ”。

    5为什么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能骗到司马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理解。

    巧改对联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十分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他亲自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是“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正巧,有个秀才见了这幅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出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给“夫”字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第二天,老进士请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发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不由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百姓们则拍手称快。

    【1】联系上下文,以下词语不能和其他三个归为一类的是( )

    A.为富不仁

    B.有财有势

    C.欺男霸女

    D.鱼肉乡里

    【2】文中哪句是对秀才“计上心来”中“计”的具体解释?请用“ ”画出来。

    【3】秀才巧改对联,那么,对联被改成了什么样?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出总有因,对于老百姓拍称快这一举动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进士昏了过去,大家都着急地拍着手,喊着快救他。

    B.老进士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丢了脸,大家高兴。

    C.秀才巧改对联,诅咒了老进士父子,出了大家心中恶气。

    D.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换要求,改写句子。(3分)

    (1)、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熙凤很美丽。  王熙凤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用恰当的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风气。(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对这种浪费粮食的现象,难道我们能容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景色难道不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难道不是因为他马虎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被”字句。

    (1)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_____________

    (2)乌云遮住了太阳。

    _____________

    (3)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作文。

    选择你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感想表达清楚。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