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纤(qiān xiān) 涕(tì qì) 菌(jūn jǔn) 锥(zhuī zuī)
诲(huǐ huì) 枉(wǎng wàng) 衷(zhōng zōng) 劣(liě liè)
2、“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 )
A.李白 B.孟浩然 C.故乡的朋友
3、煮酒论英雄时他们看到了( )的自然现象。
A. 台风 B. 沙尘暴 C. 龙卷风 D. 彩虹
4、看拼音,写词语。
wú xī ēn huì
( ) ( )
fù ráo yuè tán
( ) ( )
qīnɡ tīnɡ fēn xiǎnɡ
( ) ( )
xuán lǜ nà hǎn
( ) ( )
5、先补充词语,并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养( )处( ) 心惊( )( ) ( )平( )静
胸( )成( ) 肃然( )( ) ( )疾( )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bēng dài(______) chuāng lián(______) jiā qín(______) nà hǎn (______)
shǒu wàn(______) háng xíng(______) qiào qǐ(______) bān dǎo(______)
7、读拼音,写词语。
zhòu yè____ ɡēnɡ yún____ sānɡ shù____
zhī xiǎo____ mà zhà____ yīnɡ táo____
bànɡ ké____ gē cǎo____ shuān zhe____ kěn yǎo____
8、按要求填空。
(1)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
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_。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是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1】“挤过去”中“挤”的正确解释是( )
A.(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B.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
C.用压力使之从空隙中出来。 D.排斥、排挤。
【2】用一个成语替代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用“_____”画出来。
【4】“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将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父爱的温度
①8岁那年的一天,我跟着父亲去赶集。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条结冰的小河,我就拿着父亲给我在集上买的陀螺,在冰面上抽了起来。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冰层破裂,我的半个身子陷进了水里。冰冷刺骨的河水立刻浸透了我的棉衣,直刺我的双腿。我上身趴在冰层上大哭起来。
②这时候,只见父亲拿着一根绳子冲了过来。他来到离我五六米远的冰面上,把手中的绳子系了一个圈,然后用力扔给了我:“把绳圈套在身上。”
③父亲慢慢地拉绳子。不一会儿,就把我拉到安全的冰面上。他二话没说,扒掉我那湿透的棉裤,解开他的上衣,把我冻得有些发僵的双腿揣进了他的怀里,紧贴着他的胸膛……
④无独有偶,我在村子西面的大寨山上同样也享受到了父爱的温度。
⑤那年寒假,大雪封山,我不顾父亲的阻拦跟着他去大寨山上套野兔。
⑥_________________。我跟着父亲三转两转就累了。父亲让我躲在一座铺满杂草的石屋里,点着火让我休息。父亲离开后不到半小时,我忽然发现一只野兔从石屋门前经过,立刘去追野兔,不料滑倒了,顺着陡峭的山坡不知往下滑了多少米,脑袋撞在一个硬硬的东西上,昏了过去。
⑦当我醒来的时候,父亲抱着我坐在石屋里,我的双腿伸在父亲的怀中。
⑧“儿子,你可醒了。把爹吓惨了。”父亲盯着我问道,“怎么样?脚和手有感觉吗?”得到我确定能走的回答后,他依然不放心,让我试着下地走走。
⑨我站起身,来回走了很多圈,感觉浑身上下热乎了以后,父亲才把石屋的火熄灭,笑着说道:“走,咱回家。”
⑩父亲身体的温度虽然只有36度,我体验到的父爱也只有36度,但是这就足够了,这是父亲可以给我的火热的爱。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刺”表现出冬天冰层下的河水极其寒冷。
B.“冲”表现出父亲想救出落水儿子的急切心情。
C.“躲”表现出“我”三转两转就不想抓兔子了。
D.“抱”表现出父亲怕儿子受伤严重的关切。
【2】第③自然段主要是通过_____描写来表现父亲的。( )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理
【3】第⑧~⑨自然段,通过对父亲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出父亲( )
A.担心儿子
B.对儿子呵护备至
C.很啰唆
D.吓惨了
【4】联系上下文,第⑥自然段画线处应填入( )
A.大寨山花团锦簇,树木葱茏。
B.大寨山海拔高,直插云霄。
C.大寨山是村西面的一座山。
D.大寨山海拔高,山势陡峭。
【5】下列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全面的一项是( )
A.童年时,“我”跟着父亲去赶集,父亲掉进了冰河。
B.童年两次遇险的经历,令“我”感受到父爱的温度。
C.童年时跟着父亲外出的两件事,让“我”难以忘记。
D.童年时,“我”在大寨山上也享受到了父爱的温度。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松树的风格
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 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敬 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我对松树总是怀(瞻仰 敬仰)之心。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健壮 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读短文,用“√”选出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树的风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树有什么用途?用“ ”画出来。
【5】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什么人?(抓住“物”和“人”的共同特征简要回答)由松树,你想到了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元宵观灯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到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的西湖,也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只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不一会儿,龙灯耍起来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拿着彩球逗引巨龙,巨龙在十几个小伙子的舞动下,追逐着彩球,嬉戏着……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我们继续往前走,感到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在孙女的搀扶下指着口吐泡泡的“鲤鱼”不禁赞叹:“现在的灯真有趣。”孙女说:“这不算什么,还有的灯比这更有趣呢!”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灯笼,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
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5】补充词语。
红彤彤的( ) 千姿百态的( )
昂首挺胸的( ) 活泼可爱的(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
(2)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作者写了哪些花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花灯吗?请你形象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的那天,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a.保存b.收藏c.珍藏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B(a.惊叹b.惊讶c.惊奇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 (a.爱好b.喜爱c.酷爱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 (a.孕藏b.凝聚c.凝结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文中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填空,依次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本文的线索是___,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
【3】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 ,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
【4】本文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一种精神”是指___的精神。
【5】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轻松阅读快车。
春的消息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过山冈,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和它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是谁搔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1)全诗共______个小节,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对____________浓浓的爱意。
(2)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特写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
(3)第二小节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作者把________比喻成了________________,换上春装,飞过树林,飞过山冈。
(4)第三小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戏春图:从“________”一词,能体会到作者发现第一只蝴蝶时高兴又情不自禁的感情。“____________”和“______”这两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捉住蝴蝶的高兴又怕伤害小蝴蝶的心思。
15、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1】选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如将老虎的叫声比作“________”,将老虎的尾巴比作“____”;而“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则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些都表现了老虎的凶猛,衬托了武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虎攻击人有三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武松先是用三“______”沉着应战,消耗了老虎的体力,然后又抡、______、______、______等(填动词),由此可见,武松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小说的情节讲究一波三折。读选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故事出现的波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你认真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雪中送炭
①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②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③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④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⑤被子!送给我?这哪儿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被子和一条也子,现在主席把被子给了我,夜里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挡严定呢?不管我怎么说,警卫员还是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⑥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雪中送炭”本义是指在___________时,给别人送___________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文中的意思是指在战士遇到困难时,毛主席派警卫员给战士送___________。
【2】“这下可糟了!”中的“糟”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里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挡严寒呢?”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这句话是对“我”的_________描写,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现代文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节选)
①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②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颗颗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洒在细密的竹叶上,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③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每夜幕降临,他们就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像男高音似的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些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人们听着这美妙的曲声,带着微笑甜甜地进入梦乡。
④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条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1】用直线画出第②段的中心句。由此句可知,本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的手法,重点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景物。
【2】用直线画出第③段的中心句。由此句可知,本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的手法,写了________声和________声。除了这些声音,还可能会有什么声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________
【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不可能出现在这幅水墨画中的是( )
A.月光下的竹林
B.草原上奔驰的野马
C.一望无际的田野
D.迷人的柿子园
【4】对短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的静态描写主要借助视觉和想象,勾勒出家乡夜晚风景的美丽
B.文中的动态描写主要借助听觉,体现了家乡的夜晚充满生气
C.本文开头总体说家乡的秋夜是素雅、幽静的,第③段与开头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
D.本文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了两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热爱
18、阅读理解。
后生可畏
在我家,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脾气,在饭桌上就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不成?”弟弟挨了训,虽然很委屈,但张一张嘴又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目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儿‘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问题:“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它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他要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地拒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膝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问题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笑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1】用“____”画出文中休现爸爸“疾言厉色”的句子。
【2】爸爸原来认为大人说话时小孩子不应该插嘴,通过“我”举的哪两个例子进行反驳,爸爸最后心服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生”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说说你对“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愤交加”的意思是_______,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结果是____________。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中画“ ”的内容:____________
【4】“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 )
A. 不怕牺牲。
B. 仇恨当时的社会制度。
C. 一定要完成编写《史书》这部著作的决心。
【5】从文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5分,每句1分)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为陈述句)
——————————————————————————————
(2)星期五下午我们在体育馆里体操大赛。(修改病句)
——————————————————————————————
(3)母亲不识字。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
(4)她哭得伤心极了,流了很多眼泪。(改成夸张句)
——————————————————————————————
(5)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缩句)
——————————————————————————————
21、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
瑞恩被人们称为“加拿大的灵魂”。人们称瑞恩为“加拿大的灵魂”。
①他被孩子们簇拥着,来到一口井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百变的句子。(按要求改写句子)
1.巨浪打翻了小船。(改写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文从墨客前来茶楼对句。始终没有妙句对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湾活水千江月(给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芳草地。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你一定认识了许多人,那么谁是你最敬佩的人呢?请你用一两件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一下他(她)好吗?
要求:1.题目自拟。
2.叙事完整,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