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舍生而取义者也。( )
A.正义 B.情谊 C.因抚养或拜任而成为亲属的
2、下列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与近义词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
B.画蛇添足—— 多此一举
C.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D.自相矛盾——顺理成章
3、“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4、辩字组词。(5分)
晰( ) 陷( ) 蹄( ) 藐( ) 涯( )
淅( ) 馅( ) 啼( ) 貌( ) 崖( )
5、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A.雪________送________ B.________填海 C.________尽瘁
D.赴________火________ E.________立雪 F.________公________山 G.________相照
上面这些词语中,描写诸葛亮忠心耿耿的词语是 __________,描写杨时尊师重道的词语是__________,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的是___________,比喻人与人真心相待的是___________,形容不畏艰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神话故事的是___________,属于寓言故事的是___________。
6、我会填,我会选。
一( )千( ) ( )立( )望
襟( )带( ) ( )涯( )草
( )色欲( ) 高( )一( )
( )( )长青 忽( )忽( )
(1)( )是描写绿的颜色的。
(2)( )是描写绿的状态的。
(3)( )是描写绿的生命的。
(4)( )是描写绿的范围的。
7、同学小玲在电脑上写博客,有两个字怎么也打不出来。他们是“成千盈百”的“盈”、“莲花落”的“落”,请你帮她写出这两个字的音节。
盈 __________ 落 __________
8、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乌丽娜居然说起纳西话来了,“____________”?大妈笑眯眯地迎着我们说:“____________!”大妈的庭院里种满了____________,几只____________带一窝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下安详地 ____________。水在院子里____________,又沿着____________,从另一个石砌的墙洞____________出去。
9、阅读。
缴电话费的老人
到电信大楼营业厅去缴电话费,队伍排得老长,只有慢慢地等。终于我是第二个了,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旬。
“请问您的电话号码。”营业员问老妇人。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一个电话号码。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又问:“是叫李敏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儿子的名字!”然后她又说了一个电话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犹豫。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问:“是李捷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女儿的名字!”营业员说:“对不起,阿姨!你们家的电话到底是什么号码?”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后面有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可能是她觉察到了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没有记住自家的电话,老了,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不打磕绊,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费吧?”“没缴。”“那我给他们缴了吧,省得他们再跑一趟。”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
这次,后面一片寂静。
【1】短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一句,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对比。(填文中词)
【3】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用“____”画书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次,后面一片寂静。”“这次”指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为什么后面会一片寂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如同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还没见二位较量呢,怎么便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柴进连忙请两个差人开了枷,笑着说:“请两位教头使出本事,再试一棒。”洪教头提起棒来就要打。柴进说:“慢!二位教头比试,不同一般,这锭银子权且作为彩头,谁赢谁就将这银子拿去。”说着将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 气势汹汹, 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1】给上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本文选自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______》。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形象,如宋江、____、____等。这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_____、_____等。
【3】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
林冲看他 气势汹汹, 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
A.因为……所以…… B.不但……而且……
C.虽然……但是…… D.不是……就是……
【4】“措手不及”的意思是( )。
A.手不知放哪里好 B.临时来不及应付 C.手够不着的地方 D.比不上
【5】下列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使”,一个“还”,写出了洪教头的步步紧逼和林冲的礼节性防守。
B.“把火烧天”写出了洪教头欲置人于死地,“拨草寻蛇”写出了林冲点到即止。
C.文中洪教头和林冲两人的动作形成对比,烘托出了洪教头的勇猛无敌。
D.洪教头的动机是恼恨林冲和赢得银子,而林冲是出于无奈、礼节性应对。
【6】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
(1)林冲:_________________
(2)洪教头: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的主人公是林冲,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洪教头,这样安排是否喧宾夺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二)奇妙的书
①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1分)
【2】短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奇妙的书。(3分)
【3】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1分)
【5】“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的“一般”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我爱花生花(节选)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美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的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我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的,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不要采 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 不像桃花 梨花 花生的花 没有一朵是空花 开一朵花 地下就长一颗花生 你采掉一朵 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是真的?”
“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子是自己的功劳。”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的小黄花默默地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文中说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这“另一种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中有一个联想,由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经历”的内容:_____________。
【4】给文中没有标点的语段加上标点。
【5】写花生花为什么要写樱花、牡丹和白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的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老上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所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着老人连声道谢。
老人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用曲线画出老人所讲的使两个孩子开始新的追求的话。(2分)
(2)用直线画出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2分)
(3)给第一段选择一种恰当的段意,在后面的括号里画“√”。(2分)
①两个孩子都有不幸的命运:一个耳聋了,一个眼瞎了。( )
②两个孩子的理想破灭了。他们感到失望,埋怨命运的不公。( )
③两个孩子都非常伤心,痛哭流涕。( )
(4)从文中找出带点字的近义词,写下来。(4分)
避免( ) 专心( )
(5)细读文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括号内。(5分)
两个孩子的理想分别是( )和( ),结果想当( )家的突然( );想当( )家的突然( )。
在一位老人的鼓励下,经过新的追求,( )的孩子成了( ),( )的孩子成了( )。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4分)
14、课外阅读。
鸟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就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宴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你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请求—— 特别——
严厉—— 开导——
【2】齐景公没有杀死烛邹的原因是( )。
A.他发了善心。
B.晏子宣布的三条罪状不足以定烛邹的死罪。
C.齐景公听完晏子的话,明白了杀烛邹是错误的做法。
【3】看完这个故事,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一语未了(liǎo le),只听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zēng céng)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xì jì)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不同:彩乡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攒珠髻,绾着朝(zhāo cháo)阳五风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搂擞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着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间是个嫡亲的孙女。想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姑偏见就去世了。”
【1】在括号里用“√”给本文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本片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描写王熙风衣着的句子,“﹏﹏﹏”画出描写王熙凤相貌的句子。
【4】《“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是节选自我国古典的名著《_______》,文段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的描写。
16、阅读回答问题。
我家的小院
我家有一个美丽的小院,虽然很小,但这是爸爸妈妈汗水的结晶。因此,我非常喜欢它。
院子的布局井然有序。它的北面种着我喜欢吃的草莓。夏天,一个个红红的草莓好像一颗颗红亮的珠子,可爱极了。
院子的西面种着各种蔬菜,有韭菜、辣椒、西红柿等。每当蔬菜成熟的季节,韭菜绿油油的,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绿色的地毯;辣椒像一顶顶红色的帽子,惹人喜爱;西红柿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未成熟的绿色的……品种齐全,颜色繁多。
南面是由木头搭起来的葡萄架。夏天,天气非常热,我和小朋友们就在这里乘凉、玩耍。秋天,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像珍珠似的挂在藤上,压弯了枝,吃起来香甜可口。
院子的东面是花的天地,这里种着美人蕉、夜来香、蝴蝶梅……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这小院太美了,给农家增添了乐趣。我爱我家的小院,更爱小院的主人——我的爸爸、妈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井然有序——(____________)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3】本文是按照_________顺序来写的。
【4】文中有不少比喻句,请从文中找出一句摘抄下来,然后说明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我的农民父亲
①记忆中的农民父亲,只出过两次家门。
②第一次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学习很用功,不知不觉中,发现视力在下降,于是就给家里去了一封信,说汇点钱过来,买一副眼镜。一个晴朗的天气,瓦蓝的天空浮着几朵卷云。天空纯净的蓝,卷云白得透洁。同学们在上课,老师认真地讲,同学们认真地听。谁也没想到,一位老汉竟推门进来,愣愣地站在门口,目光不停地在教室里扫来扫去。他衣角卷曲着,手里拎着一个鱼鳞袋,刀刻的皱纹爬满了粗糙的脸,浑身上下散发着乡土的气息,骨子里却透着硬朗和康健。他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农民父亲。
③走出教室,父亲一把把我揽过来,两眼紧盯着我,急切地说:“孩子,快让我看看,眼睛到底咋啦?”我先是一惊,接着“扑哧”笑出声来,一字一句地说:“就是近视眼。你没看见,好多同学都戴着眼镜呢。”父亲得知我眼无大碍,才长(叹 舒)了一口气,微笑着拿出一些枣子和柿子给我。我很后悔没有在信里把话说清楚。这事听起来虽有趣,却让我感到了温暖,也更让我纪念和怜惜。
④还有一次,父亲离开家乡,是去年春播的时候。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羊汤馆。刚开业那会儿,生意很好,后来一落千丈。父亲听说羊汤馆生意不好,忙完农活,就急急赶到城里来。父亲来的第三天,我就去外地出差了。临走对父亲说,要半个月我才能回来,羊汤馆的事你先(照顾 照应)着。
⑤父亲没文化,更不懂经营和管理,可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濒临停业的羊汤馆,硬是让父亲给盘活了,纯收入一天比一天增多。
⑥出差回来后,我惊奇地请教父亲。父亲手一摆,淡淡地说:“小本生意,不要指望一口吃个大胖子。羊肉汤按成本卖给顾客,一分钱不多收,搭些功夫不算啥,我们只赚酒钱和菜钱。咱对得起顾客,顾客才乐意到咱这里来。”别说,父亲的办法还真灵,现在羊汤馆的生意好起来,四面八方的顾客都喜欢来光顾。这不,我正盘算着扩大规模呢。
⑦其实,我的父亲是农民,没文化,只懂得锄草和种地,哪懂什么经营之道。只是,无论对家人还是对别人,父亲心里装的总是慈爱和宽厚!
【1】用“√”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语。
【2】联系短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落千丈:_____________________
濒临: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围绕父亲出家门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主要通过对父亲_______描写、_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_________的样子,体现了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自己的父亲“只懂得锄草和种地,哪懂什么经营之道”,那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懂经营之道吗?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材料一:
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称“箸”,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双中国的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材料二:
【热点背景】
江苏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指出公勺公筷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舀(夹)取菜(点)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并从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规定了公筷的制作要求。
【热点聚焦】
不光是泰州,不少省市都发布了使用公勺公筷的倡议。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建议市民尽量分餐进食,使用公勺公筷。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上海首批100家餐厅对外承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
疲情之下,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成为人们的共识,打喷嚏时遮挡口鼻、排队时保持距离等不少细节都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对生命健康高度重视,健康意识被唤醒,在此契机下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无疑会事半功倍。不过,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只有规范标准和餐厅的承诺还不够,还需要每个人切实地参与。在一项有21万人参与的投票调查中,针对“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这一问题,有5.7万人选择“会用,已成习惯”,有6.4万人选择“没有,嫌麻烦”。有网友留言说:“有时候提出用公筷,对方用一副我们不讲义气的样子拒绝,也不好意思再提。”“我想用但怕他们觉得我做作,也就忍了。”
材料三:
【1】读材料一,“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这句话中“长”的意思是( )
A.《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筷子作的评价很长。
B.筷子的传播距离很长。
C.筷子的历史悠久,关于筷子的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公筷公勺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
B.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有利于推行人们使用公筷公勺。
C.使用公筷公勺是小题大做,完全没有必要。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表示中国人吃饭很快而且很快乐。( )
(2)从调查的结果中看,有6.4万人觉得使用公公筷太麻烦。( )
(3)材料三的宣传图片中,“公筷进餐,守护健康”告诉我们只要进餐时使用公筷,就不会得病。( )
【4】上海市出台了《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红红认为在自己家也要使用公筷公勺,而爷爷却认为在自己家不用这么做。你认同谁的想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田园诗般的乡村
①小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牧场,小河湖泊。小屋两旁花园里显然没有经过特别的整理,随意长着稀疏的树木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在最大的一块地方,放了一个木质的圆桌和四把椅子,大概是想让来这里的人享受一下这里的空气和安静。一条小小的溪流穿过石桥,叮叮咚咚地流着。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溪流给看上去有些荒凉和寂寞的花园增添了生机和趣味,让人感觉到了它的纯朴和自然。小屋后面是长满青草的小小山坡,其间开着各色的小野花,还有一片片开着紫色花朵的灌木丛,不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子里依稀还能看见有小木屋。环境童话般幽静而雅致。
②站在小山坡上,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寂寂的田野,远远近近,层层叠叠,诗意盎然,清雅浪漫,接近一种童话般的单纯,一种田园牧歌的意象。眼前的景色完全成了文森特的一幅作品,我也成了画中人。
③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天空出奇地晴朗,一轮又圆又大的满月挂在天空,水洗般的清亮。洗去一身浮尘,躺进软软的被窝里。我的灵魂舞蹈着,扇动轻盈的翅膀,在银蓝色的云彩上飞翔,去寻找《小意达的花儿》里鲜艳的郁金香、蓝色的风信子,还有小小的白色樱草花……
【1】在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花园 ( )的满月 ( )的树林 ( )的云彩
【2】文末省略号的作用是( )(填序号)
A.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B.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C.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D.表示静默或思考
【3】短文的第①段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小屋的,它先写小屋的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其中写得较详细的是________________。
【4】“一条小小的溪流穿过石桥,叮叮咚咚地流着。”这句话的描写属于( )(填序号)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20、按要求写句子。
1.曹小三看不出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学习如登山,需要踏实苦干和坚持不懈才能登上高峰,这是十分清楚的道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广场(5分)
(1)金字塔真高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改变说法,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填关联词
鲁迅( )能写出一部部巨著,( )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23、作文。(30分)
题目:写一个熟悉的人,注意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