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

    A.品行方(正直)

    B.乘而入(勇气不足)

    C.前俯后(脸向上)

    D.高望重(道德;品行;政治品行)

  • 2、给加点的字选择一个恰当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括号中。

    信:信用,不欺骗;信任,不怀疑;消息;随便;

    (1) 这话信不信由你。( 

    (2) 我们说话应该言而有信。( 

    (3) 他连忙赶来报信。(   )

    (4) 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   )

     

     

     

  • 3、下列词语只有一组搭配不当。把它选出来(  )

    A.凛冽的北风

    B.荡涤着尘埃

    C.铿锵的臂膊

    D.精心地调制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晋代( )被称为( )

  • 5、比一比,再组词。

    ( )     虚( )      ( )

    ( )      ( )      ( )

    ( )      ( )      ( )

  • 6、看拼音,写词语。

    shuāi jiāo_____   hóu lóng_____   qī zhà_____

    zhí zi_____     nán kān_____   bāo fu_____

    bān shǒu_____   shén shèng_____

  • 7、日积月累。

    (1)应答中有敏捷的思维。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这段对话给我们展示了一个________的杨氏之子。

    (2)很多名言警句中也藏着智慧,如:_________,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3)人有耻,_________

  • 8、按古诗内容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作品,他笔下的云、雨、风各具特点。诗人把乌云比作“ ”,把大雨比作“   ”,用“   ”写出了风的大,显得形象生动,极富立体感。

    2.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后 。诗句描写的色彩极其丰富,云与 雨形成鲜明对比,山是 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   色的。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买鹿制楚

    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可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齐若不征服楚,华夏就仍不能统一。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奉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但担任相国的管仲连连摇头,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够一阵拼杀的。一则我们得把辛辛苦苦积蓄下来的粮草用光,再有齐楚两国万人的生灵将成为尸骨。”

    一番话把大将军们说得哑口无言。

    管仲说完,带大将军们看炼铜去了。他们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二枚铜币就可买一头。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

    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一年间,楚地大荒,铜币却堆积成山。

    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伸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一来,楚军人黄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之势。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改编《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

    【1】联系上下文“管仲见时机已到”中的“时机”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带大将军们看炼铜去了”,其实是去为买鹿的铜币作准备。

    B.“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意思是说齐桓公好鹿,会让齐国灭亡。

    C.管仲把鹿价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是为了让楚人放弃本业而疯狂捕鹿。

    D.“楚成王内外交困”,国内困境是钱多腐败,国外困境是外敌压境。

    【3】阅读短文,推测管仲买鹿制楚的思维过程,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

    遇到问题

    分析当时的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

    (1)楚国不听齐国号令,华夏难以统一。

    (2)齐楚实力旗鼓相当,若交战,_________

    鹿比较稀少,楚国才有,且价廉。

    如果_______________

    (1)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4】楚国被制服后,楚王进行了深刻反思,他可能会从这件事吸取哪些教训?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节选自《白杨》(10分)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此文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 )。

    (2)第一段中表达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2分)

    (3)请你用不管……不管……”造句。(1分)

    (4)文中第一段共写了白杨树的( )个特点,分别是(            )。(2分)

    (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这句话中的字可看出(   )。表白自己的心爸爸想表白自己怎样的心?(   )(4分)

     

  • 11、短文阅读。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lòu lù)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xiān xiǎn)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wéi wèi)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悲伤______依恋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有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句子“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短文画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照样子运用动作描写写一写“久别重逢”这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跳水》,回答问题。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3船长为什么要让孩子跳下来,这体现了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中“40秒”,明明时间很短,但是为什么大家却觉得时间太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莹儿,你也好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  )最有灵魂(  )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文中连用四个“愈”字,写出了梅花________的特点。

    3结合课文说说你对“气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位美国的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一天,她来到一所学校,请校长找来三个四年级的学生。

    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只瓶子,又取出系着绳子的小铅锤。她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头,先后把小铅锤都放在瓶子里。

    她对三个学生说:这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一口没有水的井里玩。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说完以后,她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小朋友齐声回答:记住了!

    美国教育家拿起茶杯向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小梅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字刚喊完,三个小朋友各自安稳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那位教育家问小梅: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小梅如实地告诉了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小梅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当然让别人先出去!

    那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了小梅。抱了好久才放下,她对校长说:美国这样的实验我做过多次,但每次都由于争着先往外拉铅锤,总要把瓶子掀翻。

    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括号里。

    2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 15、阅读

    月下春江美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着家人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块隐隐约约暗褐苍茫的晕。而这一小块的晕,映照在苍茫的河面上,随着荡起的水波呈现出圈圈美丽的倒影,竟有着雨后彩虹隐没前的轮廓。越看越像,越看越美,朦朦胧胧的不可言喻的美,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果真是的。天上一小块的光晕就让满河的水以船为界,西侧是晃晃的泛白的河水,东侧则阴阴暗暗、晦涩苍苍。

    新月出来了,开始值班上岗。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经照过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吗?如钩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颗极亮的星,默默陪着他。不靠他太近,不离他太远,给他距离,给他支撑和美感。星和月的影子映入河中,忽而清晰,忽而恍惚,别有一番情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是苏轼的疑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是张若虚的困顿。其实,何必问“明月何时照古人”?月圆月缺,每时每刻的月都是不同的,照耀古人的月也只是古时的月,照耀我们的也只是我们同时代的月,日新月异,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今晚,这美丽春江上的月,因为我们游玩的心情愉悦,也是愉悦的。夜幕弥散,河面开始起风,不刺骨,却也陡然觉得冷。我们的船,只得往回返。水中的月,贴近船边的月和那颗越来越亮的星,碎成点点闪闪的锦鳞帛片跳跃着,一路跟随我们。夜,越来越深。近岸的柳,黑乎乎的一片了,远处的更是如雾如梦一样混沌不清。

    河面的一切都沉入梦境中了,那弯新月倒是越来越明朗,还有稀稀疏疏闪烁不定的星。

    【1】文章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空间

    B.事物的几个方面

    C.时间

    D.事情发展

    【2】赏析下列句子,体会景物的动静之美。

    (1)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

    (2)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

    【3】月下春江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迷离朦胧的美

    B.梦幻诗意的美

    C.动静相宜的美

    D.豪放磅礴的美

    【4】欣赏着月下的春江美景,作者想到了古人的诗(词)句。你还想到了哪两句诗呢?

    ______________

  • 16、课内阅读。

    跳水(节选)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抢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读读画线句子,三个“!”连用加强了船长命令的语气,说明了船长______

    【2】“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1)“扎”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_____

    (2)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落水的冲击力______,也从侧面说明跳水的位置______

    【3】为什么“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选段,请你说说船长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课外阅读。

    小兵张嘎夺枪记

    嘎子刚走到院门口,猛然看见两个鬼子,东张西望地朝这边走来。嘎子心想:不好,区队长他们还在屋里呢。要是没准备,双方照了面,一交火,把村里的鬼子都招来就不好办了。

    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一个鬼子晃了晃手中的长枪,龇牙咧嘴地嚷了几句,让嘎子让开,他们要进院里去。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鬼子恶狠狠地用枪把嘎子往旁边一拨,大步往院子里闯去。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道:“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

    鬼子们气势汹汹地闯向正房,嘎子跟在他们身后。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间挎着一支手枪。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两个鬼子撞开屋门,闯了进去。一进屋,他们就像饿狼似的东翻西找,惊动了灶边卧着的一只母鸡。母鸡咯咯叫着站起来往外跑。鬼子兵连忙去捉母鸡。母鸡东躲西闪,最后一头钻进西屋的门帘子里面去了。

    鬼子兵上前一挑帘子,突然,三把刺刀从里面一起刺出。他嚎叫一声,翻身栽倒在地。原来区队长和战士们刚才听见了嘎子在院子外的喊叫,已经做好了准备。

    鬼子官见势不妙,哇呀一声,转身就跑。

    嘎子正站在院门口,见鬼子官往外窜,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的一条腿被绊了一下,身子一栽,跌在了石阶上。他一边在地上滚着,一边往外掏那把手枪。

    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啪的一声枪响,鬼子官被击中了。他身子一拱,滚到了嘎子脚下。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鬼子官一翻身把嘎子踹开,想去夺枪。区队长一甩手,又补了他一枪。鬼子官腿一蹬,不动了。

    随着一片冲杀声,反攻开始了。战士们从屋里涌出,冲向了大街。鬼子们纷纷四下逃散,有的被击倒了,有的举手投降……

    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1】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此时他的心里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描写,生动再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你知道嘎子为什么希望有一支手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嘎子夺到了手枪,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画上“_____”。

    【5】读了短文,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检测台

    敬重卑微

    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工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到这段文字,每想到这一幕,我就会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在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生命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蚂蚁的牺牲,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 淡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____”把括号中最恰当的词语画出来。

    2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第五自然段中每想到这一幕,我就会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一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题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对同学们的毒害很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竟铤而走险,走上了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甚至发生了杀人或自杀的恶性事件。

        青春少年的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些沉迷于网络黑洞里的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脑前、手握鼠标时,请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是被它所控制、所奴役。切勿让网络这张大网网住手脚,束缚心灵,不要被网吧里那些看不见的陷阱埋葬自己的花样年华!  

    (1)解释文中划线词。①铤而走险:________。

    ②憧憬:________。  

    (2)仿照文中画线句,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________  

    (3)网络对小学生来说,有哪些不利影响?请总结回答。________  

    (4)小学生在上网时应具备怎样的良好心态?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句子乐园。

    1张军坚持锻炼身体。张军长得很结实。(用关联词语使两句合并为一句)

    2一群孩子从公园里挤了出来。(改成比喻句)

    3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改成字句)

    4黄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改成字句)

    5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6老师要求学生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修改病句)

     

  • 21、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齐威王对田忌说:“难道你还不服气?”

    _____________

    (2)人的聪明和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祖父的园子,是作家萧红童年时最爱去玩耍的地方;而一个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发现,给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见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纯真岁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