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这段文字,其中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我校语文组举行了以“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②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有优秀书籍推介,有学生作品展览,有生活剧表演等……③通过这次读书交流活动,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
A.①句中“写作兴趣”改为“写作水平” B.②句中“……”改为“。”
C.③句中在“同学们”前面加上“使”字 D.③句末尾加上“的重要性”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保姆 嫉妒 施行 放肆 附庸 美妙绝伦
B.发征 由衷 拟定 引荐 包袱 养尊处优
C.喉龙 吆喝 签字 蜻廷 常识 跃跃欲试
3、浩浩晚上11点钟还在练习拉二胡。第二天,楼下的李阿姨对他说:“浩浩,你真刻苦,半夜里我都能听到你的二胡声呢!”浩浩回答最得体的一句是( )。
A. 李阿姨,您过奖了!
B. 谢谢李阿姨的夸奖,我会更努力的。
C. 李阿姨,不好意思,一定打扰到您休息了,我以后会注意的。
4、填空。
(1)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______》中的人物,课文选取了____________的片段,写出了严监生____________的特点。
(2)《摔跤》选自__________的《_________》,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
(3)《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__,课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课文所选片段通过对他的____________进行描写,突出了他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下列词语中共有6个错别字,请圈出来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
①繁华似棉 姹紫嫣红 抓耳挠腮 杯水车薪 ________
②安居乐业 鞠躬尽粹 赴汤蹈火 心极如焚 ________
③铤而走险 巧舌如簧 应接不瑕 故伎重演 ________
④连声屏气 自强不熄 奄奄一息 大饱眼福 ________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再读一读。
奇特 奇丽 奇怪
(1)傍晚,天空中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真是无比( )的景色。
(2)窗台上的花是谁送的?大家觉得非常( )。
(3)这种( )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寻味 品味 体味
(4)这篇文章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耐人( )。
(5)在军训中,我真正( )到了军人不怕吃苦的精神。
(6)这幅画值得我们好好( )。
7、根据解释写词语
1、说话絮絮叨叨。(______)
2、江河中水浅礁石多、水流湍急、行船危险的地方。(_____)
3、音乐、戏曲、歌曲等的调子。(______)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国杨氏子九岁,其聪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和“中国绿肺”之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近年来,秦岭北麓地区不断出现大量违规建设的别墅。自2018年7月至今,一场雷厉风行的专项整治行动在秦岭北麓西安境内展开,大量违规建设在青山绿水间的私人别墅被拆除。
【1】读了上面材料,你读出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材料我是从《新闻联播》中看到的。”这句话让你想到了哪一句名联?
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上面材料画线句子中哪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yuè lè),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diào tiáo)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把选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读音用“/”画掉。
【2】在选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3】诸葛亮为什么选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字摆开”是为了_____________,“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是为了___________,“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说一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诸葛亮当时会笑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袁隆平23岁时在湖南一所偏僻的农校做老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发生的饥荒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当他决定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时,世界上已经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都没有成功,并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面对困难绝不退却。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1970年。试验田所在的云南发生地震,人们纷纷撤离,但袁隆平却泰然自若,在田间搭棚子继续研究。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袁隆平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②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2016年,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提供的粮食援助,他给中国26年的粮食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2018年。袁隆平院士所带领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溪成功实验种植水稻,获得大丰收,“荒漠变绿洲”,这是中国水稻的奇迹!
【材料二】
1964年袁隆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97 年袁隆平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公顷水稻产量
【材料三】袁隆平语录
①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②我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另一个是全球覆盖杂交水稻。
我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③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1】【材料一】中介绍了袁隆平的哪两件事迹?请用简单的话加以概括。结合【材料三】
袁隆平语录,你感受到了袁老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二】的统计图,你获得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中袁老的两个梦想,其中之一就是“禾下乘凉”。请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绘划线部分的句子呈现出的景象。100字以内
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徐庶走马荐诸葛
①徐庶,字元直。他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刘备非常高兴,拜他为军师。徐庶几番设计,帮助刘备大败曹军。败军回许昌,曹操大为吃惊,问左右:“不知何人为刘备献策?”谋士程昱答道:“此人非单福,他是颍川的徐庶。丞相若用此人,召来不难。”便献上一计,曹操按程昱说的,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又让人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假信,让他速来许昌相见,以救母命。
②徐庶是个孝子,他幼年丧父,弟弟徐康不久前也死了,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无人照顾。徐庶见信,泪如泉涌,只得拿着信去见刘备,把情况告诉刘备,请求能让他去与母亲相见。刘备闻言大哭,二人相对而泣,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第二日,刘备设筵席为徐庶送行。刘备、徐庶骑着马出了城,至长亭,下马相辞。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说:“请您不要再送了,咱们就此告别吧。”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说罢,泪如雨下。徐庶挥泪告别,刘备骑马立于林畔,目送徐庶。看着看着,目光被一片树林挡住,刘备以鞭指道:“我真想把这片树林砍光,好多看他几眼!”
③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刘备喜出望外:“莫非先生改变主意了?”徐庶勒马对刘备说:“我因心绪如麻,忘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奇士,就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您何不把他请来,此人必有大用。”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徐庶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才德,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刘备欣然接受。
【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徐庶离开刘备赶去曹操那里的原因( )
A.曹操实力雄厚
B.曹操求贤若渴
C.徐庶与刘备有矛盾
D.曹操软禁了徐庶的母亲
【2】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刘备“喜出望外”的原因是( )
A.徐庶来推荐诸葛亮了
B.诸葛亮要来了
C.以为徐庶改主意了
【3】文题“徐庶走马荐诸葛”中“走马”的意思是( )
A.牵着马走
B.骑着马跑
C.走马上任
D.追着马跑
【4】短文选自四大名著之——《_______》,作者是________。选用文中三个人名,填填歇后语:_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_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
【5】你能猜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左右:____________ 筵席:_____________ 隆中:_____________
【6】文中描写哭的词语有很多,请你找出来并写下来。(写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中的人物总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虽短,却有三个人物的形象跃于眼前,请选择一个人物,摘录人物言行,并写下有什么性格特点。
我选择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人物言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句式,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其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并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一读,完成练习。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 )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遥遥领先: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动声色:__________________
【3】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比赛结果,田忌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瑜表面上对诸葛亮客气,内心却暗藏杀机。客气表现在:_____________。暗藏杀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事”“不要推却”这两个词进一步说明周瑜很狡猾。
B.周瑜担心诸葛亮不中自己的计谋,强调“公事”,让诸葛亮无法拒绝。
C.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这是一个不能推托的任务,你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D.这句话说明周瑜认为只有诸葛亮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4】“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很高兴”是因为:_________。“立下军令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这两句话中的“大月亮”指的是________,“小月亮”指的是________。
【2】下面对“小月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小月亮”这个称呼里,凝聚着作者对故乡、故乡月亮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B.苇坑上“小月亮”的月色比不过世界各地的美妙绝伦的月色
C.故乡的景色不及广阔世界的美景,就连月亮都显得比其他地方的小
17、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1】从画横线的句子你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曲线的句子是对石猴语言的描写。通过语言来写人物性格,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这段话意思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1)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
(2)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3)众猴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弄得力倦神疲。
18、课外阅读。
埃及的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仔细阅读文章,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再填空。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座字塔都是高146米,底座周长为一千米。
B.“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石块很坚硬。
C.用堆土坡的方法把巨大的石块垒起来,这只是一种传说,真实性并不确定。
【5】你是怎样理解“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良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
(1)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______
(2)非常静,没有一点儿声音。 ______
【3】把段落中写景的文字用“﹏﹏﹏”画出来。
【4】根据课文片段的内容填空。
白天,________乘坐着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坐着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坐着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坐着小艇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自然段既写出了戏院散场时的________,也写出了威尼斯的________。一________一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20、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①把那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还没有来得及插上一句嘴,他已经把我的尺寸量好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题目:我喜爱的 (填写小动物)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抓住特点,描写动物的样子、神态。(3)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围绕“喜爱”描写小动物,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4)字数在45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