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B.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水淹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C. 关羽:待人处事的原则,集中体现为一个“义”字。这个“义”,既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也包含“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作品中表现关羽这种“义气”的情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千里走单骑”,另一个是“华容道放曹”。这就是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大加称赞的“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D. 曹操:喜欢玩弄权术,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故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故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割发代首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E.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曹操差夏侯敦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命令关羽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军来而不敌,只待粮草。看南面火起,便纵兵焚其粮草。命令张飞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见南面火起,便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又命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命令赵云为前部不赢只输,甚至还吩咐主公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自己却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并命令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 答案
2、选词填空。
守望 守护
1.在希腊神中,有一位( )天使。
2.( )在牢门边的人们,在等待着再看江姐一眼。
平静 安静
3.一看到她那样( )的表情。大家都不安起来。
4.上课了,教室里立刻( ) 下来。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诊所 轻蔑 委托
B.樱桃 纳喊 诡计
C.锻练 荣幸 特殊
D.彼此 慈详 破绽
4、看拼音,写词语。
jùn mǎ zhē yǎn zǔ dǎnɡ yí tài duān zhuānɡ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ɡù yōnɡ cù yōnɡ jí chí zònɡ hénɡ jiāo cuò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楚—— 挺立—— 平静—— 守望——
6、读拼音,写汉字。
liě zuǐ(_______) 海ōu(_____) miáo(_____)准 niǔ(_____)动 鱼gōu(_____)
dòu yǐn(_______) 衣mào(_____) 荣yù(_____) 计cè(_____) yíng(_____)球
7、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
欣赏一( )美—( )摇摆一( )
反义词:
热闹一( )美丽一( )鲜艳一( )
8、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克制——( ) 探究——( ) 宏大——( ) 显露——( )
发掘——( ) 精美——( ) 模拟——( ) 折服——( )
9、课外阅读 17分
海滨夏夜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总是不停地闪烁着、滚动着涌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耀,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 , 慢慢地向前走。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1)读短文,填写词语。3,
( )的沙滩 ( )的海风 ( )的夏夜
( )地走 ( )地抚摸 ( )地闪
(2)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这里的“明灯”加双引号是因为_______ , “明灯”指__________________ 2,
(3)请你用“ 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比喻句。2, 再用“ ~~~~~~~”划出一个拟人句。2,
(4)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
(5)短文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依次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6)短文主要写了 。3,
10、课外阅读。
大圣看玩多时,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大圣闻言,欢喜无任。当日查明了株树,点看了亭阁,回府。自此后,三五日一次赏玩,也不交友,也不他游。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1】联系上下文,尝试写出下列短句的含义。
也不交友,也不他游:______________
忽设一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圣闻言,欢喜无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描写的是猴王的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他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根据你自己的阅读积累,文段中的事情发生在哪里?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少年与镜子
渐渐地少年开始接近那个老人。
站在门口望去,床上的老人像一根枯朽的老松木横卧在阴暗的角落。少年是个很贪玩的孩子,他走进老人的房间不过是想找点好玩的东西,结果他很失望。老人几乎一无所有。就连那个惟一的儿子也是偶尔来看一看。最后少年不得不“相中”了窗子旁那块大镜子。他轻轻把它捧起来。这一切老人当时居然毫无察觉。
少年把大镜子捧到自家的阳台上开始搞他的恶作剧。他用镜子把刺眼的阳光反射到楼下行人的脸上。行人的眼睛被刺花了,开始愤怒地责骂干这事的坏蛋。少年嘻嘻一笑收了镜子藏起来……这个漂亮玩法搞了很多次,直至玩腻为止。
现在少年又开始寻找新的游戏对象了。下楼,又得经过老人的房间。门依旧开着。还没走近他就听见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少年缩了缩身子。走到门口时咳嗽声告一段落,只听老人含混地说了点什么。21·世纪*教育网
阳?光?少年产生了好奇心,倚在门口,不走了。老人感觉到了,尽力提高声音说:
“阳光……”其实声音依旧含混,但少年总算听清了——“阳——光”。少年走进房间。这是二楼,太阳光被对面那幢小楼挡住了,阳光恰好照不进室内。
“孩子,我要……”老人一双千瘪无神的眼睛裂开一道细细的缝隙。
“要阳光,是吗?”少年接下老人的话。
老人点点头。当然这个动作很细微。
“可是,太阳光照不进来啊!”少年为难了,他真想走开,何必讨这个麻烦呢。可是少年还是奇怪地落入了对话的“圈套”。
“镜子。我的镜子没有了。”老人此时说话声音比刚才大些。说完这段很“长”的话后开始剧烈地咳嗽。
说到镜子,少年明白了。他飞快地跑回家把那块镜子从墙角捡起来。他明白老人这块镜子的用途了。
少年调好角度,阳光立即反射进来,照在老人身上,老人竟停止了咳嗽,脸上泛起笑容,堆满皱褶。这样,少年重新产生了摆弄这块镜子的兴趣。太阳不断西移,少年不断挪动镜子的位置和角度。于是阳光一直“照”在老人身上,直到老人安静地睡去。少年很是高兴,可立刻又陷入困顿——这样一会挪动一下终究不是高招啊!
少年想了一夜,他想为此搞个小发明什么的,比如可以叫“人造太阳”。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他想出了办法。他找来了家中所有的镜子,新的旧的,方的圆的……幸好那个爱照镜子爱买镜子的姐姐没有扔掉它们。
那大半天时间里,少年把那些镜子都立在了相应的地方,一直排到阳台上。这期间老人面对阳光始终微笑着。这也许是老人患病以来笑得最多的一次了。
这下好了,老人也有“白天”过了。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
少年再走进老人的房间时,才知道出事了——所有的镜子都不见了。地上是一块块玻璃碎片。少年这时记起方才走下去的那个人,是老人的儿子吧?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少年发怒了。要不是那人已经不见了,少年对他是绝对不会客气的。现在家中肯定找不到一块镜子了。
少年走进商店,想买一块大镜子,却没有足够的钱。少年在大镜子前徘徊。大约与此同时,在一幢楼内一个老人已经辞世。令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不解的是,那个染上病痛多日的老人居然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
【1】用几句简练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指出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不同作用。
A、特定含义 B、特定称为 C、讽刺 D、否定
①最后少年不得不“相中”了窗子旁那块大镜子。( )
②可是少年还是奇怪地落人了对话的“圈套”。( )
③说完这段很“长”的话后开始剧烈地咳嗽。( )
④于是阳光一直“照”在老人身上。( )
⑤少年想了一夜,他想为此搞个小发明什么的,比如可以叫“人造太阳”。( )
⑥这下好了,老人也有“白天”过了。( )
【3】“少年睡了一夜好觉,梦见许多块镜子挂在树枝上,像许多个小太阳。”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
【4】 “令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不解的是,那个染上病痛多日的老人居然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老人为什么是微笑着离开人间的?老人的儿子及所有人为什么不解?
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大抵:____________。 骨气: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聪聪还热心地带你了解了制作皮影的具体过程,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题。
步骤:选皮→画稿→雕刻→上色→装订→
①皮影戏选皮一般不是牛皮,就是驴皮。因为这两种材料兼具坚固性和透明性;②然后在纸上画出孙悟空的轮廓,并进行裁剪;③为了能在表演时更好地表现孙悟空__________的神态,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为皮影的每个部位上色;④将裁剪下来的画稿放在对应的皮子上,用小刀进行雕刻镂空;⑤最后可以使用鱼线将各个关节组装起来,这样更结实,在表演孙悟空__________这一动作的时候也更容易了。如果要表演《猴王出世》那一场,可能需要制作更多的皮影,才能完美再现众猴__________的场面。
【1】你发现聪聪说的制作顺序有一些问题,请你根据上面的步骤将句子重新排序(填序号)。
错误顺序:①②③④⑤→正确顺序:__________
【2】聪聪想要考考你,请你将下面的三个词语填入上面具体过程中对应的横线上。
序齿排班 喜不自胜 抓耳挠腮
【3】(关联词)请你替换①句中加点的关联词,使得句意保持不变,将改后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中来,她立(即既)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地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本一颗对未来充满憬憧的心,已经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冰冷。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zhèng zhēng)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关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拜子的东北姑娘。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pí pái)、清新如诗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如飞。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流着一位慈(祥 详)老人的汗水,____________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画“√”。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1)举目无亲:①向上抬,向上托;②全;③推选;④发起。
(2)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③老,旧,过去的;④故意
【3】“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心里的冰块”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萧红的成长离不开鲁迅先生的帮助,请你模仿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充一句。
【5】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①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②回到驻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诸葛亮字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③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④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久,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⑤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⑥刘备听了诸葛亮关于当时形势的一番精辟见解后,更加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蜀国的基业。
【1】根据所给解释找出文中相应词语,填在括号内。
①不满意,闷闷不乐地回去。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形容天气非常寒冷。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喻诚心地邀请别人。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通过对张飞的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3】文中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短文内容,对刘备的性格特征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B.有政治抱负但性格懦弱
C.没有主见,卑躬屈膝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zhàn zhǎn)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拌?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 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 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 鼓点, 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xián xiān)接得 ,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 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____)
(2)悠闲的样子。(_____)
【4】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5】刷子李为什么能把墙刷得好,身上还没有白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在脚下多垫些石头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我有着不少优势呢,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我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的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兴趣。我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了,我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我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却没有一个接纳我。
然而,就是那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一直想改变的命运。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出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
我来晚了,站在人墙后面,跷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我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费了多长时间,不知道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我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却是那样地清楚。
刹那间,我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 。
从此以后,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我的头上。业余时间,我不辍笔耕,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我已被调至一所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脚下多垫些“砖头”,就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摘到挂在高处的那些透人的果实。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微不足道:____________
密不透风:____________
【2】文章中两次出现“在脚下多点些砖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所“看到自己渴望的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刮骨疗毒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樊城,不肯退。大家见关羽箭伤加重,便派人四处寻找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疗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华佗说:“我怕你害怕,因此要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设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后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边喝酒,边下棋,谈笑风生。过了一会儿,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了,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过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1】选文运用了( )等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关羽的形象。(多选)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2】对“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场的人看到关羽的手臂被切开,而且流了那么多血,被吓坏了。
B.在场的人的反应与关羽的从容淡定形成对比,衬托出关羽钢铁般的意志。
C.在场的人胆小如鼠,看到血吓坏了。
【3】选文三次写到了关羽的“笑”。请联系上下文,想象关羽当时的心理活动,写一写。
(1)关羽笑着说:“不用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看关羽,边喝酒,边下棋,谈笑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关羽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课外短文《哨卡》,完成练习。
哨卡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 ),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乎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虐,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疑惑起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niè)嚅(rú)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这样写的作用是( )。
A.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B.说明将军具有艰苦卓绝的品质,还具有不听人劝的叛逆精神。
C.说明哨卡的环境很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D.突出主要任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3】短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4】将军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神情变化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团长的弟弟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不改变原来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改变一下,成“非……不可”的句式写下来。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要认真学习。
(2)这场比赛很重要,我们要取胜。
(3)连长说,十六日早上一定要攻上凤凰岭。
21、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捐出70元钱。 能帮助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自己干活来攒够2000元,实在是太困难了。 瑞恩并没有放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6分)
(1)对少先队员来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改为肯定句)
(2)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缩句)
(3)你和我去老师那儿。(改为祈使句)
23、作文。
一个学期结束了,请确定一个主题,谈谈你这学期的学习、生活或成长情况吧。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