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句子中带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观:①看 ②样子和景色 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
2.沸腾:①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 ②情绪高涨
潮来了,人群又沸腾起来。( )
壶里的水沸腾了。(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膑足智多谋,在赛马比赛中,运用巧妙的谋略,让田忌赢了齐威王。
B.现在有不少孩子整天养尊处优,被称为温室里的花朵。
C.他非常尊重老师,一到老师面前就点头哈腰。
D.看见爸爸灌篮成功,我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3、选词填空。
热烈 猛烈 强烈 剧烈
(1)风,( )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
(2)在( )的阳光下,那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水晶。
(3)孩子们( )地鼓掌,欢迎瑞恩的到来。
(4)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 )地颠簸着。
4、按课文内容填空。 (4分)
(1)相声是一种 的语言表演艺术。
(2)儿应声答曰:“ 。”
(3)翠翠红红,
风风雨雨,
(4)写出一副课外积累的对联:
5、看拼音写词语:
yì yǐn ér jìn xìnɡ mìnɡ bàn yè sān ɡēnɡ ɡuǐ jì
( ) ( ) ( ) ( )
pò làn chǐ xiào xiōnɡ tánɡ quán tou sū ruǎn
( )( ) ( )( ) ( )
6、比一比,再组词。
伦( ) 捅( ) 抑( ) 榜( )
论( ) 涌( ) 仰( ) 傍(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中__________用妙计向________“借箭”,挫败了________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阳冈》中武松______________的故事,体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猴王出世》中__________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__________,被群猴拜为________,表现了石猴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看拼音,写词语。
1.周瑜虽然dù jì(________)诸葛亮,但是不得不chéng rèn(_________)自己不如诸葛亮。
2.无论是哪个nián líng(________)的人,都要积极duàn liàn(________)身体。
3.拔河比赛场地上,参赛队员mó quán cā zhǎng(_________),拉拉队员放开hóu long(________)喊 “老刘——老张——加油”,虽然有些fàng sì(________),但能感受到孩子们yóu zhōng(________)地祝愿。赛事结束后,大家cù yōng(________)着冠军走出赛场,一个同学fù yōng(________)风雅,喊了一句:“啊,今天是个好天气!得胜归来,意气风发啊!”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惊心动魄的瞬间
2018年5月14日下午4点10分,3U8633航班乘客、25岁的平措已经回到位于拉萨的家中。回想起事发过程,除了惊吓,他感受更多的是温暖。事发当时,平措正在打盹。一声巨响,他突然被惊醒,感觉飞机失重往下掉。氧气面罩也掉了下来,他看到空姐赶紧协助大家戴上氧气面罩。“除了失重的一刹那,后面飞行都挺平稳。”平措说。但恐慌情绪还是在机舱蔓延起来,有乘客开始呕吐,他也感觉手发麻。他非常清楚正在经历一场飞行事故,而对此却毫无办法。“坐我旁边的一个哥们儿看我抬着手,问我怎么了。”平措说。这个素昧平生的哥们儿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帮他揉手,安慰他不要紧张。他感觉手好多了,但心还是忐忑不安。
当时机舱断电。机舱广播没法工作。突然,听到一位空姐扯着嗓子朝大家说道:“请相信我们。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大家备降地面!”听到这句话,平措的心里突然明亮起来。在那种气氛下这句话太重要了!他明白机组成员已经竭尽所能采取措施了,自己能做的就是等待。空姐照常工作,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乘客们在整个备降过程中也都保持了惊人的镇定。直到飞机成功备降双流机场时,平措才和身旁的哥们儿紧紧拥抱在一起。他在朋友圈深情地写下:“感谢3 U8633航班的飞行员和空姐,是你们的镇定,创造出了备降奇迹。为你们点赞!”
【1】结合文意,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素昧平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尽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位“哥们儿”为平措做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现飞行事故时,空姐是怎么说的?请找出来画上“﹏﹏”。
【4】第2自然段画横线的短语中,“那种气氛”是指________________,“这种气氛”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平措在朋友圈写下的那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春天放纸鸢
夜幕降临,漫步在乡间道路上,除了春风扑面柔和的感觉之外,忽而传来阵阵熟悉的风筝葫芦声,会不由得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在我十二三岁时,每到春季,父亲总要扎个风筝去放飞,供我们赏玩。父亲( )风筝时,左邻右舍好多人帮着( )竹篾(miè)、打面糊、糊纸等。风筝准备就绪,还是那批人帮助( )着风筝到田野里,拉绳的和( )风筝尾巴的就配合我父亲放风筝,一旦风筝飞到了空中,个个看了心里甜滋滋的。
后来,父亲见到别人风筝上挂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于是,他也制作风筝葫芦。他先弄来几个干燥的瓠(hù)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二吧,然后,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最后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楔形口子,这样,风筝葫芦就算制作完成了。在风力的作用下,那葫芦就发出“嗡嗡”的响声,挂在风筝上,老远就能听到时高时低的风筝葫芦声。
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开始时,我只是用麦秸秆和旧报纸制作简单的小风筝。后来,我又萌发了制作大风筝的念头。同伴们看我要制作大风筝了,个个鼎力支持,跟着我溜溜转。我制作的风筝飞上了天空,我和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从那以后,每到冬春大风时节,我就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惯。
我在同伴中是放风筝的高手,贪玩的小伙伴都很听我的话,否则我们放风筝时就不带他去。
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
【1】把下面表示动作的词填入第2自然段的括号内。
提 托 扎 劈
【2】文中画线句中“小伙伴都很听我的话”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两条理由。
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借物抒情 D.总起全文
【4】“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中“美好”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填序号) (_____)
①浓浓的思乡之情。 ②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③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④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11、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映在还乡河上( )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1】把短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3】你认为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在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演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习惯。
【1】“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几乎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乐曲可以用许多词语,本文就用了这样三个: ______、 ______、 ______
【3】本段从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这样几个方面写了从们对音乐的喜爱。
【4】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 ”在文中画出来。
13、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17分)
勇敢的孩子
一辆大客车载着19个6至11岁的小学生去参加活动。途中,驾驶员因病昏迷,汽车因此失控,并在美国第40号公路上急驶乱窜。一些孩子吓得哭泣起来:“我们快要死了。”突然,汽车又开始横冲直撞,孩子们都摔倒了,有的还撞在车窗上。这时,车上10岁的五年级学生拉里的头脑异常清醒,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勇敢地从座位上一跃而起,一把抓住方向盘,并用力踩住刹车踏板,使汽车猛然刹住。拉里随后招呼三位学生一起把司机拖起来,并立即报警。过了一会儿,几辆救护车闻讯赶到,将司机和五位受伤的学生送到医院,其余的学生换乘另一辆大客车返回学校。在车上,孩子们泪流满面,七嘴八舌地表达着对拉里的感激之情……
事后,拉里平静地对表扬他的校长说:“这算不了什么,只是我常跟爷爷一起摆弄一辆货车的缘故。要知道我爸爸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生前总是想方设法做好事,帮助过许多人,我想,我爸爸一定会为我高兴的。”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6分)
①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
②形容人多嘴杂,讲个不停。( )
③乱冲乱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分)
A.拉里这样做是逞能,是为了炫耀自己。
B.拉里在危急时刻这样做,是为了救助同学。
(3)第1自然段段末的省略号省略了孩子们的话语,请展开想象,补写几句同学们说的感激的话。(3分)
同学们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0岁的拉里为什么能成功救助一车小学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北京的色彩
①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②在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里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③我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入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④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柏,高高的白杨,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随后,我漫游天坛,发现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像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
⑤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栌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同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
⑥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⑦我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凝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拔地而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色彩热烈而明快,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我常常把面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白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
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城里无数个彩色的音符,自然使人想起祖国的四面八方……
⑨我是一片云,从彩色的北京又飘回绿色的东海之滨。如果有人问:“北京的色彩如何?”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北京的色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这句话用_____比喻_______,交代了______________,在文中起___________的作用。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短文第④⑤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家乡的秋季是什么颜色的?请用一段话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别了,我爱的中国(节选)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和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却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1】用“——”画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照样子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画“——”的语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愤慨 B.激动 C.憎恨
【3】短文中“我”为什么要离开中国?
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大时代,不能为祖国工作,还被迫离开祖国,内心对祖国充满了愧疚之情。
B.作者不是一个罪人,他这样做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突出了他爱国之心。
C.祖国危难之际,选择离开就是历史的罪人。
【5】“别了,我的中国”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材料一】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它越来越受重视。书法艺术,从精神层面上讲是“书为心画”,从人格层面上讲是“字如其人”,从表现层面上讲是“心正则笔正”。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的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的绵婉流转,使其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各种书体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之美。
【材料二】认识文房四宝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美感,无所谓好坏。
B.文房四宝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
C.南唐时期的文房四宝均产自安徽。
D.在宋朝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宣笔、安徽徽州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广东端砚)。
【2】请根据每种字体的特征,将字体和对应的特点及人物用线连起来。
隶书绵婉流畅太极武术家
楷书方正端庄侠客
行书豪放自由君子
草书轻灵飘逸舞者
【3】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运用对联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参差俯仰隶书轻灵飘逸 下联: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1】“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啊,体育,你就是乐趣!……和平的竞赛动力。”一段,完成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赞美了体育哪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自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谈谈对“体育,你就是和平”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刘伯承手心练字
欧政芳
刘伯承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shú)读书,但掏不出钱给他买笔墨纸张。没有笔墨纸张,无疑是读书识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可机智的刘伯承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手心练字法”——以食指作笔,把掌心当纸,将要写的字一笔一画地在手心上练习。
有一天早上,先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们临摹赵孟頫(fǔ)的书法,字帖发下去,学生们都动手磨墨、铺纸张了,唯独刘伯承一人呆坐着看字帖,先生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却一言不发。下午,交作业的时间到了,先生( )问刘伯承:“你写的作业呢?”刘伯承( )回答:“在手上,我已经在手上写妤了,也默记在心中了。”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发出一阵阵嘲笑声。
“在手上写好了?在手上能写好字?”先生黑着脸举起戒尺,吼道:“狡辩,把手伸出来!”刘伯承只好向先生道出自己买不起笔墨的苦衷,并且说出了自己独创的“手心练字法”。先生从学生那里拿来笔墨,刘伯承当场挥毫疾书,先生看了看刘伯承功底深厚的书法,点头认可了。后来,刘伯承还对自己的“手心练字法”做了总结,写成一首打油诗:“穷人只有一双手,笔墨纸张随身走。手心写满写手背,左手写完写右手。”
①“手心练字法”不仅让刘伯承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还帮助他打赢过一场漂亮的战斗。据说在一次起义中,刘伯承的队伍被敌军包围。②刘伯承一边焦急地对着地图观察地形,一边不由自主地在手心划拉地图上标注的山名,写着写着,笔画结构一连,一条栩栩如生的跃龙门的鲤鱼就出现在眼前。刘伯承豁然开朗,立即布下鱼鳞阵,采取中央突破战术:主兵力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最终刘伯承率领部队以少胜多,成功突围,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有删改)
【1】为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选择恰当的语气,填在文中括号里。
恭敬地 胆怯地 生气地 由衷地
【2】刘伯承因为_____________,只好以_________为笔,以_________为纸,练习写字。这就是刘伯承独创的“_____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的句子并在下面横线上做批注。
_______
【4】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的嘲笑,是为了衬托出刘伯承家庭的贫困和他自己的懒惰。
B.画线句①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C.画线句②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伯承布鱼鳞阵的想法源于他的“手心练字法”,表现出了刘伯承的足智多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D.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承是一个勤奋刻苦、善于学习的人。
20、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成转述句: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该写句子。(6分)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起人们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缩句)
(2)《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修改病句)
(3)李老师对珊珊说,珊珊的作文有两处错误,让他讲给珊珊听。(改为直述句)
23、习作百花园
读完上文《空城计》后写一篇读后感。意思表达准确完整,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