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到“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让你感受到了( )
A.藤萝的叶子绿绿的,我和妈妈在园子里一起看亮亮的月儿,真安静。
B.皎洁的明月,绿绿的藤萝,妈妈讲着我最爱听的故事,我的心儿阵阵暖流,真美好。
2、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们只能在屋里通过天窗看外面,不能看到全景,但他们仍能通过自己看到的有限的事物加上丰富的联想,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外面的世界。
B.孩子们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经常犯的错误是把某种东西看成另一种东西。
C.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强烈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
3、“小猫白玉似的毛色上,黄斑错落得非常明显。”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A.直接描写和比喻
B.侧面描写和比喻
4、阅读文章《猫》,下列句子不能表现猫的淘气的一项是( )
A.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
B.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D.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5、下列选项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吧嗒吧嗒——吧台——咱们走吧
B.塞进怀里——瓶塞——塞翁失马
C.引吭高歌——吭声——吭气
D.性格倔强——勉强——富国强兵
6、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结构(gòu) 朴素(pǔ)
B.鸡冠花(guān) 捣乱(dǎo)
C.蹲下(dūn) 寄宿(jì)
D.踏进(tà) 倘若(shàng)
7、《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A.孔隙→内洞→洞口→外洞一出洞→途中
B.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C.途中→孔隙→内洞→洞口→外洞→出洞
D.孔隙→内洞→洞门→外洞→途中→出洞
8、补充下列诗句或名言警句。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____________满____________。
2.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_____菜花____________。
3.诗和____________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4.____________亲友如相问,一片____________在玉壶。
5.天行健,君子以____________。
9、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10、认真听老师读短文两遍,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知了学飞
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
一天它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知了很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教给它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
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万去了。知了想跟着大雁一齐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
这时候,知了眼望着万里长空,只见大雁振翅远飞,真后悔啊!
可是这时已经晚了,它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1)知了为什么要学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路面上的新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彩色路面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略面上行驶,从而避兔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丰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保证雨水及时吸纳进路面,中间层是分流设施,负责将吸纳进来的雨水分流到回收系统,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迹到地下。
透水路面含有一种强化纤维材料,使路面吸水功能提高10%到20%,有的甚至高达25%,所以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这种能吸纳回收雨水的透水路面,对于水资源不够丰富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1】第二自然段中写了“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这种不同之处体现在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
【2】透水路面各层功能可分别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___)
(2)彩色路面在我国已经普及了。(________)
(3)对于缺水型城市,建议该城市铺设透水路面。(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
A.透水路而吸水能力强。
B.强化纤维材料好。
C.汽车行驶不易打滑
12、阅读短文《雨后龙山》,完成练习。
雨后龙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家乡的龙山,不光在当地很有名,即使在周边地区也是家喻户晓。我对龙山仰慕已久,却从未去过。
在一场绵绵春雨过后的星期天上午,我兴致勃勃地邀请爸爸去登龙山。来到山脚下,我发现,雨后的龙山,水汽弥漫。烟雾缭绕的群峰好像含羞的姑娘,怯怯地躲进了晨雾里,若隐若现,树林像是她们淡妆浓抹的俏脸,分外迷人……我兴奋极了!
找到了入山口,我们开始登山了。那山道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丝带,顺着山势飘然而上。山道两旁的淙淙流水,浸湿了泥土,泥土在泉水的滋润下,散发出让人陶醉的芳香。凉悠悠的晨风丝丝缕缕地吹来,吹低了软软的树枝,摇落了草叶上的露珠,润湿了发梢和鞋尖。吸一口气,甜甜的,凉凉的……含苞的杜鹃花躲在满山苍翠欲滴的浓绿中等待怒放。
到了一个小山坞,我们忽然发现有几位老人围在一起,似乎在议论什么。我好奇地走上前去探看,原来老人们用带的水壶在一口名叫“龙泉”的山井里装泉水。山井只有坛口那么大,浅可见底,但据老人们讲,这口井常年不枯,泉水清冽醇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些老人虽然都上了年纪,但是天天坚持到这里来爬山取水,风雨无阻。我在敬佩之余,觉得这些老人能健康长寿、身体硬朗,应该与饮用这泉水有关。
离开了“龙泉”井,我们继续向山顶冲刺。这时,山路越来越陡,人也越来越累,我和爸爸都汗流浃背了。我“呼呼”地直喘粗气,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身后似乎有人在使劲地拉着,让我寸步难行。看着那笼罩在雾气中的山顶,我有点儿气馁了,渐渐地放慢了脚步。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大声地说:“是男子汉,就跟着我!”我被爸爸的精神鼓舞,终于下定決心:不到山顶非好汉!于是,我一鼓作气,冲到了山顶。
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顶峰那高高的观望台上,上虞电视发射台的铁塔巍然屹立,山下,轻纱薄雰笼罩下的虞城,楼宇鳞次栉比;曹娥江,则像明如琉璃的带子,迂回其中。
“啊!龙山,你真不愧为我们家乡的‘人间仙境’!”我不禁喊了起来。
【1】来到山脚下的“我”发现雨后的龙山是什么样子的?( )
A.蜿蜒曲折 B.鳞次栉比 C.清冽醇美 D.水汽弥漫
【2】文中提到作者认为老人们健康长寿、身体硬朗与什么有关?( )
A.坚持每天爬龙山。 B.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C.常年饮用龙泉的井水。 D.常年坚持锻炼身体。
【3】联系上下文想想“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这里的“心思”指的是( )
A.感觉到很累 B.感到山路很难走
C.不想爬上出顶 D.决心登上山顶
【4】文中写“我被爸爸的精神鼓舞”,这里的“精神”指的是( )
A.迎难而上的精神 B.勤勤恳恳的精神
C.不惧危险的精神 D.乐于助人的精神
【5】下列对最后一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间仙境”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这段话是说家乡只有龙山这个地方才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仙境
C.这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这句话是作者登上山顶后的感受。
D.“啊”这一感叹词体现了作者克服困难爬上龙山见到美景后激动的心情。
【6】认真读文,理淸顺序,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山脚下→(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用“﹏﹏﹏”画出文中一处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比作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对还乡河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你认为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2】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3】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4】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6】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给出的词语造句。
不论……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也许……也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这段话(两个错字一个病句)。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错的众人,他镇定自若,好像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火烧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天上的火烧云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读了课文之后,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是啊!只有勤于动笔,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18、修改下面的一段话,把正确的说法写在横线上。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四个文明古国。首都北京是一坐中外闻名、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明胜古迹很多,每年吸取了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游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乐园。
试着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